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社會七十年“道德思想”的變遷
文章來源: 體驗生命2019-09-18 08:20:13

用一個小故事描述中國七十年“道德思想”的變遷莫過於下麵這個段子。65年前的大雨天,一個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見前麵一個女人沒帶雨具,懷裏還抱著孩子,胳膊上又挎著包,就主動把自己的雨傘借給女人,接過孩子抱在自己懷裏。老師提問,這個男人為什麽要這樣做?最先站起來回答的是班長。班長說:“這個男人是人販子,想用這種方法搶孩子。他接過孩子,馬上就會拔腿而逃。”第二個站起來的是班裏的調皮鬼,搖頭晃腦地說:“答案很簡單,因為女人長得漂亮,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卻一直找不著機會,故意用這個辦法套近乎。”教室裏一陣大笑。學習委員站起來說:“因為這是那個男人的職業,他借傘,幫女人抱孩子,都是要收費的。”老師繼續啟發道:“還有沒有其他的答案?”又有一個同學站起來,略顯得意地說:“你們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著的那個包。我想,那個男人是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伺機搶東西。”這時候,老校長走進了教室,聽了討論結果,他對大家說:“大家的發言都很好,我也想聽聽書上是怎麽說的。” 老師找到答案,大聲地念道:“因為那個男人以助人為樂,他不僅無償把傘借給女人,最後還把她送回家。”教室裏一片嘩然,同學們紛紛說這不現實。 調皮鬼喊得最響,他大聲說:“那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個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會怎麽想。” 老校長聽到答案後,一直沉著臉,之後他緩緩地說:“你們大概都不相信,50年前,我也做過這樣的事。不僅僅是我,那時很多人都做過如今看來不現實的事情。那時候,幾乎每個人都喜歡助人為樂。” 教室裏頓時一片寂靜......。這個段子很有意思,貌似搞笑,卻揭示了很重要的社會曆史發展問題或規律。如何認識這種思想道德的變化,需要從科學社會發展理論作一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生產關係是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的關係。它是人類社會一複雜的經濟結構,包括:

1-生產資料的所有製形式(公有製與私有製)。2-各種社會集團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者;農村從業與城市從業者等)。3-社會產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決定的消費關係即經濟利益關係。所以,生產關係的三個方麵主要體現在生產、分配、消費各個環節之中。因此,生產關係是一種不可以被任意修飾或者說修飾不了的人與人之間的客觀的社會關係。比如,“人民當家作主”或“普世民主”可以作為一種社會政治輿論宣示,但在實際中它並非等同於客觀存在的社會生產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兩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指社會發展一定階段的社會經濟製度,即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也就是前麵所說人的生產、分配、消費關係。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製度和設施等的總和。也可分為:1-政治上層建築,如政治法律製度及其行政設施架構。2-思想上層建築,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文藝思想,道德思想等意識形態諸多形式。前麵那個段子所蘊含的內容應該屬於”思想上層建築”中的道德思想範疇。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應用這個基本原理便可以解釋段子中的60年滄桑。在戰爭年代及建國最初的幾年裏,那時人們的“生產關係”幾乎是供給製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實行供給製和工資製並存的兩種製度。剛進城的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一般享受供給製,而舊有人員,包括工人、店員、技術人員、教師、職員等,則享受工資製,全國工資等級沒有統一體係,並行的工資標準多達數百種。供給製是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一種分配製度,建國後延用至1952年。供給製主要分幾部分:1.夥食,按職務分為大、中、小灶;2.生活用品,由公家發給,除級別很高的幹部外,基本平等;3.津貼費,極少量。當時部隊師以上幹部為小灶,團營為中灶,連以下為大灶;地方上則較複雜,且各地區有差別,大體是:縣以上幹部和重傷員為小灶,科、區級幹部及輕傷員、產婦等為中灶;一般幹部和勤雜人員為大灶。夥食費分為糧食、副食、燃料三項;大灶一般每人每日供應油0.02斤、鹽0.0125斤、肉0.04斤、菜1斤、煤1.25斤或木柴2斤;中灶按大灶的2.5倍計算,小灶按大灶的3.7倍計算。供給製中對生活用品規定很細,各地參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一九五零年度暫行供給製標準》,依據實際情況施行,如華東一些地區就規定:每年每人單衣2套,棉衣1套,襪子2雙,單、棉帽各一頂,棉鞋1雙;大衣3年1件;蚊帳5年1頂;毛巾每年2條;肥皂每月1塊;每月理發2次,另有牙刷、牙粉等若幹。津貼一般工作人員每月約3元左右。供給製還實行各種補助,如沿江一些地區當時實行的補助有:元旦、國慶、春節每人增發豬肉1斤為過節費;保健費分4級,甲級每月肉5斤;乙級4斤;丙級3斤;丁級2斤。這些實物均按市價折款連同津貼一起發放。除此還另發生育費、保育費、婦女衛生費、保姆費、學雜費、醫療保健費、喪葬費和老人優待費等........。總而言之,那時新社會幹群之間是一種類似於共產主義按需分配的利益差別很小的生產關係。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種類似於共產主義的“生產關係”自然產生了在此基礎上的“思想道德”,即類似共產主義思想道德:“人與人之間本質上是一種平等的同誌式的關係,人們彼此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也就是段子裏描述的60年前,即始於建國早期的普遍良好的令人稱頌的社會思想道德現象。但這種狀況好景不長。自1953年國家行政改革及1955年軍隊授銜後,新中國又重新步入了等級社會。人們的“生產關係”也由此步入新中國的等級階段。除公有製的大前提外,生產關係的另外兩個重要要素,分配與消費,在社會群體之間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行政幹部包括軍隊劃分為23個等級。其中13級(相當於副師)以上為高幹。行政1級月薪700元,3級約400元,行政17級(相當於正營)97元。而當時的普通職工為30-40元。就是說,國家行政改革後國家領導人工資是普通職工的20倍左右。除此之外幹部尤其是高級幹部還有許多隱形的特權,像住房,用車,子女升學、畢業工作分配、參軍、招工等。當社會的“生產關係”由戰爭年代的近乎共產主義式的平等的供給製轉換為等級嚴格,利益分明的類似於資本主義的法權製,作為嚴格依賴經濟基礎的“道德”上層建築必然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換句話說,由於生產關係的再次複古,當年的“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的平等式的良好同誌道德關係必然讓位於“一人為自己,自己為一家”的傳統社會道德關係。所謂的“新社會”已逐漸成為過去式,社會道德思想當然也會再度變化。中國社會六、七十年來演變至如今,也算是曆史的必然。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及前瞻性確實不假。生產關係居然對社會思想道德有如此巨大的決定性影響,那麽又是誰來決定生產關係呢?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決定生產關係的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力(productive forces)包括人和生產工具(means of production)。由於人的智商、能力的差別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無法消除,所以社會生產關係在未來必然繼續存在等級差別,即“法權社會”無法消除。若人為強行消除,建立“公平的”社會生產關係,其結果將是損害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這同樣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美國目前時髦的“平權運動”就屬於人為地強行消除“法權社會”的作派。受害的是社會的高效發展,更包括美國社會中優秀的華裔及其新生世代。難道非要借此趕走華裔或者使10年後中國精英不再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