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崛起不是靠霸淩而是靠。。。。。。
文章來源: 錢百萬2020-04-12 22:35:04

近代史上,英國既不是第一個崛起的,也不是最後一個。前麵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後麵有法國,德國。這裏麵哪個都不含糊。即使是國土麵積比較小的荷蘭,在商業方麵卻是極其發達,不容小覷。

但為什麽最後是英國成為全球霸主了呢?這是因為英國實施了合理的擴張策略,以及先進的政治理念。

英國身處歐洲一角的島嶼上,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但她的策略正確,揚長避短。其他國家,要麽如葡萄牙西班牙,掠奪資源,擴張軍備,最後國力消耗殆盡;要麽如法國,地緣政治不利,發展總是晚一步;而荷蘭則國土太小,人口太少,先天不足。

最後,英國在大航海時代中笑傲群雄。

後來的德國以挑戰者姿態發展起來,卻操之過急,過於迷信軍力,慘遭失敗。不過,德國意外幫助了美國從英國手裏順利和平的接過了接力棒。

中國人談大戰略,必是“遠交近攻”。這是秦國統一中國時發展出來的策略。自此以後,中國好像就沒有什麽其他拿得出手的戰略了。因為古代的擴張,都屬於硬擴張,就是吞並對方國土,摧毀對方政權,同化對方的國民。對於這種目的,遠交近攻是最佳策略。

但英國不同,如果她以古代那種硬擴張概念來發展,恐怕直到現在都不一定能全部搞定歐洲。秦國在占據戰略和經濟優勢以後,還經過了200年的戰國時代才完成了吞並六國的任務。

英國的擴張是軟擴張。她不追求吞並周圍的強國。對於落後地區,既不追求摧毀該地區傳統勢力的統治基礎,也不追求同化當地民眾。隻要對方臣服自己,願意合作,就一切都好辦。最多建立起上層統治,對基層是絕不會幹涉的。說白了,最大的目的就是獲得市場,如果還能收點稅上來,就心滿意足了。或者說,隻注重物質和商業利益,沒興趣征服土地。事實上,除了印度以外的大多數殖民地也都不直接賺錢,但間接的商業利益還是巨大的。

出於上麵的這種戰略目的,英國發展出了“離強和弱”的策略。對於勢力所及的所有世界板塊,英國都是與當地的第二強國合作,消弱那裏的第一強國,以謀求平衡。比如在歐洲,維持法國和德國間的戰略平衡;在東亞,一開始難點,不得不對中國親自出手,但也以通商為目的,而不是吞並。後來日本發展起來了,就可以比較輕鬆的玩“離強和弱”了。在中東,西亞,美洲等地也都差不多。

這種策略,輔之以對落後地區輸入先進的理念和價值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有一點不得不提,英國王室對殖民者提供幫助和保護,卻不是對擴張得到的利益完全歸到自己名下,而是和民間殖民者分享。屬於控股性質。這些民間財富最終催生出了工業革命。所以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不是偶然的。

二戰後的美國,繼承了英國的許多理念,也有自己的進一步發展。實際上美國的擴張更加柔軟,隻要能夠推廣民主自由理念,就有信心以自己的先進科技和工業實力獲得市場。當然,問題也有一些,比如在中東地區推進了民主,但選舉的結果卻是偏極端的穆斯林政權,與美國的合作並不順暢。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思路上有所改變。例如,傳統政客都注重控製中東,但川普認為美國已經石油自給,可以考慮在一定程度上撤出中東,把那裏的和平交給當地的地區大國。也可以承認一部分俄羅斯的利益。美國隻要在那裏盡力搞平衡就可以了。這樣,美國既可以從反恐的泥沼中脫身,又可以把戰略重點放在正真的威脅中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