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範兒的老太太一 我奶奶
文章來源: 海客山居2019-05-18 21:37:14

  前幾年大家茶餘飯後愛談民國範兒,讓我想起童年時接觸過的幾位長輩。小時候隻覺得這幾個老太太不同凡響,現在按圖索驥,發現她們的風度氣質,談吐修養正是所謂的“民國範兒“。民國範兒不隻存在於名門望族的小姐貴婦身上,衣食無憂的普通人家的姑娘主婦也是一樣的舉止優雅,進退有度。

一、我奶奶

  我奶奶出身鄉紳家庭,是家裏長女。從小聰明伶俐,女紅遠近聞名,深得她父親喜愛,在弟弟妹妹中威信很高。即使如此,女孩還是不能上學讀書的。我奶奶記憶力極好,雖然不識字,但聽過的東西過耳不忘,一部《名賢集》不但倒背如流,還應用得爐火純青。收音機裏聽來的新名詞新形勢也能一字不差地複述。奶奶語言能力強,擅長說古論今。出生在所有東西都憑票供應的年代,我最愛聽奶奶繪聲繪色地講述過去的生活細節。從傍晚走街串巷賣零食的小販們的吆喝,到飯館戲園子的熱手巾,蓋碗茶,店小二招呼客人悠長的京腔;寒冷的冬天,她父親用大手帕買回現炒的花生仁,紙袋裏是熱騰騰的糖炒栗子,奶奶的回憶帶著歲月的神韻,讓我跟著她神遊在一個遙遠而神秘的世界。這個世界仿佛一座閃著七彩光又披著薄紗的舞台,台上的每一幕都讓我神往。

  奶奶的生母早逝,隻留下她和一個妹妹。父親再娶是征得奶奶這個長女同意的,可見我的老姥爺還是有點開明意識的。更為罕見的是,為了女兒一結婚就能當家,不受婆婆掣肘,老姥爺選女婿也頗為獨特。爺爺的母親已經故去,爺爺家當時隻有爺爺和他父親兩個人,人丁不旺,家境也大不如奶奶家。奶奶她娘家很長時間要在經濟上支持她小家,用奶奶的話說是“年供柴,月供米”。奶奶的嫁妝也是豐厚的。我小時候家裏還用著奶奶陪嫁的八仙桌,大條案,太師椅等老式雕花家具,厚重結實。幾個文革後期匆匆處理的撣瓶和大棕罐,工藝考究畫麵精美。家裏的簸箕,手提式煤油燈都是德國貨,還有銀製的鞋拔子,小銀湯勺等精致的小物件,都是奶奶帶來的嫁妝。

  奶奶生活講究,每天早點即使隻有一片烤饅頭片,也得沏上一碗茶,正正經經地坐在桌前細嚼慢咽。茶碗必得小巧,鑲著金邊帶花卉圖案。如果招待客人喝茶,一定得用蓋碗。飯桌上的規矩就更多了,吃飯不能張嘴嚼,嘴裏有飯絕對不能說話,喝湯不能出聲,先吃完要離開飯桌得說讓大家慢吃,絕不能自己站起來就走等等。日常生活中也有好多“能”與“不能“,比如掃地不能一下下“掘“(實在不知道是哪個字),關門不能砰的一聲猛關,要輕輕帶上,從哪拿的東西用完馬上放回原處,各種細節都有規定。現在回頭看看,就是文明生活方式的啟蒙大全。

  奶奶一頭銀發,總是梳的整整齊齊,用素色發網箍住發髻。衣服一定要燙的平平整整,黑鞋白襪一塵不染。奶奶年輕時是個美人,七十多歲了還能看得出清秀的輪廓。她身材細長,走起路來頗有弱柳扶風之態。說話時麵帶微笑,輕聲細語,用詞考究。奶奶的潑辣隻用在爺爺身上,爺爺雖然後來做了持“幹股“的賬房先生,但終身都是奶奶的教育對象,一舉一動都能挑出毛病來。有趣的是,好幾次奶奶正訓爺爺時家裏有客人來,奶奶飛快地轉成待客模式,連對爺爺的語氣也變得溫柔起來,秒變夫唱婦隨的賢妻。

  小時候隱約覺得奶奶和媽媽不是那麽親密無間,但這一對高情商的“天敵”都盡力保持著和諧的關係,從來沒有爆發過公開衝突。奶奶深知我媽是家裏的頂梁柱,對各方的親戚總是大力稱讚我媽的能幹和賢惠,尤其對我媽的娘家親戚,更是禮數周全,樹立我媽的一家之主形象。不得不說,一個舊時代過來的老太太能做到這些,沒有審時度勢的見地是不可能的。

  奶奶和媽媽都是少見的寬鬆型家長,我們姐妹仨人每天有固定零花錢,雖然數目不大,但在那個時代的普通工薪階層裏是很少見的。這個政策大概是奶奶和媽的共同決定。記得奶奶當時常說,女孩子要有見識,不能手裏沒錢,人窮誌短。

  奶奶享年八十歲,在當時屬於長壽老人了。奶奶已經故去四十年了,但時不時的,她說的話仿佛還在耳邊,“坐定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