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孟良崮、弔張靈甫、驚歎粟裕
文章來源: boyi01272020-09-04 18:15:36

 

孟良崮

登孟良崮弔張靈甫驚歎粟裕

      卜一

        十多年前,我與老妻專程到孟良崮,訪問當地居民,參觀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登峰暸望四方,憑吊孟良崮古戰場,追思張靈甫將軍壯烈犧牲,與驚歎粟裕將軍奇正兵法,感觸良多。

粟裕指揮孟良崮戰役

    1947年發生的孟良崮之役被中共稱為國共內戰的轉折點。此戰之前,國軍處於進攻階段,共軍則為內線防守;此戰之後,共軍轉入全麵外線進攻,而國軍隻能作重點防守,每況愈下,終至喪失神州大陸。此役共軍主帥粟裕與國軍將領張靈甫均為傑出的名將。粟裕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 而其用兵奇正、變化無窮,戰無不 勝,攻無不取,頗有韓信之風。 韓信從劉邦於漢中,定三秦,分兵以北,滅魏、 取代;井陘之戰,出奇計大破趙軍,遂服燕、破齊、滅楚,劉邦因之以得天下。粟裕指揮的孟良崮戰役有似韓信井陘之戰,在中國的歷史上乃是扭轉乾坤,極重要的一場戰役。

         粟裕(左)與陳毅

抗日名將張靈甫    

       張靈甫原於北京大學歷史係肄業,後轉入黃埔軍校四期,與林彪、胡璉同學。 畢業後參加北伐;後在四川與紅四方麵軍作戰;抗戰中參加八一三淞滬、徐州、武漢、上高、第二、第四次長沙、浙贛、鄂西等會戰,建功累累。 抗戰勝利後,張靈甫升任第74軍中將軍長兼南京衛戍司令,被稱為禦林軍統領,蔣介石的心腹愛將。 後於國民黨整軍會議後,第74軍改編為整編第74師,轄整編第51旅、第57旅、第58旅,共三萬二千餘人。 此時整編第74師擁有清一色的美械裝備,時稱國軍五大主力之首,張靈甫改任整編師長。

   張靈甫

 國軍進攻山東,萊蕪、孟良崮失利

      1946年底,國軍進攻魯南。次年初,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放棄臨沂北上,在萊蕪包圍、全殲國軍5萬6千餘人,生俘第2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

      1947年2月,國軍調整戰略,從最初對各解放區的全麵進攻改為對陝北和山東兩地的重點進攻。 在山東戰場,以整編第74師為核心的第1兵團為重心主力。 3月下旬,國軍開始全麵攻擊,至4月上旬,基本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濟南段,佔領魯南地區,隨後繼續向魯中進擊。 共軍主動向北後撤,國軍迅速跟進,於5月10日佔領萊蕪、蒙陰、河陽。當時,國軍第1兵團司令湯恩伯被解放軍的行動所迷惑,一改先前的穩紮穩打戰術,不待與友鄰兵團協同,立即命令以整編第74師、整編第25師為主攻,從垛莊、桃墟北進,限令必須在5月14日攻佔共軍華東野戰軍指揮所—坦埠。張靈甫在進軍中不幸遭到華野司令粟裕指揮的九個縱隊,共二十萬人包圍,兩天後被全殲,張靈甫殉難。

粟裕晚年為張靈甫辯白,非其失誤

    七十多年來,國共雙方諸多報導、評論大多認為張靈甫在該役中驕橫獨斷、孤軍冒進」,遭到慘敗覆滅,誤大局。但粟裕在其晚年所作的《粟裕戰爭回憶錄》中推崇張靈甫,說道:「在這裏我想指出,在後來的若幹材料中,把我軍捕捉孟良崮戰機,說成是敵整編第74師孤軍冒進,送上門來的。這種說法是不符合戰場實際的。---在戰役發起前,敵兩翼部隊距74師僅四至六公裏。上述說法,可能是由於不瞭解我們創造和捕捉戰機的緣故,--這未免是『削足適履』, 而且也把敵人想得過於愚蠢。」這充分說明了張將軍不幸兵敗、壯烈成仁,但非其戰之過。

孟良崮紀念公園

孟良崮紀念塔

    粟裕與陳毅塑像

孟良崮紀念公園

粟裕之墓

憑吊孟良崮古戰場

     到孟良崮後,我們乘車沿山而上,再步行到山頂。瞭解到孟良崮是一四周陡峭、頂部較平的山,是以稱之為」。而其所在的沂蒙山區並非連綿的山地,而是在平原、丘陵之間排列著許多山巒。孟良崮四周有很寬闊的平原,其主峰高達海拔五百多米,較四周的平原高出好幾百米。主要是由花崗岩形成。登高而望,真難以想像當時共軍如何能攻上山頭。

粟裕出奇計,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戰役之初,張靈甫率國軍王牌主力-整編74師約三萬二千人,由垛莊經孟良崮西麓,向坦埠進攻。但粟裕出奇計,一改共軍擊弱避強的戰略,提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註:陳毅語),傾全力圍攻74師。先割斷第74師與其左翼黃百韜的第25師及右翼李天霞的第83師的聯繫,再下令其部屬王必成率第六縱隊由西麵的銅石地區兼程東進,堵住張靈甫垛莊後退之路。逼得第74師隻得向孟良崮及蘆山的山上退卻,居高臨下,堅守待援。當時國軍在附近有十個整編師,但在共軍的堅強抵擋下,無法破圍。

湯恩伯

  黃百韜 

李天霞

王必成

粟裕於孟良崮戰役

共軍激烈仰攻,血流成河,屍體堆達七層

     當地百姓告訴我,戰役中共軍發動九個縱隊,總兵力約二十萬,其中四個縱隊(第2、第3、第7、第10)打援、五個縱隊(第1、第4、第6、第8、第9)共十六個師合圍,滿山遍野地向山上仰攻、衝鋒。國軍奮勇抵抗,反覆爭奪、肉搏,刺刀見紅。每擊斃一個國軍,均需犧牲好幾名紅軍戰士。我們在山上的驚魂穀見到一個豎立的紀念牌子,上書:我軍炮火中倒下的戰士,重重疊疊,血流成河,屍體多達七層。可見當時戰況之慘烈,也為中共的「人海戰術」立此存照。

孟良崮戰役示意圖

孟良崮山高幾百米

孟良崮山高幾百米

共軍激烈仰攻

   共軍激烈仰攻

百姓運糧彈支援共軍 

 

當年運糧彈的雞公車

 

   驚魂穀的紀念牌子,

     共軍烈士墓 

兩天半烈日當空、暴熱,士兵沒水喝

     國軍被圍,補給斷絕,靠空投支援,但許多都投到山下共軍陣地。最困難的是缺水。山上沒有溪流,加之當時雖是春、夏之交,但從5月14日上午,74師被圍,上山直到5月16日下午戰役結束的兩天半都是烈日當空,山岩暴熱。士兵沒水喝,沒水用,熱、渴難受,機關槍打得都紅熱了,卻無法冷卻。

    山東省在抗日前為軍閥韓渠所據,國民黨勢力一直非常薄弱。抗日期間,中共在沂蒙山區積極發展,紮下深厚的根基,同時對這裏的地形瞭若指掌,其後行土改、組織群眾。為了支援戰役,中共發動了二十萬老百姓運輸糧彈、補充兵員。

張靈甫最後戰鬥的山洞,及殉難三說

    距山頂不太遠,我們見到了張靈甫最後殉難的山洞,一個不太大的洞穴。據國軍報導,他於當日寫下絕筆書後舉槍自戕殉職。但中共官方宣稱,他一再拒絕勸降,親自持槍抵抗,戰至最後,不幸被共軍兵士擊斃。而共軍中又流傳一說,張靈甫是在被俘後被共軍第六縱隊幹部誤殺。時任山東省主席的王耀武於事發後數日,感於張靈甫的忠烈,囑其手下模仿張的筆跡寫了給其妻王玉齡及蔣介石的兩封絕筆書。其後中共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得知實情後,考慮到殺俘非義,遂下令宣布改稱抵抗中被擊斃。但無論如何,張靈甫沙場裹屍,盡到了軍人的天職,也得到國共雙方的崇敬。

張靈甫殉難所在的山洞

           張靈甫與妻子王玉齡

老天為張靈甫灑下傾盆之淚

    從粟裕的回憶錄及當地百姓的談話,都說明孟良崮之敗非張靈甫之過。此戰。國軍主要敗在失去人和與地利,友軍李天霞的第83師救援也未盡全力。事實上國民黨在大陸的慘敗主要是其整體的政治、組織、經濟所致失誤,不應怪罪於那許多為其捐軀的將士們。

    當地百姓最後告訴我,激戰的兩天半,萬裏無雲,國軍缺水,熱、渴難耐。但當戰事剛結束,孟良崮突然降下傾盆大雨。可見共軍也得到了天時。同時,看來老天也為張靈甫的忠烈所感,灑下了傾盆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