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槍文化
文章來源: 謙謙美君子2019-08-18 20:37:49

美國的槍文化

 

美國國會於一七九一年通過的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二條規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權利所必須的,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受侵犯”。這說明美國公民持有和攜帶武器是不可剝奪的憲法權利,個人通過持有槍支獲得自我保護。更有人認為民眾持槍可以遏製犯罪,甚至可以有效抵製政府擴張,防止政府滑向集權。美國最高法院2008年6月26日裁定美國公民有權在用於個人用途的情況下擁有槍支,這是美國曆史上最高法院首次對於個人是否有權擁有槍支作出的明確裁決。

美國的槍支文化之所以被稱為一種文化,正說明了它的複雜和深刻已不是簡單的法理邏輯或單一的價值取向能夠評判,也非幾次突發事件引起的社會震蕩能夠輕易撼動的了。由於美國獨特的曆史背景,美國一直都有個人持槍的曆史傳統。美國的槍支反映了民族的特性及其文明的閃光之處,令許多美國人引以為傲,同時它也顯露出眾多社會問題的表症和深刻的難言之隱。

關於個人是否有權持有和使用槍支,在美國輿論界一直是個爭議焦點。反對者以治安為由不斷呼籲禁止使用槍支。聯邦政府和美國各州在民意推動下出台了一些限製槍支使用的法律,治安一直不好的首都華盛頓還為此在三十九年前通過了禁槍令。

美國人口隻占全球人口大約5%,但是美國公民的槍支擁有量遠超世界其他國家,大約在2.7億支左右(有的數據說達到了3.9億)。根據2010 年的數據,每百居民擁槍率為89。

由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維,即便擁槍合法,在美的華人大多數依然對槍敬而遠之,似乎槍支自身的危險遠遠大於它對犯罪分子的震懾。隨著對當地社會的融入,華人對槍支的認可程度在不斷提高,近些年來普通華人持槍維護合法權益的勇敢表現令人老美刮目相看。

2016 年9月16日淩晨4點左右,3名劫匪持槍闖入福州籍女子陳鳳珠位於佐治亞州的格溫納特郡春天大道的一處居民房內。陳鳳珠報警未接通後,自己以一敵三,持槍擊退入室盜竊者並擊斃了其中一人。她剛買一個月的槍還沒練熟就派上了用場,太牛了。要知道,激烈的槍戰之前,她隻在射擊場練習過一次射擊。警方認可陳鳳珠的行為是對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進行的正當防衛,因此不會對她提出指控。

2017年5月1日下午1時5分,,五名劫匪跑到大洛杉磯地區奇諾崗市一戶華人家裏去行竊,正好主人張岩買完菜已回到家中。當張岩聽到有人試圖從他家後院的陽台上進入屋內時,他拿起一把手槍,出門用槍指向正在撬門的竊賊,並開了一槍示警。結果,兩名竊賊立刻逃竄,另三名竊賊則嚇得趴倒在地,等待警察束手就擒。強悍的張岩在警察趕到之前,一邊用槍指著歹徒,一邊沉著地用手機拍下當時情景。這張照片後來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就是這個福州女子拔槍擊斃悍匪

張岩手機自拍

這兩槍改變了華人“沉默羔羊”的軟弱形象,是華人勇於維護生命財產安全的裏程碑事件。越來越多華人開始意識到,麵對比較複雜的生活環境,擁有槍支可以更好地保障自己及家人的安全。我就是這些覺醒人群中的一員。這種思想的轉變可以看做是“入鄉隨俗”,當然要特別感謝老婆大人的恩準。我於一年前就申請並很快拿到了擁槍證(FOID)。

上個周日,第一次和朋友去室內射擊場(Shooting Range)練槍。朋友有兩短一長,共三支槍,還準備再買一支。我使用的是奧地利生產的Glock G17 G4,這也是我準備要買的那種。和他來練槍,就是想實地檢驗這把手槍的性能。

一個小時的場地費$20,100 發子彈(9 mm)$25,靶紙$1.5。防護耳機自備(也衛生),不過20 - 30刀;如有近視眼鏡,防護眼鏡則可不必。一次練下來花費$50左右,和俺打一場高爾夫球也差不了多少。

射擊在美國是一項常見的休閑體育產業,是和各種球類等體育運動一樣的全民消遣的“娛樂活動”。美國室內/室外的射擊俱樂部(靶場)很多,特別是飛碟射擊場,估計有兩萬家,和高爾夫俱樂部數量相當。

人到老年,俺又多了一項“娛樂活動”。

 

二零一九年八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