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當然的“免費午餐”
文章來源: 黑貝王妃2019-06-25 16:12:59

澳洲一個中國多媒體網站有個話題討論:“什麽事情在中國有爭議,但是在澳洲是理所當然的”。不少網民留言,比較一致的說法有:同性戀,言論自由,罵總理,買東西排隊,準時上下班等等。其實澳洲的“理所當然”遠遠不止這些,這些年很多事兒在人們眼裏都是理所當然的,比如, 沒工作的人理所當然享受失業金,移民理所當然要受到當地人的平等對待,身體不好的人理所當然要得到社會的同情與援手等等,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看問題,這是製度的進步,是人性的發展,是應該做的,但從受益人一方講這些福利已經不是什麽慈善施舍而是權利,得不到或者不滿足會讓他們譴責和仇視社會,成為社會的對立麵。

一個退休的老同事昨天給我講了一個她的難題。凱西原來是個心理學老師,也是心理谘詢師,從我們學校退休以後在一家當地的慈善機構做義工。這家慈善機構經營一個遠途病人福利旅店。如果有人從100公裏以外的地方來墨爾本就醫,他們會根據病人的要求由醫院作保,為病人和家屬提供臨時的免費住宿。這家擁有90多個房間的旅店是慈善家捐贈的,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無償的誌願者,經營費用一部分由醫院支付,一部分來自國家的經費,但大部分靠社會捐助。凱西的難題是現在有個從鄉下來的40多歲的男患者,需要定期去醫院透析。可是自從醫院安排他住進了凱西他們這家旅店,他就不走了,把自己在鄉下租的房子退了,長期占用旅店的一個房間。凱西他們三番五次勸不走,通過醫院為他另找了住處他還是不走,並要挾說:你們趕我出去我就自殺給你們看。他的做法讓凱西他們陷入兩難,雖然可以提出法律訴訟,可他們本來是福利機構,如果告他反而違背了初衷,但是又不能如此下去,明顯他剝奪了其他有需要的人享受福利的機會。

澳洲是個福利社會,從出生開始,政府提供父母共有的帶薪產假,有奶粉補貼,托兒所補貼,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失業金,養老金等等各種福利。對在這個社會裏長大的人來說,福利就是權利,是他們應該享受的免費午餐。在學校教書幾十年我深深感到這裏的中學生對自己權利的認知遠遠大於責任。如今的學生,特別是私立學校的學生以及學生的家長,把學校和老師為她們所做的一切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進了學校,他們的安全,健康,快樂,學業,成績都該理所當然地好,不計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如果老師獎勵了某個學生,別的學生就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有的家長馬上就會問老師為什麽你認為我的孩子不夠好,要求給出人證物證。不但所有老師為學生做的都是理所當然,而且他們的不作為和錯誤也理所當然由老師來承擔。問題不單單是學生這樣想,他們這樣想是因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允許他們這樣想。

我下學期要去一家墨市有名的天主教女校代課四周,上周去報到那天是學校第二學期的最後一天。陪我參觀學校的漢語老師是位年輕漂亮的資深女教師,負責這家學校的漢語。一見麵,她就和我說起當天一件讓她不愉快的事。上午上完這學期最後一節11年級的漢語課,下課前她對大家說:“謝謝同學們的努力,祝大家假期愉快!”出乎意料是,一班十幾個十六七歲華人背景的女生從老師身邊走出教室,卻沒有一個說一聲“謝謝”或“再見”。本來她不久前帶這班孩子去過中國學習漢語,與她們相處甚歡。但是學生們這一無禮的舉動卻讓她的心涼了。失望之餘,她覺得自己不能姑息這種無禮,有責任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學生,這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教育。於是群發了一個郵件給這個班的同學說:“老師真心為你們的進步感到欣慰,祝大家過一個愉快的假期。不過如果同學們也能讓老師感到同樣的心意就更好了。。。”。我倆一邊聊著這件事,一邊從教室走到辦公室,進門兒還沒坐下就接到一個家長的電話,是這個11年級班上一位女生的父親打來的,說她的女兒看了老師的郵件感到十分委屈,他代表家長質問老師:難道老師辛苦不是應該的嗎?為什麽要這樣難為孩子們?這位漢語老師說:我沒有聽到有人答謝的確很失望,孩子們的感謝不但是對老師教學的一種反饋,也是起碼的禮貌,老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我指出來沒有錯。。。

我很同情這位老師的立場。在我看來,這樣的社會,這樣的教育縱有千般好處,但有一個弊端就是“溺愛”。澳洲有被溺愛了的兩代人,他們覺得什麽都是理所當然,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因欲求未滿而變得抑鬱或反叛,不懂得奮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一些來澳洲的新移民一落地就要求自己的“平等權利”,無論自己是不是具備語言,工作的能力,一味要求社會為他們提供平等的生活居住水平和工作升學條件。其實澳洲相對來說是個機會平等的社會,可是很多人要求的不是平等的“機會”,而是水準,得不到就歸結為種族歧視,進而產生對社會的不滿。

我們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是“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現在的一代人享受了太多“免費午餐“之後,大概以後都不會買菜做飯了。想來太多的“理所當然”恐怕也不是什麽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