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篇第一句話說起 一一一二評張戎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
文章來源: beatlier2019-10-19 01:19:57

從開篇第一句話說起

一一一二評張戎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

  

鍾馗再世

        張戎之流在她著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以下簡稱《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書正文第一頁的第一句話,也就是本書開篇的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毛澤東,這個主宰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命運數十年,導致至少七千萬中國人民在和平時期死亡的的統治者,"這段話隻寫到此為止,再沒有下文。接下來便介紹毛澤東的出年月日、出生地和家庭等等情況。我們現在先隻來看這第一句話。張戎之流在寫這第一句話時,沒作任何說明,這"至少七千萬人的死亡"來源沒說明,是不是親身經曆眼見,也沒說明,隻說在"和平時期死亡"。人的死亡有兩種情況:一是正常死亡,如生老病死;二是非正常死亡,如戰爭死亡、被車撞死、溺水而死、餓死、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等等。既然是和平時期死亡,那麽戰爭的死亡便可排除在外。那麽這"導致至少七千萬的人死亡",是怎麽死的呢?張戎之流也沒作任何的說明。是她親曆眼見嗎?這是不可能的。現在史學界通常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這個時間段稱為"毛澤東時代"。張戎1952年出生,在毛澤東時代還是個嬰兒、兒童、少年、青年,她大約還不能親曆眼見"導致至少七千萬中國人民的死亡"吧?那麽是道聽途說?或是在哪個報刊、手冊、年鑒上看到的?張戎之流當然也說不出。這說明"導致至少七千萬人死亡"的數字,是無根無據的,完全是假的、是編造的、是捏造的!當然張戎之流甚至還可以捏造出至少八千萬、至少九千萬、至少一億多"等等。

 

       其實,張戎之流的捏造並不新鮮,早在十幾年前中國國內和國際上一些所謂的精英和反毛分子,就毫無事實根據地捏造了所謂的"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三千多萬人的謠言,曾迷惑、欺騙過一些人,但正直的網友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精神,撰文對那些謠言作了有力的反駁。至今網上經常還可以看到此類反駁文章。張戎跟那些反毛分子和所謂精英是同類,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更狠、更惡毒、更醜惡、也更可悲而已!

      實際上,毛澤東時代中國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的總量年年都在增長。死亡率雖然每年稍有變化,但變化不大,死亡率總的看還是比較小的;雖有小的波動,但還是呈下降的趨勢。  請看下表:

        1949-2003年中國大陸曆年人口數據(1949年以來)    

年份 年末總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萬人)                          

1949     54167        36.00     20.00        16.00             

1950     55196        37.00     18.00        19.00            

1951     56300        37.80     17.80        20.00             

1952     57482        37.99     17.00        20.99            

1953     58796        37.00     14.00        23.00             

1954     60266        38.19     13.18        25.00             

1955     61465        32.18     12.28        19.90             

1956     62780        33.67     11.40        21.39            

1957     64238        34.03     10.80        23.23          

1958     65346        29.22     11.98        17.24             

1959     66012        24.78     14.59        10.19             

1960     66207        20.86     17.91        2.95             

1961     66457        18.02     14.24        3.78              

1962     67295        22.63     10.02        12.61            

1963     69172        40.00     12.11        27.89            

1964     70499        30.68     11.50        19.18             

1965     72538        38.42     9.50         28.92             

1966     74206        31.82     8.83         22.99              

1967     76032        33.04     8.43         24.61              

1968     78198        36.70     8.21         28.49             

1969     80335        35.35     8.03         27.32             

1970     82542        35.07     7.60         27.47            

1971     84779        34.42     7.32         27.10             

1972     86727        30.59     7.61         22.98             

1973     88761        30.49     7.04         23.45             

1974     90409        25.91     7.34         18.57              

1975     91970        24.59     7.32         17.27             

1976     93267        21.35.    7.25         14.10             

1977     94774        23.03     6.87         16.16              

1978     96159        20.86     6.25         14.61             

1979     97542        20.59     6.21         14.38              

1980     98705        18.26     6.34         11.92              

1981     100072      20.21     6.36         13.85             

1982     101654      22.28     6.60         15.68             

1983     103008      20.19     6.90         13.29              

1984     104357      19.90     6.82         13.08              

1985     105851      21.04     6.78         14.26             

1986     107507      22.43     6.86         15.57             

1987     109300      23.33     6.72         16.61              

1988     111026      22.37     6.64         15.73              

1989     112704      21.58     6.54         15.04              

1990     114333      21.06     6.67         14.39             

1991     115823      19.68     6.70         12.98              

1992     117171      18.24     6.64         11.60    

1993     118517      18.09     6.64         11.45    

1994     119850      17.70     6.49         11.21    

1995     121121      17.12     6.57         10.55    

1996     122389      16.98     6.56         10.42    

1997     123626      16.57     6.51         10.06    

1998     124761      15.64     6.50         9.14    

1999     125786      14.64     6.46         8.18    

2000     126743      14.03     6.45         7.58                  

2001     127627      13.38     6.43         6.95      

2002     128453      12.86     6.41         6.45    

2003     129227      12.41     6.40         6.01    

 

 

          注: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    

 

         說明:  1、1949―1956年人口總數根據《統計工作》1957年第11期提供的總人口數據(  各年人口都是年底數,沒有包含台灣省、港澳同胞和國外華僑),其中:1954年底總人口為60,172萬人,調整到60,266萬人;1956年底總人口為62,780萬人,使用此數據。2、1962―1976年人口總數根據《半月談》編輯部編《時事資料手冊(1981)(新華出版社出版,19823月第一版,第179),《建國以來曆年人口統計表》的總人口數(各年人口都是年底數,沒有包含台灣省、港澳同胞和國外華僑)。3、1979―2000年人口總數根據國家統計局《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表4-1 《人口數及構成》中年底總人口數(各年人口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數據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的人口數據)。4、2001― 2003年人口總數,根據國家統計局20012002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年末總人口數(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的人口數據)。5、1954年人口總數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務部整理的《1949-2003年中國人口密度》和《1949-2001年全國主要人口數據》,其分別根據國家統計局《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和《2003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54年末人口總數為60,266萬人,采用此數據。該人口數與《統計工作》1957年第11期提供的1954年總人口60,172萬人,不一致,而采用60,266萬人與相關的自然增長率基本一致。 6、1957―1959年人口總數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務部整理的《1949-2001年全國主要人口數據》,提供的三年自然增長率1957 23.23‰195817.24‰195910.19‰195662,780萬人,計算得到195764238萬人、195865346萬人、195966012  人。 7、1960年人口總數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務部整理的《1949-2001年全國主要人口數據》和《半月談》編輯部編《時事資料手冊》(1981年)(新華出版社出版,19823月第一版,第179),《建國以來曆年人口統計表》,兩者均給出1960年總人口為66,207萬人。 8、1961年人口總數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務部整理的《1949-2001年全國主要人口數據》的1961年自然增長率3.78‰1960年總人口為66,207萬人,計算得到196166457萬人。 9、19771978年人口總數,根據《半月談》編輯部編《時事資料手冊》(1981年)(新華出版社出版,19823月第一版,第179),《建國以來曆年人口統計表》,197794,524萬人,197895,809萬人,而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務部整理的《1949-2001年全國主要人口數據》中197794,974萬人,197896,259萬人,分別比前者兩年的人口數各多出450萬人。國家統計局《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表4-1 《人口數及構成》中,197896,259萬人,也比95,809萬人多出450萬人。其實這種差距,197997542―97092=450萬人,198098705―98255=450萬人。考慮到    這個時期計劃生育中大量隱瞞出生黑戶口突出的問題,把19771978年這兩年人口總數折中為197794774萬人(即94524250=94774萬人)、197896159萬人(即95809350萬人)。這樣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就順暢了。 10、2004年人口 總數為國家統計局預測200416日的大陸人口總數達到13億人。 1、五次人 口普查。    ⑴、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截止195363024時,全國人口總數為601,938,035 (含大陸港澳台人口),其中28個省、市、自治區為為58260萬人(不含港澳台人口),男子占58.92%,女子占48.18%,100歲以上的有3384人,最高年齡為155  ⑵、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截止196463024時,全國人口總數為72307萬人,其中28個省、市、自治區為69,458萬人,性別比為105.5,港澳台和國外華僑為2,849萬人。  ⑶、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截止198263024時,全國人口為100391萬人(不含港澳台人口),性別比為106.3。⑷、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截止1990710時,全國人口為113368萬人(不含港澳台人口),性別比為106.6。⑸、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截止20001110時,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性別比為106.7。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78萬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44萬人,台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為2228萬人。曆次人口普查為人口提供最基本的和全麵準確的數據,當然各次人口普查質量並不都很樂觀。而各次普查之間的人口數據主要依據戶口登記、出生登記和死亡登記來統計上報匯總等。但是這其中有相當的疏漏和誤差。特別是正規人口普查和身份戶籍登記製度沒有建立起來之前,很多數據就是靠曆史人口數據相互推算以及核實比較而得到的。 

        從上表及其說明,可以看出,中國建國以來,也就是1949年至2003年,中國大陸曆年來人口的統計數據,是有根有據的,統計是比較科學、比較可信的。當然人口的統計早期受正規人口普查和身份戶籍登記製度沒建立的限製,會產生一定的偏差,但建國後的年代,還是人口的總量增長得最多、最快的年代。從1949年到1976年的毛澤東時代,這27年間,總人口就增加了將近4億,平均每年大約增加14百多萬。而人口的死亡率變化也不大,死亡率是以千分之幾計算的,跟建國前相比較,建國後已經很小、很小的了,而且逐年都在減少。特別是毛澤東時代,跟建國前相比,人口增加最快,從建國前的4億多増加到1976年的9億多。二十多年間,人口就增加了將近五個億,達一倍多。人的平均壽命也增長的很快,由建國前的平均壽命36歲,到1976年平均壽命就增長至65歲。這樣巨大的變化,主要與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坐大山一一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人民獲得了解放,生活穩定並得了一定的改善,是分不開的。由此可見,張戎之流所謂的"導致至少七千萬人死亡",以及那些反毛分子和所謂精英所說的"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三千多萬人",是毫無事實依據的,是捏造的、是徹頭徹尾的謠言,其目的是妄圖抹黑毛澤東、損害毛澤東的偉大光輝形象。

       張戎這個婢妾還在《鮮為人知的故事》的第3頁胡說什麽"毛跟老師的關係不怎麽好。十歲時他從學校逃走說老師要求苛刻,粗暴嚴厲。至少有三間私塾因他的倔強不服管教而委婉地請他父親另請高明'"這顯然是編造出來的謊話。偉人就是偉人,從小就有非凡的表現。毛澤東小時候在鄉村辦的私塾學習,天資聰穎。從1902年春,毛澤東8歲起,曾在韶山的南岸私塾、關公橋私塾、橋頭灣私塾、鍾家灣私塾、井灣裏私塾、烏龜井私塾讀過,教過毛澤東的私塾老師先後有鄒春培、毛詠生、周少希、毛宇居、毛簡臣、毛麓鍾。毛澤東前後一共讀了六年私塾(中間曾停學過兩年半在家務農)。在此期間,毛澤東從《百家姓》、《三字經》學起,先後讀了《幼學瓊林》、《論語》、《孟子》、《中庸》、《大學》、《易經》、《左傳》、《綱鑒易知錄》、《史記》、《漢書》等。雖然毛澤東對這些經書不怎麽喜歡,但是由於有著非凡的記憶力和領悟力,再加上讀書時極其認真、過目不忘,這六年的私塾學習為毛澤東打下了紮實的中國傳統文化基礎。這些經書裏的名言、警句、故事,他都能夠背誦、理解,信手拈來,運用自如。

      對這六年的私塾生活,毛澤東後來作過這樣的概括:"我過去讀過孔夫子的書,讀了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讀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時候很相信孔夫子,還寫過文章。"

       在私塾的六年裏,除了續完這些書,毛澤東還讀了《增廣賢文》等等書,學會了查閱《康熙字典》。

       後來,毛澤東回顧這段學習情況時,說:"我熟讀經書,可是不喜歡它們。我愛看的是中國舊小說,特別是關於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時候,盡管老師嚴加防範,還是讀了《精忠傳》、《水滸傳》、《隋唐》、《三國》和《西遊記》。"(埃德加.斯諾著,《西行漫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第108)

       當然,毛澤東小時候和所有的稚童一樣,是比較調皮、淘氣的。但很多時候,毛澤東的調皮、淘氣卻顯露出了他的不同尋常的智慧和聰明、顯露出了他的靈性和機智。例如,在毛宇居為師的私塾學習時,毛澤東常用一本《詩經》擺在課桌上做掩護,把一本《水滸全傳》壓在下麵。老師沒有來,他就聚精會神地看小說;老師到了,他就看《詩經》。有一天,毛宇居走近時,毛澤東還在津津有味地看小說,沒有發覺老師。毛宇居一手奪過《水滸全傳》,一手拖著他走出教室,讓他在天井旁邊罰站。

       毛宇居知道罰背書難不倒毛澤東,就指著院中央的天井,嚴厲地說:"我要你以`天井'為題做一首詩。如若做不出來,我先打你的屁股,再告訴你爹。"

       毛澤東繞著天井轉了兩圈,隻見天井裏,清澈見底,卵石片片;幾條溪溝裏抓來的魚,在有限的空間裏來回遊動。於是,他沉思片刻,頌道: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

                       隻喝井裏水,永遠長不長。

       毛宇居聽出了毛澤東的這首"讚井"詩隱含批評他的教學方法的意思,但深感他才智敏捷,講得又有道理,不僅沒有整他,還讚歎不已:"奇才,奇才!真是奇才!"(上述例子摘自唐振南、周仁秀著,《學生時代的毛澤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第4445)

       確實,才十來歲的少年便能即景吟詩,寫出這麽富有寓意的好詩,實屬不易、難得,堪稱是神童。所以毛宇居跟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說:"石三伢子(毛澤東的乳名)既調皮又誠實,資質好,可深造。應該送他去多讀幾年書。"

        還有一次,那是在毛簡臣為師的私塾學習時,有一天,毛簡臣的夫人在私塾的前坪曬了一盤鹽薑(湖南農家用生薑自製的美味薑菜),被同學們偷吃了。第二天,她又曬一盤鹽薑放在屋頂上,並對同學們說:"你們再也拿不到手了。"毛澤東逗趣說:"我就能拿到。"他抓來了一隻螳螂,用一根很長的線拴在螳螂的腳,將它拋到放鹽薑盤子裏,利用螳螂的前腿夾住鹽薑的機會,將鹽薑吊出來,分給同學們吃。毛簡臣發現後,不但沒有批評毛澤東,而且讚歎道:"你真會動腦子,什麽事也難不倒你。"(此例摘自唐振南、周仁芳著,《學生時代的毛澤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第49)

        毛澤東小時候,讀私塾六年,雖然對一些老師的教學方法有自己的看法,有時候也有排斥的表現,甚至比較頑皮,但凡教過他的老師都覺得毛澤東的才智非同尋常。教過毛澤東的第一任私塾老師鄒培春曾對毛澤東的母親說:"石三牙子(毛澤東的乳名)有些特殊,我的墨水少了,免得延誤他。"

        毛麓鍾是毛澤東的最後一位私塾老師。毛麓鍾對毛澤東非常器重,布置他選讀《綱鑒類纂》、《史記》、《漢書》,還指導他讀些時論與新書。毛澤東對老師指教的書,都認真學習;老師沒有布置的相關書,他也找來閱讀,分析歸納,舉一反三,提出了一些獨特的見解。對此,毛麓鍾特別高興,常跟毛澤東的父親說:"潤之(毛澤東)有超群的領悟力和非凡的記憶力。他讀《史記》、《漢書》、《通鑒綱目》,不僅讀得懂,而且有獨特見解。你應該讓他多讀書,到外地深造。"

         由此可見,張戎之流在《鮮為人知的故事》第3頁上所說的,完全是對少兒時期的毛澤東的的汙蔑、誹謗!

         同樣在《鮮為人知的故事》的笫3頁,張戎這個婢妾還說:"貽昌付學費讓兒子上學,希望兒子起碼能給家裏記帳,而這正是毛所討厭的。終生他對數字都不甚了了,對經濟學更是一塌糊塗。"

         毛澤東"終生對數字都不甚了了"嗎?

         我們來看看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係的葛長根教授是怎麽說的。葛教授精讀毛澤東著作,寫了《心中有""的毛澤東》一文。文中除了對毛澤東"數字入詩"舉了幾個實例之外,還依據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作精確的統計,在毛澤東為數不多的詩詞中,"數字入詩"所占比例居然高達83.58%。葛教授指出,這些數字、數據,是毛澤東胸中有""的直接表現。

        葛教授寫道:"毛澤東的的胸中有更多地展現在他的著作中,那些數字跟他青少年時期記錄在家庭賬簿上的收支一樣,都是實打實的數據。根據公開發行的《毛澤東選集》和《毛澤東文集(八卷)》,做了一個初步的統計分折:《毛澤東選集》收錄158篇文章,《毛澤東文集》收錄803篇文章,共計961篇。其中,用數字指導工作或闡明道理,即胸中有的文章471篇,占比49.010%;如果從961篇文章中減去170篇電報、通訊、信件、祝詞等這些簡短的文章,胸中有""的文章就占59.55%,也即六成,可謂很高。特別是前期指導土地革命和經濟建設的文章用數字擺事實、講道理成為行文的一大特色,真可謂`無數字不文章′"

         毛澤東小時候在家常幫他父親記賬,到高小、師範學校又學了算術、數學等課程。後來他不僅心中有"",而且在數字的運用上能夠做到運用自如、恰到好處。用數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用數字來說明問題,令人心服口服。

         例如,毛澤東在《才溪鄉調查》一文中,就用數字充分有力地說明了當年蘇區擴大紅軍隊伍工作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大數量的動員群眾去當紅軍,依靠於:()政治上的充分的宣傳鼓動、廢除一切強迫辦法;()充分地優待紅軍家屬;()健全的編製與訓練地方武裝。而優待紅軍家屬,是使群眾歡喜去並且安心留在紅軍部隊的一個根本工作,長岡鄉、才溪鄉的經驗,給我們完全證明了。長岡鄉全部青年成年男子(十六歲至四十五歲)四百零七人,其中出外當紅軍做工作的三百二十人,占百分之八十。上才溪全部青年成年男子(十六歲至五十五歲)五百五十四人,出外當紅軍做工作的四百八十五人,占百分之八十八。下才溪全部青年成年男子七百五十六人,出外當紅軍做工作的五百二十六人,也占了百之七十。這樣大數量的擴大紅軍,如果不從經濟上、生產上去徹底解決問題,是決然辦不到的。"(《毛澤東文集》第一卷,199312月第一版,第329330)

         又如,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一文中,毛澤東用數字有力地揭露了商人的殘酷剝削:"從出入口貿易的數量來看,我們第一大宗出口是糧食。每年大約有三百萬擔穀子出口,三百萬群眾中每人平均輸出一擔穀交換必需品進來,不會是更少的吧。這筆生意是什麽人做的?全是商人在做,商人在這中間進行了殘酷的剝削。去年萬安、泰和兩縣的農民五角錢一擔穀賣給商人,而商人運到贛州賣四塊錢一擔,賺去了七倍。又看三百萬群眾每年要吃差不多九百萬塊錢的鹽,要穿差不多六百萬塊錢的布。這一千五百萬鹽、布的進口,過去不消說都是商人在那裏做的,我們沒有去管過。商人在這中間的剝削真是大得很。比如商人到梅縣買鹽,一塊錢七斤,運到我區一塊錢賣十二兩,這不是嚇死人的剝削嗎?"(《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9916月第二版,第121122)

         再如,在《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一文中,毛澤東以無可辯駁的數字,總結並頌揚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所取得的巨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以反對美帝國主義對於中國的瘋狂侵略,反對賣國、獨裁和以內戰屠殺中國人民的國民黨反動政府為目標的偉大的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現在已經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的兩年時間內,已經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四百三十萬軍隊的進攻,並使自己由防禦轉到了進攻。在兩年作戰中(一九四八年七月以後的發展,尚未計算在內),人民解放軍俘虜和俏滅了國民黨軍隊二百六十四萬人。中國解放區現有麵積二百三十五萬平方公裏,占全國麵積九百五十九萬七千平方公裏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五;現有人口一億六千八百萬,占全國人口四億七千五百萬的百分之三十五點三;現有城市五百八十六座,占全國城市二千零九座的百分之二十九。由於我黨堅決地領導農民實現了土地製度的改革,現已在大約一億人口的區域徹底解決了土地問題,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的土地大致平均地分配給了農民,首先是貧農和雇農。中國共產黨的黨員,由一九四五年的一百二十一萬人,增加到了現在的三百萬人。"(《毛澤東選集》第四卷,19916月第二版,第13581359)

         上述例子,在毛澤東的著作中比比皆是,舉不勝舉。充分說明偉人毛澤東不管是寫文章、講話或是領導革命鬥爭,都是心中有""的。毛澤東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一文中,還告誡全黨:"對情況和問題一定要注意到它們的數量方麵,要有基本的數量的分析。任何質量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沒有數量也就沒有質量。我們有許多同誌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數量方麵,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統計,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決定事物質量的數量界限,一切都是心中無`數',結果就不能不犯錯誤。例如,要進行土地改革,對於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各占人口多少,各有多少土地,這些數字就必須了解,才能據以定出正確的政策。"(《毛澤東選集》第四卷,19916月第二版,第14421443)

         所有這一切,都充分說明了毛澤東一生都十分重視數據,並用準確的數字指導革命工作、指導軍事鬥爭和經濟建設。張戎之流說什麽"終生對數字都不甚了了",那是惡意詆毀。

         毛澤東"對經濟學更是一塌糊塗"嗎?

         張戎這個婢妾自我吹虛,說什麽"查閱了許多許多的參考資料,花了十來年去寫《鮮為人知的故事》,才寫成"。這不僅是在自我吹虛,而且人們一眼便可看出,張戎之流還在自欺欺人。在此書後麵的《中文征引文獻書目》,確實羅列了幾百部()的書和文章。毛澤東的著作、毛澤東年譜以及相關著作,幾乎也都羅列進去了;在文獻書目中,算是最多的了。但是張戎之流並沒有去閱讀這些文獻書籍,特別是毛澤東的著作,她連一頁也沒有翻過、一字也沒有讀過。何以見得呢?你看她連毛澤東都寫了哪些經濟建設方麵的文章和著作,以及這方麵的談話,她全是一頭霧水,什麽也不知道,什麽也不懂。之所以羅列出那麽多毛澤東著作,完全是裝模作樣,是想蒙騙讀者,妄想讓讀者相信她寫的《鮮為人知的故事》,撈到了她所要撈到的東西。不過,從她在書中詆毀毛澤東所說的每一句話,凡讀過毛澤東著作的、正直認真的讀者,一眼便能看出,她根本撈不到什麽,她的那些話是躲在陰暗的角落惡意編造出來的,根本就是謊言。事實是,毛澤東的一生對經濟工作不但是熟悉的,而且不管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是極其重視的。

        毛澤東在軍事鬥爭上叱吒風雲,打敗一個又一個敵人,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勝利;在經濟戰線上,也運籌帷幄,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經濟建設成就。這些建設成就,在以後的文章中會一、一例舉。這裏,我們先來看看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不同時期是如何領導經濟建設、並得到發展的。毛澤東一生有關經濟建設方麵的著述無數,單從《毛澤東選集》一到五卷來看,據不完全統計,毛澤東寫的專門論述經濟工作或與經濟工作相關的文章,一共就有五十七篇。在中央革命根據地鬥爭時期,毛澤東寫的《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一文,就明確的強調了經濟建設在革命戰爭中的重要性,批判了"以為革命戰爭的環境不應該進行經濟建設"的極端錯誤意見。要求"大家要努力去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多造農具,多產石灰,使明年的收獲增多,恢複鎢沙、木頭、樟腦、紙張、煙葉、夏布、香菇、薄荷油等特產過去的產量,並把它們大批地輸出到白區去"。指出"我們的目的不但要發展生產,並且要使生產品出口賣得適當的價錢,又從白區用低價買得鹽、布進來,分配給人民群眾,這樣去打破敵人的封鎖,抵製商人的剝削。我們要使人民經濟一天一天發展起來,大大改良群眾生活,大大增加我們的財政收入,把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確切地建立起來。"(《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9916月第二版,第119123)。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還論述了要迅速地開展經濟上的運動,必須要有正確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

       《我們的經濟政策》一文中,毛澤東寫道:"我們的經濟政策的原則,是進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須的經濟方麵的建設,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極力改良民眾的生活,鞏固工農在經濟方麵的聯合,保證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的領導,爭取國營經濟對私人經濟的領導,造成將來發展到社會主義的前提。我們的建設的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我們有計劃地組織人民的對外貿易,並且由國家直接經營若幹項必要的商品流通,例如食鹽和布匹的輸入,食糧和鎢砂的輸出,以及糧食在內部的調劑等,現在是異常需要的了。"(《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9916月第二版,第130133)

          以上所有論述,反映了當年在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在極其艱苦艱難、極其殘酷的革命戰爭環境下,毛澤東還是十分重視地提出了經濟建設的一係列政策、目的、措施、方法,把蘇區的經濟建設引上正路,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經濟建設。

         隨後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寫的《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三卷,19916月第二版,第891頁一896)和《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毛澤東選集》第三卷,19916月第二版,第1014頁一1020),以及在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寫的《關於工商業政策》(《毛澤東選集》第四卷,19916月第二版,第1285一第1286)和《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毛澤東選集》第四卷,19916月第二版,第14241439)等等文章,都充分地體現了毛澤東的經濟建設思想。

         建國後,毛澤東除了繼續領導中人民解放軍消滅國民黨殘匪和清剿盤居在各地的土匪 、統一全中國之外,著手謀劃社會主義建設,領導全國人民開展"三反"(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五反"(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和反對盜竊經濟情報)的鬥爭,對生產資料的私有製、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的全麵改造,為大規模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等人主持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和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

         在此期間,毛澤東還於1956425日發表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經典著作《論十大關係》。在這部著作中,毛澤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帶有全局性的十大問題,即十大關係:(1)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2)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3)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4)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係;(5)中央和地方的關係;(6)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7)黨和非黨的關係;(8)革命和反革命的關係;(9)是非關係;(10)中國和外國的關係。十大關係主要討論經濟建設問題。毛澤東提出十關係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尋找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路線。文章論述的十大問題,一方麵是從研究和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問題中提出來的,一方麵是以蘇聯經驗為鑒戒提出來的。《論十大關係》提出的新思想、新方針,是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始。

         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諸多方麵,都作出了重大的發展和貢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的經濟理論,比較集中地體現在《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以下簡稱《批注和談話》)這部著作中。這部著作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由鄧力群記錄、編輯、整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以國史研究學會資料清樣本的名義,於1998年出版的。《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以《讀蘇聯(政治經濟學)的談話(節選)》為題,將其中的一部分,收入其中(見《毛澤東文集》第八卷,19996月第一版,第103)。毛澤東在《批注和談話》中結合中國和蘇聯東歐的情況係統地分析和論述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問題: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落後國家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問題;社會主義時期階級鬥爭、繼續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經濟規律的客觀性與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生產資料的公有製本質和形式及其規律;按勞分配與資產階級法權;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與綜合平衡;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價值規律;計劃經濟與市場;兩大部類與農輕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與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對外經濟關係;社會主義製度下政治與經濟的關係;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及其條件,等等。從《批注和談話》這部著作的內容來看,毛澤東的經濟理論是非常豐富的理論寶庫。從理論觀點的內在聯係來看,毛澤東的經濟理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體係。我們可以這麽說,毛澤東的《批注和談話》這部著作,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綱要。毛澤東這部光輝著作與馬克思的《資本論》、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樣,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四大政治經濟學經典著作。

         概括起來,毛澤東的經濟建設理論是極其豐富的,它涉及的領域也是非常寬廣的,主要可分為三個方麵,一是民主革命經濟理論;二是社會主義改造經濟理論;三是社會主義建設經濟理論。毛澤東的經濟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它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發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縱觀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的各個曆史時期所寫的著作,以及領導開展經濟建設的實踐,所取得的偉大光輝業績,可以看出,毛澤東是偉大的軍事戰略家,也是偉大的經濟戰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