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舞龍燈
文章來源: 流浪北美的螞蟻2019-02-09 13:48:39

在童年的記憶裏,過年期間看大人們舞龍燈的情景是永遠難忘的。

我的家鄉是山東濰坊,那裏民風淳厚,民間藝術曆史悠久,是中國的民間藝術之鄉,民間習俗在這裏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揚,尤其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這種古老的習俗便表現的淋漓盡致,過新年舞龍燈就是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舞龍燈”俗稱“舞龍船”或“耍大龍”。據說它起源於漢代,唐宋時期的“社火”中,“舞龍燈”就已經是很常見的地方文化活動了。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即有“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詩句。在濰坊,新年期間從進了臘月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男女老幼隻要聽到鑼鼓響,就興高采烈地到大街上迎接舞龍燈隊伍的到來。

濰坊有一個傳統,從臘月到正月,全城的各企事業單位及居委會等無不在忙活著同一件事兒,那就是組織人們紮燈籠,掛燈籠和訓練耍大龍的隊伍。耍大龍可不是任何一個小單位可以舞得起的,它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財力為基礎。大龍的紮製集紮製,繪畫,裝飾,燭光,響鈴為一體。大龍的龍頭大小一般在一米見方左右,由竹竿及鐵絲紮成骨架,外麵蒙以稠布,龍眼睛可以轉動,龍須飄飄灑灑。據說從明朝到現代濰坊有五百年紮製龍燈的傳統,因此這龍頭紮起來更加活靈活現,形象逼真。

大龍的身子俗稱“龍腰”,一般有九節,十一節甚至二十一節。每節龍腰的直徑約半米,長約一米,也是竹子紮成,裹以色澤鮮豔的綢布,上麵遍飾龍鱗。一般以紅色居多,也有黃,白,綠,紫等顏色。龍頭和龍腰再用同樣顏色的綢布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一條或者紅色,或者黃色,紫色,白色,綠色的長龍。每一節龍腰下麵由一人舉著,行進時所有的人都隨著鑼鼓點跟著龍頭前後左右上下舞動,內置的燭光不斷閃爍,玲聲悅耳,一條十幾米長,上下翻飛搖頭擺尾的巨龍就呈現在眾人麵前了。

龍頭因為個頭大,用的材料多,重量大,而且還要舞出許多花樣,因此舞龍頭的人需要很大的力氣,往往需要幾個年輕的小夥子人輪流替換,否則誰也吃不消。因此,舞龍的人一般都是青年男性,鮮有姑娘們摻和。他們都是統一的武士般裝束,緊身利落,色澤或紅或白,或紫或綠,與所舞的大龍渾然一體,刹是好看。

盡管過年時節的天氣還十分寒冷,有時甚至還飄著雪花,但人們對觀看舞龍燈的熱望更加高昂,尤其是在正月十五那一天,過年的所有活動在這一天達到了高潮。全城大街小巷到處張燈結彩,猜燈迷,放鞭炮,耍大龍,踩高蹺,扭秧歌,傍晚時大家早早就扶老攜幼來到大街上,或結伴等候在市中心的一些較大的廣場周圍,大膽些的孩子幹脆爬到附近的一些樹上,盼望著舞龍燈隊伍的到來。當遠處傳來鏗鏹的鑼鼓聲和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人們便奔走相告:“來了,來了!“,“看那邊,看那邊!”。於是,人群開始騷動起來,蜂擁而上,把一些觀望點擠的密不透風,人山人海。

當鑼鼓和鞭炮響到跟前的時候,舞龍的隊伍也就到了。放眼望去,由各企事業單位及各居委會組成的舞龍隊及秧歌隊,高蹺隊,旱船隊,彩船隊,彩車等組成的喜慶隊伍形成了一條看不到盡頭的巨大彩龍。燈籠火把,鞭炮禮花,色彩斑斕地映亮了周圍的夜空。一般而言,在市中心的一些較大的十字路口或空場上,這些喜慶隊伍都要停下來,給圍觀的人們做現場表演,最壯觀的當然是“耍大龍”了。

在巨龍翻滾的隊伍前麵,還有一個人舉著一個藍球般大小的球狀燈籠做引導,俗稱“龍珠”。“龍珠”在前麵隨著鑼鼓邊走邊舞,大龍則在後麵緊追不舍,還時時做出欲吞“龍珠”而下的舉動,俗稱“戲龍珠”。如果一條龍的表演,叫做“單龍喜珠”。若兩條龍一起聯合來表演,則稱為“雙龍戲珠”。其陣勢壯觀無比,讓人們歡呼叫絕。

舞大龍不僅有盤龍頭,龍翻身,交叉穿梭等花樣,有時龍舞正酣的時候,從大龍的口中噴出一團火焰來。那是怎麽會事呢?原來是有人在龍頭附近舉一火把,然後隨著龍頭舞動的方向朝空中撒一把火藥,火藥遇到明火被“轟”地一聲點燃,形成一個大火球,濃煙滾滾,看上去真的象巨龍在噴火吐霧呢!

說到“耍大龍”濰坊當地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呢。據說在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濰坊的前身老濰縣有一名姓王的舉人,為了當上狀元而絞盡腦汁。可他不是在文章上下功夫,而是在“老佛爺”慈禧太後的七十大壽時給她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禮物。怎麽個特別法呢?既不是瑪瑙蜚翠也不是古董珍寶,而是一把用純銀打造的“夜壺”,並在壺底刻上自己的名字“王壽彭”。知道“夜壺”是做什麽用的嗎?那時候中國的居住條件還很落後,即使是皇帝太妃的室內也是沒有衛生間的。他們起夜用什麽呢?就是太監宮女伺候的“夜壺”唄。當然了,那時候普通老百姓家的夜壺多是陶瓷的,也有用錫焊成的。

據說當慈禧接到這份禮物時先是一驚,不明白這是什麽意思?可當她把夜壺翻轉過來時就心花怒放了。你想啊,送禮者甘心情願地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這麽一個玩藝兒的底下,那對主人又是何等的忠誠啊!況且,“王壽彭”這名字也吉利,似乎隱寓著“王者壽如彭祖”的意思。於是傳下旨來,封王壽彭為一甲一名,賜頂帶花翎,官從六品。從此,王家雞犬升天,風光無限。

王家此術當官的舉動實在不體麵,因此當地與他家有些過節的人便想了一招羞辱他的後人。在某年耍龍燈的時候,專門來到王家的宅前。可這次引導大龍的不是“龍珠”,而是一把用銀色錫紙糊成的大夜壺,壺底下赫然寫著一行字-“這是當年那把壺”。嗬嗬! 想象一下吧,一條大龍(暗寓慈禧)在一把夜壺( 嘲諷王狀元)的引誘下左扭右晃醜態百出,該是一個多麽有趣的場麵啊!

話扯遠了,還是回到舞龍燈上來吧。近年來濰坊的龍燈可是舞的更歡了。不僅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舞,其他一些喜慶的節日或者慶典之類的場合下也有舞龍燈的表演,而且大龍紮製的更威武,舞的更精彩。現在耍大龍還用上了電子技術,彩燈燦燦,愈加光彩奪目。由於不用再點蠟燭,也不用擔心大龍著火的事了。

小時候隻知道看熱鬧,後來才逐漸體會到這每年舞龍燈的真正含義。那大龍代表著的是咱們中華民族蓬勃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而舞龍,則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天下太平。

新年到了,今天又是初五,想必家鄉的大街小巷上龍燈和舞龍一定十分紅火。

 

後注:王壽彭,山東濰縣人,清代光緒二十九年中狀元,後擔任過湖南巡府,民國初期任首位山東大學校長。

09/02/2019 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