女兒是饋贈,兒子是考驗
文章來源: 人參花2021-11-05 05:56:13

有句話說,女兒是上天的饋贈,兒子是人類的考驗。具體到我兒子,應該是,青春期前是饋贈,青春期後是考驗。

兒子八個月大的時候開口說話,他說,“再見”。

之前連“媽”都沒喊過。

當時一群朋友來做客,正要離開,賓主此起彼伏地說了一通“再見”,剛靜下來,兒子的“再見”清楚明亮。

大家都不走了,圍著兒子希望他再說一遍。但是兒子端著架子,沉默。

走路的情況相似。一直覺得他不會走路。一歲生日那天,兒子突然開始穩穩地走路。第一件事是走到了放玩具的櫃子前,打開門把所有的玩具拉出來,扔了滿地。然後得意地回頭看著我壞笑。

現在回憶兒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去上大學時,他說了一聲“再見”,然後轉身獨自奔前程了。走了就是走了,之後回來隻是短暫探親。自此,所有的決定他自己做,所有的後果他自己承擔。連回頭對我壞笑都省略了。

忙,沒功夫。

出生體重十二磅,身長六十公分,兒子一直是個健康快樂的孩子,很少哭。每天早上在我旁邊的童床裏醒來,咿咿呀呀自己先說一會兒,然後伸手抓醒我。等會說話了,就連名帶姓地喊我名字,大聲通知我他醒了。經常是,我酣夢中睜開眼,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兒子沒心沒肺呲著牙的笑臉,哈喇子直接甩我臉上。

長牙期間兒子喜歡啃。兩手各持我的一隻耳朵,瞄準我臉上突出的部位,鼻子或者下巴,認真啃。我越喊他啃得越來勁。

出門到了人多的地方,慘了。他趁人不注意,雙手抓住別人的頭發,轉頭看我的反應。我生怕他啃別人,趕緊把自己的頭遞過去,兒子從容地換過來抓住我的頭發,不屑地開始啃。如果遞給他一把吉他,他也張嘴啃。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從啃硬骨頭開始的。

兒子在放養中長大。做事不做事,做什麽事一般任由他選擇,隻要不過線。他經常上學忘帶書包,演奏會忘帶小提琴,學業更不過問。沒有壓力矛盾就少,和兒子之間關係平和,他進入青春期前,我們是哥們兒。家裏大事小事他都可以參加意見。

童話故事裏,有個杜鵑鳥變布穀鳥的故事。兒子聽到的版本是這樣的。有個人家,媽媽辛苦養了五個孩子。有一天自己生病了要喝水,孩子們都不去替媽媽端水。媽媽渴得渾身長毛變成了杜鵑鳥,飛出去找水喝了。孩子們沒媽了就很後悔,哭,鳥媽媽心疼,又飛回來哄孩子別哭,叫著“不哭,不哭”,“布穀,布穀”。由此,杜鵑鳥又稱布穀鳥。

所以,兒子小時候最在意的事兒就是老媽渴不渴。每天問無數遍,要不要喝水。有時候還摸摸我,看是不是長毛了,擔心我插翅飛走了。

有一次我感冒發燒,昏昏迷迷躺在沙發上。兒子除了端水,在旁邊一會兒喊一聲媽。我開始一直答應,後來就沒答應。兒子急了,推推我說,“媽,我喊你的時候你得答應,這樣我就知道你還活著”。

我需要出差一個月,兒子死活不答應,怕我不回來。等我回來的時候,在飛機場看到一個小長毛賊,他非要等我回來親自給他理發,不允許別人碰他的頭。因為我無意中說過,男人的頭女人的腳,隻能看不能摸。

坐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他喜歡用小胳膊攬著我,而不是我摟著他。但是他坐著又夠不著,就坐到扶手上。偶爾碰到某人的另一隻手,兒子就很嫌棄的推開,說“不許偷偷摟媽媽”。出門買東西,下了車走在停車場,他忙著看路看車護著我。我比較粗心,有時候大步邁進車裏就關門點火開車,忘了兒子還沒上來。兒子在外麵大喊,“媽,我還沒上車,你不要我了嗎”?

青春期之前,兒子確實像小棉襖一樣貼心,感覺是上蒼的饋贈,聊補了我沒有女兒的缺憾。

到了青春期,像是一夜之間觸動了開關,兒子突然就變了。不巧的是,我們正好剛搬到了東部不久,兒子對新的學校嚴重不適應,生活很不愉快。一連好幾年,他都對搬家換學校這件事耿耿於懷,不理解不原諒。

我現在想,他可能是不願意長大,留戀童年的肆意。

小學期間有個智力測試,發現他智商有點高,學校決定給他請一位老師單獨上課。這樣,他一路走來就缺乏和各種孩子打交道的經驗。到了中學,換了地方,新學校大部分時間跟班上課,又都是青春期的孩子,兒子沒有經驗和同學相處,渡過了一段艱難的日子。

到了高中情況好一些,但有時候還是會一不小心回到從前,習慣性地抱怨,說我為了個人的職業生涯,犧牲和中斷了他的幸福生活。一直到他長大,自己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地滿世界飛,才徹底明白,人不可能一輩子在一個地方蹉跎一生。

對於大學專業的選擇,大學畢業後的方向,也是他自己做主,最後賞臉通知一下他的選擇結果。他有段時間在牛校讀工商管理,同時工作,教授替他付學費。一切都看上去很美。突然,他遭遇愛情。突然,他丟下學業和工作遠走高飛了。

眼看著兒子這麽糟踐自己的前程,我心裏那個急。得虧兒子積蓄不多,錢花光後,他帶著姑娘回到矽穀創業。創著創著,矽穀已經盛不下他的雄心壯誌,開始滿世界跑,去解放全人類了。打電話的時候我通常先問,兒子你在哪個國家?幾點鍾了?方便說話嗎?

有這麽一個不羈的兒子,我算是操碎了心。雖然基本上是瞎操心,沒有發言權。但是,不能參加意見並不影響我操心,閑著也是閑著。再說母親就是個終身職業,永不卸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分鍾。

我同時也安慰自己,全套的美國教育,賦予了兒子自由的靈魂,他的自信和膽量是吾輩所不及,雖然戳的窟窿也比吾輩大。我出國的目的,難道不是為了後代的生命活得更加燦爛?胡適說過,你不是孩子的前傳,孩子也不是你的續篇,他是個獨立的個體。仔細想想,我事實上也同樣對待過自己的母親,從中國跑到了美國。生命的循環往複,說明兒子是親生的,認慫吧!

如此,我擁有過上天的饋贈,也正在經受著人類的考驗。

該過節了,兒子會帶女朋友回家,另一種考驗來了。我得繼續操心繼續接受考驗,生命在前行中漸悟,會不會有一天突然就皆大歡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