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前赴後繼的誤判
文章來源: ShalakoW2023-10-01 10:47:38

盡管有過往屢屢誤判的經曆,但依然不願正視自己帶有缺陷判斷力,王劍先生執拗地站在錯誤的肩膀上,繼續對世界大事給出離譜的預測。作為一個媒體人,王劍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讓人不得不相信, 在中國大陸當記者時,王劍養成了不把誤導聽眾/讀者當回事的習慣。

1. 王劍的分析
在9月27日("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震動西方")的那期節目中,以俄烏戰爭為背景,針對錯綜複雜的美中/中俄關係,王劍給出了讓人無法忍受的荒唐預測:
1) 中國決不能接受俄國崩潰的結果,這是底線,不容變更。俄烏戰爭失敗,是俄國崩潰的導火索。
2) 俄烏戰爭中,俄國麵臨物資枯竭的困境。普京與金正恩最近的會麵,是"普京對習近平發出的最後(求救)哀鳴";
3) 習近平尚未決定11月是否赴美。如果習近平11月赴舊金山與拜登會麵,就意味著習近平作出了"拋棄普京/走近美國"的戰略選擇;
4) 為了防止中國倒向俄國,從今年夏天開始,拜登連續派美國部長級官員訪華,借此給習近平一個"緩和美中關係的幻覺"。烏克蘭在戰爭中取勝後,拜登給習近平的這一"幻覺"就不存在了。

2. 王劍"一揚脖子過去的尷尬"
每天兩期節目,讓王劍沒有時間認真準備節目,導致質量粗糙/自相矛盾成為"王劍每日觀察"的招牌特點。王劍的不負責任做法, 讓這期節目1) - 3)預測,帶有無法協調的自我否定:
1) 如果習近平絕對無法接受"俄國崩潰"的結果,麵對"普京對習近平發出的最後哀鳴",習近平如何還能"無動於衷"?
2) 按王劍的分析,如果習近平11月訪美(舊金山)/與拜登會麵,就如意味著習近平作出了"拋棄普京"的決定。這一戰略改變同時意味著習近平放棄了"絕不接受俄國崩潰的結果"的立場? 沒有給出清晰的說明,讓王劍的分析變得輕浮。
在分析過程中,王劍意識到這一矛盾。草率做節目讓王劍無法修正這一矛盾,隻能"把尷尬一揚脖子喝了下去"。

3 王劍無暇顧及/且無法理解的現實
以俄烏戰爭為背景,王劍把美國部長級高官的一係列訪華,視為是"拜登為防止習近平全麵倒向普京而製造的一個緩和美中關係的幻覺,用來暫時麻痹習近平。一旦烏克蘭在戰爭中獲勝,拜登就會收回這一幻覺"。王劍太忙,無暇顧及/無法理解的事實是,
1) 
拜登2021年1月上任。上任後不久就給出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藍圖:【競爭與合作並存】。其中"競爭"的具體內容是: "激烈競爭/保持溝通",這表明"保持溝通(管控危機), 是為了更好的"激烈競爭"。
2) 
拜登上任一年後/對華戰略定型後, 普京於2022年2月底發動侵烏戰爭。戰爭打響後的三周左右,在按計劃舉行的拜習視頻通話中,拜登明確告訴習近平:【對俄羅斯的軍事援助是不能容忍的】。從那時開始,美國的立場不僅沒有改變,還隨著不斷地重複以及歐盟/北約的表態而得以更加明確與堅定。
在這個問題上,美歐清晰的立場/對中國警告的顯著效果(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一直沒有給予俄國直接的軍事援助,隻能在軍民兩用物資上找漏洞鑽),讓【美國無需用"緩和美中關係"來進一步拉攏/收買中國】。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軍援俄國意味著突破美國/歐盟的底線, 導致美歐與中國徹底翻臉,這是中國無法承受的結果】。
與王劍在節目中反複強調的截然相反,習近平今年三月訪俄,並沒有與俄國結成軍事聯盟,原因也是如此。
3)
以中共思維, 王劍永遠無法理解拜登的對華政策/操作。
今夏以來,拜登派美國高官訪華,是在具體實施美國的外交計劃 (2022年11月在馬來西亞巴厘島拜習會的結果,因為氣球事件,布林肯原定今年3月的訪華被推遲到6月, 之後各位高官/部長的行程也依次推遲), 是"激烈競爭/保持溝通"的一部分。其首要目的是,【通過建立溝通渠道,管控因為"激烈競爭"可能導致的意外失控/美中衝突】。多年來緊張的美中關係,因為重啟對話得以緩和,僅僅是美國部長級訪華的次生產品,美國對中國的強硬立場(激烈競爭的表現)並沒有因訪華而改變。
通俗地說: 【原本美中緊張到了不說話程度。後經美方努力爭取,美中開始說話,這的確是關係緩和的表現。但美國對中國說的話(內容),並不是中國想聽到的。美國隻是告訴中國,隻要對話,我們就不大會打起來,這才是美國最想(唯一)想要的。】

4 王劍獨有的"聰明才智"
海外華人自媒體,包括王劍,把美國高官的一係列訪華解釋為"拜登服軟,要與中國緩和關係"。
不了解美國人的思維方式,王劍把自己的誤判延伸到"拜登利用美國高官的訪華來緩和美中關係,給習近平一個暫時的幻覺"這一荒謬的分析中。令人更哭笑不得的是, 王劍進一步指出:"拜登給習近平的這一幻覺,當烏克蘭戰勝普京後就會消失,但習近平思維遲鈍,到現在還沒回過味來,還在為[11月是否訪問舊金山會見拜登]猶豫不決"。
【王劍聰明,一眼就識破了拜登給習近平下的套,並通過自己的節目,告訴了還蒙在鼓裏的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