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溫哥華2 - 你和我的Ikigai
文章來源: 江南一朱2024-05-04 16:02:08

新同事介紹的那個溫哥華市中心的日本烏冬麵館,我是去了兩次才終於吃到的。

第一次去的時候,整條街所有的餐館照常經營,隻有這家日本麵管閉門謝客。因為城市修理水管,那天的引用水顏色偏奶白。政府公告再三強調水的引用質量沒有問題,在BC這樣一個啥事都有點矯枉過正的地方,如果政府說水可以照常飲用,我是一定會相信的。

偏偏這家日本麵條店選擇了不相信。也許他們是相信的,但是選擇了做自己的事,而不是由別人來決定你做事的準則。

用中國的老話,我們完全可以說這個是矯枉過正的行為。儒家提倡的是中庸之道,和這個日本行為算是格格不入的。

那麽,這樣一個資源缺乏的島國,偏偏有著這樣的一種執著,難道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嗎?

不管對日本這個民族的情緒如何複雜,日本是我們見過的最幹淨、最有自尊的地方。一個小小的北部島國,資源緊缺,交通閉塞,卻曾經是世界上最強經濟之一,有自己的飲食、娛樂文化,有國際品牌,有高科技,曆史在那裏保留得完整,但也沒有耽誤了趕上時代的步伐。

昨天一個來自香港的朋友問我:為什麽世界上有石油的國家,沙特可以富得流油,而加拿大和委內瑞拉卻可以如此貧窮、如此重稅?

我除了抱怨政府的無能,一時也想不出更深刻的解釋。

直到我今天想起那家日本烏冬麵館,我想也許我找到了解釋一切的理由。

這個理由就是:人對自己的要求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興旺衰落。

作為中國人,無論在國外生活了多少年,骨子裏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在金錢和事業上要成功。

因為這個內在需求,我拋家別女,我日夜加班,我中年回校讀書。然後要求女兒也重複我的老路,把人生過成了一個戰場。

在溫哥華,我更是見到了中國人對成功和金錢渴望的另外一個級別的極致:我拜訪過的和沒拜訪過的溫哥華房東們,可以把家裏的豪宅變成家庭旅館,一個四臥的房住了八個房客,每個房客花$1500 -2500加元,隻能租一個房間,或是一個轉不過身來的地下室。而有的房東自己就住在這樣的一個房子裏,和房客們分割著本該是用來奢侈享受的所謂豪華別墅生活。

用我家大獅子的話說:這感覺有斷臂求生的決絕,為了錢做到這個地步,難怪中國在過去的20年很快雄起,成了世界經濟老二。

獅子作為一個非常勤奮的加拿大人,他大二的時候選擇退出大學,理由是要和當時的女朋友從哈利法克斯搬到阿爾伯塔去創業。生意做起來了,但是錢卻沒有積累下來,因為對他來說:生活質量很重要。

所謂的生活質量,其實就是要自由的生活,想喝酒的時候喝,想度假的時候拔腿就走,想買豪車的時候借了貸款就買。

如果自由是一個人對自己終極的要求,那麽人很少會執意地對自己有任何長久目標的要求。長久的積累需要極強的自律,這和自由本身是格格不入的兩種極端不同的活法。

對我來說,這解釋了絕大多數加拿大人膚淺、不敬業、缺乏長期的進取精神,同時每個人卻非常擅長誇誇其談、極端自信。我從來沒有看到那麽多一無所長、卻極端自由的人群,在加拿大,我看到了。

當一個國家的主流人群是這樣的構成,難怪這樣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偏偏要靠著移民和苛捐雜稅才能奄奄一息地苟且生存。

日本,應該就是一個教科書級別的、和加拿大極端不同的例子。

Ikigai是日本文化中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如果用簡單的詞匯來描述這個深奧詞匯,那麽ikigai就相當於一個人活著的意義。

對我們中國的個體來說,活得成功、有錢就是最有意義的。

那麽對於日本人來說,他們定義上的活的意義並不是外在的、可以用金錢、或者房產、或者是職場級別來衡量的,這些外在的東西並不能衡量一個日本人的為人。

對於一個真正的日本人,你每天醒過來讓你覺得生命的可貴,你做每一件事做到極致的好,內心的寧靜、祥和,對自己的際遇由衷地感到欣喜。

不管有沒有人在看你做事,你做事的質量和效率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不管你是一個人做飯,還是為一家人做飯,你用心的程度都是一樣的。

不管你做飯的原材料是高級海鮮,還是一塊普通豆腐,你對食材的喜愛程度、把他們做出最美味的食物的執著是一樣的。

不管你住的是豪宅,還是街邊角落的一個小棚屋,你對屋子的清潔、和對屋前屋後花草樹木的精心打理是一樣的認真。

Ikigai,在我膚淺、忙亂的世界裏,是我可以想到的可以讓我安靜下來,讓我做一個大寫的人的唯一的活法。

從我每天起床睜開眼睛的那一刻開始,把床被鋪得平整幹淨,喝咖啡的時候靜靜享受它的芬芳,在趕火車上班的時候不忘欣賞路邊盛開的粉色櫻花,不忘記對陌生人微笑,在辦公室裏把每一件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在和獅子晚上通話的時候讓他感受到我因為他在我的生命裏而感受到的快樂。

這樣的活法,讓每個人都有過得幸福的理由,和過得幸福的機會。

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詮釋。

Note: in The Little Book of Ikigai, Ken Mogi wrote: “Japanese do not need grandiose motivational frameworks to keep going, but rely more on the little rituals in their daily routines.”

原創來自“東張西望公眾號”,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