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上的康巴
文章來源: 裴莊欣zxpei2021-03-01 01:59:44

《汽車上的康巴》布麵油畫,94X178cm簽名:裴莊欣 1984.2

 

上世紀80年代,宗教政策日漸寬鬆,拉薩以外的人們終於得以來到向往已久的聖城。他們簇擁在各種交通工具中,不懼艱險地向拉薩進發,他們昂揚的精神深深打動著裴莊欣,他因而將這番場景記錄於畫作中;直到為醍醐撰寫這篇文字時,情懷仍蕩漾。就在上周,兩位曾親身經曆這段旅途的老人在畫前流了淚。你可以在拉薩醍醐藝術中心欣賞到這件作品。

這是一幅極為明快的作品,和“康巴”一詞本身一樣坦蕩、陽光——沒有常見的細膩描繪,也摒棄風情畫中過度的暗示和文學性的闡述。

簡潔的畫麵由紅白藍黑4種原色構成,極大消減了中間色調可能帶來的灰暗、冗長。其中的色調沒有明確指向:觀者甚至無法確認,這群歡樂的人究竟是在晚霞映照下,還是正午直射中。

雲的處理帶有一定的平麵成分。汽車也應圖所需,變成了長條重色調元素,凸顯的,是這一組人頭的重疊交錯。一群壯年男性雄健的頭像。

 

(局部)畫麵左部的人群

 

詞匯變得多餘,眼前隻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男人們沒有慣常的滄桑感,眼見的僅是雄性特有的生氣——高原藍天下,他們的麵孔在暴曬後呈現出重金屬特有的質感。

2007年,著名策展人何桂彥在看完我所有畫之後,稱讚這一張視覺效果尤為突出,脫離了過分的敘事渲染,充滿直覺魅力。

 

(局部)畫麵正中的人群

 

最初的“創意”頗為宏偉:想畫戴著黃帽的宗喀巴正握著方向盤,而釋迦牟尼坐在正中指引方向。遺憾的是,畫到這兩位的時候卻陷入迷局,停滯不前,待到再找了資料要補充,卻再沒勇氣在這已經完整的畫麵上改動半筆。

多年以來一直在想,若是完成了駕駛室內的兩位,這畫的效果又會是怎樣?上蒼總是留下些不可名狀的惆悵與向往。

 

(局部)駕駛盤前的宗喀巴與左邊的釋迦牟尼

 

畢業後在拉薩的8年中,用亞麻布繪製的油畫總共隻有4幅。物質匱乏的年代,隻有遇到絕對重大的題材時,才會舍得用它們來執行。《汽車上的康巴》正是其中之一,繪製在當時極為珍貴的粗亞麻油畫布上。

起稿時並未想到,上邊的顆粒如此粗糙,以至於大部分畫麵都得用油畫刀來完成第一遍的覆蓋。其後,幹脆直接用刀刮抹厚重的顏料,一次性地塑造完成每個局部形體。

這種畫法比較準確地保持了色彩的新鮮與造型的生動,以此塑造的直線條,也加深了漢子們粗獷輪廓中蘊含的雕塑感。

 

(局部)擁擠在汽車上的康巴

 

畫麵傳達的感受,與上世紀80年代初樂觀、充滿期待、騷動不安的氣氛有關。

看到的也許僅是:我們乘坐著各種交通工具馳騁在大路上、來到聖城,意氣風發地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

而我心中噴薄而出的念頭是:拉薩,你好!在30多年的封閉後,拉薩終於敞開了胸懷,接納天下一切有信仰和幻想的人們。

  #Tibet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