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戰時陪都--八年抗戰的縮影!
文章來源: 百萬莊大俠2022-08-29 12:21:32

重慶戰時陪都--八年抗戰的縮影!

2015年的9月份(在二次大戰勝利70周年)的時候,習近平在天安門廣場上舉辦了一場名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閱兵。他模仿著當年“偉大領袖“的模樣,特意讓人為他量身訂做了一身毛爺生前標配的灰色製服,意圖以此打扮暗示全黨全軍,稍帶著提醒全國的韭菜們:他習胖子是這新時代的“偉大領袖“真是太缺乏自知之明,真是太臭不要臉啦!這位在閱兵時連軍禮都敬反了的“軍委主席“,這位自封是“定於一尊“的這麽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東西,還在這場閱兵式上發言稱:抗日戰爭是在中共領導下進行的?中共才是那場抵禦外敵入侵戰爭中的“中流砥柱“?

圖為習特勒宣稱:中共是惹不得的,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就在習近平閱兵的當天,曾參加過對日作戰,並在重慶“抗戰陪都“時期擔任過蔣委員長衛士的郝柏村先生,發行了他走訪華北,華中,華南後出版的《重返抗日戰場》一書,以此緬懷先烈反思曆史。這位前國軍上將表示:70多年前的往事仍曆曆在目,中共自稱是抗戰的“中流砥柱“有欠公道,抗戰8年有22場大型會戰,這些會戰都是在蔣委員長的領導下進行的,是二千多萬人流血,四億人流淚換來的。

同一個民族,兩個不同的政黨,卻對同一場抵禦外敵入侵的抗日戰爭,有著不同或者說是截然相反的解讀。郝柏村先生說:兩岸和解最起碼的基礎,就是尊重曆史!而抗戰的勝利是幾百萬國軍將士用命換來的。這就是曆史!他對眾多的“抗日烈士忠烈祠“在大陸被毀感到傷心!他希望中共能夠拋棄兩黨之爭,希望大陸政府能夠尊重曆史,恢複當年的抗日烈士忠烈祠-以告慰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

郝將軍說:我已96歲了,同我一樣親身參與並了解那場抗戰的人已經不多了,如今我更有責任以一個抗戰老兵的身份,帶著大家跨過這七十年的鴻溝,重回戰場,重新認識,感受這屬於中華民族的悲壯過往與光輝勝利。同時:我也希望通過回顧這段可歌可泣的抗戰史,提醒我們兩岸的年輕人勿忘先烈的犧牲!

本文即然以敘述抗戰往事為主軸,那下筆就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也回避不了習胖子口中說到的所謂“中流砥柱“這個議題。也好就讓我們將此作為一個引子,進入曆史的隧道並由此拉開抗戰曆史的帷幕:自37年日軍發動蘆溝橋事變後“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就唱響了,蔣委員長隨即發表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人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的抗戰宣言,由此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國軍自鬆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抗戰)失利後退守南京,南京退守後撤至武漢,隨即發動武漢保衛戰,最後政府將指揮中樞遷至重慶,憑借長江天險扼守住了西南的半壁江山、、、

國力的懸殊造成了:東北,華北,華東,華南,這些富裕的省份都已落入敵手,國民政府退守大西南後,重慶便成為中國的“戰時首都“堅持抗戰,日軍攻打不進四川,因此就對重慶實施了長達五年的空中轟炸,重慶做為政府的指揮中樞,做為調動各戰區幾百萬軍隊的統帥部,國府在這裏是如何運籌帷幄的?如何指揮各戰區千軍萬馬作戰的?做出過哪些重大的戰略部署?遠征軍是如何形成的?還有如何協調美軍飛虎隊反擊日軍對重慶的狂轟濫炸?這些在大陸的教科書中都找不到答案!

這裏需要澄清一個曆史事實:當年在江西占山為王(建立國中之國)並且以效忠蘇維埃為綱領,以武裝割據為手段的中共紅軍,在政府軍的剿匪後從江西一路逃亡(就是中共黨史上所說的萬裏長征)紅軍從出發時的三十萬人馬,到抵達陝北隻剩下衣衫襤褸不足三萬的殘兵敗將。此時正值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的爆發,這時中共為了生存:表示願意接受政府的整編去抗日,並服從蔣委員長的領導。

西安事變這件事改變了近代中國史的走向,也使紅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他們就像北宋時的梁山好漢一樣接受了招安。這三萬人馬被整編為:國民革命第十八集團軍,下轄三個師的編製(簡稱八路軍)又叫“八老爺“!而留在老巢的遊擊隊,則被改編為國民革命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又叫“四大爺“!這在對日作戰的9個戰區,幾百萬國軍的序列中隻是二個支隊,請問何來所謂的中流砥柱?

n年前我曾經看過鳳凰衛視一檔很棒的節目,名叫“冷暖人生“!這個欄目的主持人名叫陳小楠,她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節目主持人。那一次她帶著一個攝製小組去黃河抗戰的昔日戰場,去采訪那些風燭殘年的抗日老兵,並且還原出了當年中條山戰役800冷娃跳黃河的悲壯場麵,冷娃指的是陝西關中一帶的剛毅孩子。1939年6月侵華日軍對第五戰區發動了中條山戰役,國軍31軍接到的命令是:扼守黃河南岸,阻敵黃河以北。最終31軍以陣亡二萬七千官兵的代價(幾近全軍覆滅)而丟失了陣地。

這時候31軍陣地上還剩下八佰個娃娃兵,他們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被逼上黃河斷崖,這些十幾歲的娃娃兵誓死不投降,他們跪倒在地一拜蒼天,二拜爹娘,然後高唱著秦腔跳下了懸崖。下麵就是被稱作母親的黃河,黃河以母親慈愛的襟懷包裹了這些殊死搏鬥不齒投降的孩子,壯哉呀:有這樣的中國娃~中國亡不了!

每當聽到國民政府抗戰往事的時候,我心裏都有一種五味雜陳的酸楚。自從45年抗戰勝利到如今曆史已經渡過了70多個春秋,這段光陰在曆史的長河中隻不過是一瞬間,然而它對一個民族而言卻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曆史。幾十年過去了還有誰記得跳黃河的冷娃,在抗戰期間陣亡將士有400多萬人,有的連姓名都沒留下來,又有誰清楚國軍發動過22次大型會戰有206位國軍將軍戰死沙場,那些為國捐軀的勇士不該被人遺忘,他們本應得到應有的尊重!所以聽到習包子“中流砥柱“就反感!

我曾在前文中說過:中國有“因言獲罪“的傳統,因此本朝人寫不出本朝史。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全麵暴發,中共在蘇共支持下節節勝利,孤掌難鳴的國府在東北戰場,華北戰場相繼失守,特別是在渡江戰役後國府就像當年定都重慶,於民國三十八年(49年)由大陸遷往了台灣(頗似南宋小朝廷)同年潤芝在北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大陸的曆史教科書對於民國政府的描寫就是:消極抗戰,積極剿共,這雖然不符合曆史,但是卻符合“勝者王候敗者賊“的傳統!另外對於民國修建的“陣亡將士公墓“以及抗戰“國殤墓園“也基本上都予以摧毀(徹底抹去曆史)

1949年國軍付作義所部--向共軍聶榮臻所部交接北平城防!

從1949年潤芝宣布新中國成立至今,時光已經過去70多年了,戰爭的硝煙也已經散去70多年啦,當年參加抗戰的那代人已所剩無幾。然而關於那場全民抗戰的記載,卻總顯得那樣的單薄,總顯得是那樣的虛幻,甚至令人感到置疑?盡管在大陸的電影院裏或電視台的頻道上不停的上演:地道戰,地雷戰,以及民兵葛二蛋的故事,或者是不停反複的放映鐵道遊擊隊,平原遊擊隊等影片,甚至還拍攝出來了“手撕日本鬼子“的抗日神劇,然而即使是這樣粉飾,也仍掩飾不住曆史的尷尬,就這樣8年抗戰的血淚史,被轉換成了一鍋燉好的洗腦雞湯,變成了一部經過篡改的穢史。

前麵提到的陳小楠,我還在“冷暖人生“中看她采訪過一位94歲的抗戰老兵,這位老漢的名字叫仵德厚。他是當年“血戰台兒莊“的幸存者,也是台兒莊爭奪戰中幾進幾出的敢死隊長,有人說他是一位大英雄,他是台兒莊戰役最後的一位指揮官,是位身經百戰的少將師長,也有人說他在解放後就被新政府抓了起來,然後就長期勞改關押,是一名國民黨的勞改犯,如今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農民、、、、

在接受陳小楠采訪的時候仵德厚說:當時他率領敢死隊殺入台兒莊城內,與日軍展開了逐街,逐巷,逐房,逐牆的爭奪戰,經過一天一夜的血戰,日軍龜縮到台兒莊的西北角等待增援。兩軍形成對峙,4月3日李宗仁將軍下達總攻命令,仵德厚再次率領敢死隊向日軍發起了決死衝鋒,鬼子也拚了,槍聲,炮彈聲,煙霧彌漫,雙方都殺紅了眼,陣地上殺聲震天。敵我雙方都展開了肉博,仵德厚敢死隊的弟兄揮舞著大刀,對決日本鬼子三八大杆上的刺刀,這個時候真的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