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小學生與一頭博導的糾纏
文章來源: ShalakoW2024-06-15 13:30:04

YouTube"鄭旭光" 頻道是一個政論頻道。 在聚焦於世界上的政經大事同時,主持人鄭旭光還會與觀眾討論相關的話題。針對觀眾提出的問題/表達的觀點,鄭旭光大多會平和地給出深刻的"一句師"博導答疑。
最近,鄭旭光在節目中介紹了餘茂春先生的一些的政治觀點。來自中國大陸,餘茂春先生是美國的一位學者(大學教授)和政治評論人士,曾是美國前國務卿彭陪奧的政治顧問。得益於對中國(大陸)社會的深刻了解,餘先生提出了一些新觀點,以改進幾十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無的放矢的局麵。
鄭旭光對餘先的這些觀點都無條件地支持,而我卻有些不解的疑點/問題 。一改之前對觀眾問題/評論和顏悅色回應的方式,鄭旭光激動地指出我問題的淺陋特征,屬於"一年級小學生"的水平,這無疑把討論定義成"小學生沒有品位地與博導糾纏"。

中美關係在民間
1
餘茂春先生認為,大力推動中美兩國的民間交流,有利於美國更好地了解(中共之外)的中國,這會幫助美國政府製定更有效的對華戰略方針。
當鄭旭光在節目中對這一觀點深表讚同時,我發言道,"與習近平中美關係在民間的說法不謀而合"。這一發言讓鄭旭光大為光火,憤然質疑這一沒有水準說法背後動機。次日我不得不解釋說,"不謀而合"的說法, 隻是提醒兩人共同說法中有不同的"內涵",是個值得在你的政論節目中探討的問題。鄭旭光更加憤怒地表示, "我不需要你提醒...我的觀眾水平很高,他們看得出你這小學水準的問題答案"(大意)。
博導/學霸是不容質疑的。
2
"在中國幾乎沒有[真民間]", 小學生不為所動地堅持,

1)"習近平說的'民間',是中國政府扮演的'民間',通過交往影響美國真正'民間',再通過美國民間達到對美國政府的的影響。這是習近平'中美關係在民間'的內涵和具體的實際意義, 在中美關係緊張時提出的應對策略;
2) 而餘茂春說的'民間'是美國的真'民間',因為沒有中國的'真民間'相對應,讓他的"中美關係在民間(或類似表達)"的說法【最多隻具有紙麵意義】。

麵對無法否定的中國政治現實,博導堅持"中國一定有中共忽略的民間...", 為餘先生"中美關係在民間"的說法爭取極其有限的生存空間。
小學生糾纏不休:"...在目前情況下,任何不經政府同意/私自與外國民間交往的活動,都可能被視為間諜活動 -- (讓這類交往變得極其有限,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從而無法達到餘茂春通過民間交往更好了解中國的目標)"。這一事實陳訴換來博導最後一搏,"至少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概念"。
博導為這一"進攻性觀點"撤退時死守的底線 -- "一個有意義的概念",碰巧也是小學生認為這一"進攻性觀點"進攻時所能達到最遠的陣地 --"最多隻具有紙麵意義"。

把中共與中國人民分開看待
1
餘茂春先生是位學者,屬於技術官僚,幫助政府製定具體的(對華)戰略/政策,而非助人競選的政治助手。然而,"把中共與中國人民分開"更像是一句政治口號,很難轉化成具體政策製定時的有用元素。而其有限的政治效果,卻可能以美國政府陷入政治尷尬為代價。這是我與鄭旭光在此問題上的不同。
2
無論"是否把中共與中國人民分開",美國任何對中國製裁的具體政策,都會讓"中國人民"受到懲罰,是鄭旭光和我的共識,然而,鄭旭光非常看重這一提法的政治效果,"這一提法提出後,中共非常憤怒",卻忽視了美國政府可能遇到的政治尷尬:
在中國人民得知美國政府將自己與中共分開後,中國人民就會有一種期待,美國新出政策懲罰中國時, 是懲罰中共而不是自己。然而,當對著中共高高舉起的板子(經濟脫鉤,關稅)不可避免地落在中國人民身上時,他們會異常地憤怒,"不是說分開了嗎, 怎麽還這麽痛?" 而此時的中共會用事實教育中國人民,"美國人的話能信麽, 我們能分開麽?" 因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困境失業的更多是"中國人民", 而且, 中共成功向中國大眾(人民)兜售"是因為美國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的觀點。而習近平則是"該吃吃,該喝喝"。
這是鄭旭光沒有看到/或拒絕看到的"政治尷尬"。
3
美國政府製定的對華政策是為了美國利益,中國人民高興/中共憤怒,都不在考慮其中。這一事實讓"把中共與中國人民分開"的提法,最多隻具有紙麵意義。就連盛讚這一說法的鄭旭光先生,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區分在現實中很難完成。且不說分開後也難有多少具體的不同。
而博導沒有回答小學一年級水平的問題是,"既然無法區別對待,為何還要進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