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長者那些年
文章來源: 華普2018-04-20 18:51:21

 

長者於84年來上海做市長的,那時我還是個中學生。上海有一份“中學生英語報”,曾經在頭版刊登了對長者的采訪。八十年代,學習英語是個很時髦的事,沒想到市長能說流利的英語,真的很佩服。

長者做市長還是很認真的。上任之前,微服出訪,親自坐公交車。體驗了上海人上下班的公共交通。聽說長者也是苦不堪言,深刻體會了市民的痛苦。這段故事後來還是被上海著名的說唱演員龔伯康編成了一段上海說唱:好市長。

當年的上海經濟一直是全國第一,為全國貢獻的最多的財政收入。但是其他方麵確是一無是處,住房難,交通難,就學難,連買菜都很難。人民生活是很辛苦的。那時的上海要的是一個經濟專家或是市政專家。然而,長者以前是部長,並非市政專家。讓他治理上海,有點力不從心。長者治世,態度是好的,能力稍顯不足。

長者的市長生涯基本是在掙紮中度過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當部長不需要擔心天災人禍,而當市長卻是什麽都要管的。也許是時運不濟,為政四年天災人禍不斷。最著名的是87年陸家嘴擺渡口的踩踏事件。那年大霧,等著過江上班的人群在擁擠中人踩人,當場踩死六十多人。上海作為一個大都市,這樣的事件是很丟人的。88年又是史無前例的肝炎大爆發。長者在一片抱怨聲中榮升市委書記。要不是後來來了朱鎔基,很難想象上海會有後來的成就。

長者為人隨和,親切可愛,這些都是上海市民認同的。長者也是平民出身,在人生中也有過掙紮,後來走到高位依然保持平民品格,殊為不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因為長者,那段時間上海的官場風氣不錯,至少對民眾是和和氣氣的。

長者也有勇猛的一麵。89年天下大亂之際,關閉了著名的“上海經濟導報”,被北京的政治老人解讀為“革命猛男”作風,順利接任黨魁。後來又為了迎合當時的“攝政王”,關閉了著名的“文匯月刊”。

89年長者晉升黨魁,上海人民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上海為全國貢獻了一位治國能人,期望長者能給上海人民帶來好處。擔心的是,就長者那兩下子,將來不會被政治老人們送到“瀛台”與光緒的幽靈共度餘生吧!好在長者後來謹慎度日,終於開創了了一個新時代。

長者多才多藝,會說洋文,彈鋼琴,寫毛筆字,儼然一個附庸風雅的江南書生。長者每到一處必留下墨寶,大有乾隆再世的意味。可惜,長者會多國語言,卻說不清中國話;能背頌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卻壓製新聞自由;宣揚以德治國,卻提拔了大批腐敗分子。長者更似陶淵明筆下的五柳先生:讀書不少,卻不求甚解。

毛鄧治國,如關西大漢之鐵板唱大江東去:毛有雄文四卷,卻鬧得天下大亂,人亡政息;鄧是革命猛男,坦克開上北京街頭。長者治國,似十七八女子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小風殘月。難得糊塗,卻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不小心還弄出一個盛世中華。長者的人生就是一場豔遇。時代將他推到了前台,他也沒有怯場。

有時想想毛的那句名言還是對的:人民,隻有人民才是曆史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