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
文章來源: 悠寧2019-06-10 09:31:53

“都挺好”是阿耐同名小說改編的連續劇。

小說是幾年前讀的。當時似乎是因為“歡樂頌”熱播,喜歡這個劇的接地氣,一口氣在網上搜到了阿耐的其他小說讀了,其中就有拍成電視劇的“都挺好”和“大江東去”。

阿耐的小說情節經湊,描寫的國內企業江湖,讓身居海外的旁觀者,讀來即陌生又親切。陌生是因為阿耐筆下的各場智鬥過招,是改革開放後,國內職場的常態。對於大多數在海外經曆了求學、求職再小康小富的人群,在國內職場的經曆有限。而且大部分選擇出國留學的人,盡管出來的原因不盡相同,“避開複雜的人事”是可以排在出國原因前五條的。這群人在國內的職場江湖恐怕也是惹不起躲得起,出國後更埋頭技術角色,遠離各種與人鬥場合,難得有機會見識經曆職場上的唇槍舌劍,高手過招。小說中的故事,是現實中隨處可見的情節,時不時就喚醒讀者的回憶。

在“都挺好”的前三十集,蘇家兩代父子三人,幾乎將“不中用”的角色作了全方位演繹。父親是醜角,哥哥是正角,弟弟是反角。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總能在劇中的家長裏短中,或多或少看到在自己家中、在周邊朋友中發生過的情節段子。差不多每一集,總會有幾處,讓人為父親的找茬搖頭,為哥哥的無能歎息,為弟弟的無賴憤怒。

也可以說,蘇家父子的“不中用”,是因為每個人的欲望與能力不匹配。蘇父在家中被蘇母壓製了大半輩子,是蘇母的強勢,也是蘇父的無能。劇中的蘇母為戶口嫁進城市,住進老宅,可以說是除了青春美貌之外,別無其他優勢;蘇父在城市裏長大,至少接受了客觀條件強過蘇母的初級和中級教育。如果以二人結婚時的硬件,蘇父手中的利器有戶口、房子,外加一份固定工作。而蘇母,觀眾隻是從她弟弟口中,知道她當年是“村裏的一枝花”。可以說,在家庭控製權的角逐中,蘇父一開始是手握重器,占盡地利——蘇父既然有老宅,城裏便是他的基地,周邊也該有三五個親戚。在條件如此懸殊的較量中,蘇父城池盡失,一敗塗地,從蘇父對子女的各種“作”,說明他並不是“老好人”。那麽,真的是蘇母的“青春無敵”嗎?

在蘇母剛剛嫁到城裏的時候,用青春美貌作為原始資本,為自己和弟弟贏得了城市戶口,更為自己打開了一扇通往社會階層上升階梯的門。接下來的日子,蘇母的原始資本隨時間自然貶值,蘇母本人和蘇家在社會階層的位置則是逐漸上升。來看看蘇父蘇母退休時候的狀況,蘇父是圖書館管理員,蘇母是護士長,三個孩子都大學畢業,長子更是傳統人眼中的出人頭地:清華學士,斯坦福博士,矽穀高科技公司賺美元。個中過程,在劇中的多個回憶片段,觀眾看到,蘇家的大事小事都是蘇母出麵擺平。她為明成明玉上學找關係,她為明哲出國決定賣房等等。觀眾便會猜想,一開始,蘇母一定也是為自己真正成為城裏人的一份子,求人找關係擠進某個機構做護士,一步一步的攀爬,慢慢變得長袖善舞。在這個過程中,蘇父在幹什麽?觀眾不知道。其實,以蘇父家當初的物質條件,如果本人不是阿鬥,何至於到鄉下去找媳婦。無能無用不是問題。蘇父如果一輩子安分守己,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也不至於在劇中這麽搶鏡。

假如不給蘇明哲安上清華斯坦福的光環,他就是留一代中隨處可見的人物。相信“吳非”們看到明哲給家中打電話時為了報喜不報憂現編謊話,看到明哲打腫臉充胖子解釋自己回國的原因是“高薪跳槽”,看到明哲在飯桌上自己給自己“加薪”將12萬變成20萬時,會多多少少產生“代入感”。如果明哲不需要處理家中的雞零狗碎,這些善意的謊言倒是無關痛癢。問題在於明哲用這些謊言綁架了自己,不直言告訴家人自己暫時沒有經濟實力接蘇父去美國,引發其它矛盾。他後麵的出錢買房大包大攬,更是將妻子女兒都一起綁架了為他買單。這就不僅僅是善意了。明哲擠壓小家利益來“盡孝”,成為“啃老婆”一族,客觀上,並不比明成好到哪裏去。不同的是明成啃老滿足自己的物欲,明哲“啃老婆”滿足自己的虛榮。

相比之下,明成其實沒那麽可惡。他無賴,至少真實。他啃老,但三個子女中,也是他陪伴父母時間最多。劇中的明成,照顧父親算得上耐心,還能哄得母親開心。他得到的利益,都是母親心甘情願給他的,不是直接從明玉手中搶來的。如果沒有他從小到大欺負明玉,後來又為老婆出氣將明玉打成重傷,明成其實沒什麽大錯。

說句題外話,蘇家的生態很符合統計規律。母親強悍,孩子都有出息,但是孩子身上多多少少會有“陰盛陽衰”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