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滄桑的上海顏王,從“諾曼底”到“武康”
文章來源: xiaxi2020-04-23 18:41:48

居家防疫,不能出門旅行,就來尋覓以往的足跡吧。
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在上海建造了120多棟各種風格的異國建築,其中至少有一半被稱為奇跡。為人熟知的有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沐恩堂和愛神花園等,(上海幾個地標式建築皆出自他手 - - 鄔達克) 。原名“諾曼底公寓”的武康大樓,也是鄔達克的一個代表作。
去年回國時,有一天我經過淮海路和武康路時,突然發現拐角處的武康大樓變了模樣。這座95歲高齡的“上海顏王”卸下了環繞周圍的那些蜘蛛網般的電線,落落大方地以素顏示眾了。以前我經過那裏時總要拍上幾張照片,但想盡辦法都繞不開那些電線。這次,我舉起手機隨便往哪一站,就能拍到一張武康大樓的美麗素顏照。 我的一個好朋友,在武康大樓度過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時代,與這座大樓很有感情。當我和她聊起大樓去網的事時,她卻說,她不喜歡現在的樣子,“一點滄桑感都沒有了”,她如是說。雖然素顏後的武康大樓,有著幹幹淨淨、無死角的美,但很多人也很懷念以前有電線陪伴時的複古情懷。下麵是我拍攝的武康大樓卸妝前後的對比照:

建於1924年的武康大樓,位於上海徐匯區淮海中路1842-1858號。這座輪船式的三角建築,濃濃的法式文藝複興風,讓這棟大樓,成為經典中的經典。雖如今備受誇讚,但實際上,武康大樓的位置在當時隻是一塊最小夾角隻有30°的不規則土地,也就是被嫌棄的“邊角料”。不過鄔達克卻將這塊地的利用率發揮到了極致。他根據地形將建築的平麵設計成三角形,底層則建成老歐洲的騎樓樣式,門洞中的長廊兼作人行走道,還在北麵開了兩個口子,解決采光和通風問題。成功的“化腐朽為神奇”。這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大樓底層采用騎樓樣式,外觀為法國文藝複興式風格。據50年代就居住在裏麵的居民介紹,武康大樓的設計和建造非常精巧:“關門的時候是沒有聲音的,每個走廊的拐角都有暖氣管子,每家都有遮陽的百葉窗。凡是比較大的屋子,廚房裏都有定製好的燙衣板。

武康大樓曾有過5個名字。最早被命名為“諾曼底公寓”(I.S.S公寓)一種說法是,當時建業地產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區一般都以法國地名作為名稱,因此大樓落成後便以法國西北部的半島諾曼底而命名。另一種說法是大樓最早位於法租界,且形似輪船,取名以紀念法國著名戰艦“諾曼底號”。隨後在不同的時期,它又分別被叫做東美特公寓、反修大樓、上海跳水樓和武康大樓。每一個名字變遷,都代表了一個時期的曆史傳奇。

但不為人所知的是,這裏在長達20年左右的時間都未曾住過一個中國人,直到孔祥熙的二女兒孔令偉買下這棟大樓,成為其“中國第一大業主”,才逐漸有了中國人的身影。其後一些文化演藝界名流,包括鄭君裏、趙丹和黃宗英夫婦、王人美、秦怡、孫道臨和王文娟夫婦、鄭君裏等,都先後在此居住過。

如今的武康大樓,依然保留了近百年前留下來的完整的主樓、輔樓和汽車間。至2016年,一共居住著139戶人家。現在這裏雖然隻住著普通居民,也並不缺“明星光環”,攝影愛好者和各大網紅潮人都愛來這打卡,武康大樓早已是上海的人氣地標之一。

上海有另一處類似的熨鬥樓,隻是經過,還沒時間去細細打量研究:

在紐約也看到過熨鬥樓,一時找不到照片,用兩張網圖:

 

最後借用一張網圖來俯瞰一下這座百年滄桑的上海顏王全景:

 

四月,上海的鬱金香

上海幾個地標式建築皆出自他手 - - 鄔達克
《安家》劇裏的老洋房,和背後的故事
《安家》劇裏的老洋房,鄔達克何許人也?

榮宅,麵粉大王和PRADA

上海13座絕美古鎮,我去過12個
回國:上海徐匯,怎一個美字了得!
全球最大的星巴克在這裏!
上海嘉定紀事 - - 古鎮、古廟、古園、古跡 
紀念81年前,在上海四行倉庫浴血奮戰的“八百壯士”
承載上海滄桑曆史,曆史博物館
走進上海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