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差異的語言因素
文章來源: 唵啊吽2006-04-01 18:08:56
西方宗教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造物主”概念――上帝。而中國釋、道、儒三教,都不需要“造物主”的概念。就總體社會而言,要西方人不信奉上帝就跟讓中國人信奉上帝一樣困難。這種社會心理,是有其語言根源的。

讓我們對比一下英語和中文的句法。英語語法中一個語句,必須有主語,一個動詞,必須有一個實施動作的主體,而中文則沒有這種要求。如我們說“下雨了”,英文要說“It rains”。英文必須有一個“it”做主語,否則語法不通。我剛學英語時,對這個it特別不自在,問老師這個it是什麽?老師說沒有it這個句子就有語法錯誤了。後來,我有一次偶然的機遇與一個深山林場的5年級小學生談起南方冬天無雪的現象,她當時就說我吹牛。這使我意識到習以為常的事往往會被下意識中認為是普遍真理。如果英語句法結構對任何存在都需要一個引發主體,那麽,上帝的存在是在自然不過的事了。


現在讓我們來比較一下英語和漢語的詩。下邊是莎士比亞的“冬風吹”

Blow, blow, thou winter wind

by William Shakespeare

Blow, blow, thou winter wind,
Thou art not so unkind
As man's ingratitude;
Thy tooth is not so keen,
Because thou art not seen,
Although thy breath be rude.
Heigh-ho! sing, heigh-ho! unto the green holly:
Most friendship is feigning, most loving mere folly:
Then, heigh-ho, the holly!
This life is most jolly.
Freeze, freeze, thou bitter sky,
That does not bite so nigh
As benefits forgot:
Though thou the waters warp,
Thy sting is not so sharp
As friend remembered not.
Heigh-ho! sing . . .

注意,莎士比亞的詩句基本都還是主語、謂語、賓語結構分明完整的句子。
再看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兩句: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這兩句沒有動詞,沒有副詞,沒有形容詞。所以沒有主謂賓結構。

再看看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詩前三句也都是名詞的堆砌。馬致遠表達的是秋風的感受,莎士比亞的詩表達的是寒風的感受。同樣是以詩舒懷,中文表達象一幅畫,而英文表達更接近論文。因為英語的嚴格的主謂賓句法結構,表達了一種因果關係。而中文則表達了一種不在乎因果的自在自然的存在。


語言對西方人造成這樣一種心理:存在必定是有原因的,由果朔因,最終要有一個終極原因,那就是上帝。

漢語語義的形成,更多依賴於上下文,而西方語言更多地依賴於語法。

比如我們說“救人”,是把人救活,而救火,不是把火就活,而是把火撲滅。這裏語義的形成完全不是語法所能確定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中的雨,集主謂賓三位一體,施動、受動、及動作本身,都由一個字承擔,是金剛經中“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的一個典型例子,也是道家“道法自然”, 自然自在的體現。宗教實踐目標之一是超越主體,而西方幾大部頭書也不能如“清明時節雨紛紛”那樣說明超越。“此一超越,如愣嚴經中所說“能所雙亡”,主語似有似無,可有可無。推而廣之,宇宙運行完全無需造物主來推動,宇宙本身是主謂賓三位一體。

貴州張老師曾舉例如下:
小王幫著師傅幹活 (兩人都在幹活)
小王看著師傅幹活 (師傅一人在幹活)
小王瞞著師傅幹活 (小王一人在幹活)
小王催著師傅幹活 (兩人都不在幹活)

主謂賓都完整,但其中壯語補語結構因一字之差而相去甚遠。西方語言中英語語法不是最嚴格的,但漢語是公認的上下文決定性語言。

中國人接受外來思想,古代為佛教,近代為共產主義。都是不承認造物主的。人們可能很奇怪,佛教在其發源地印度則已經基本被遺棄,而在中國卻得到發揚光大並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有一本佛經根本就不是釋迦牟尼言論記載,而是中國本土大師的言論記載,那就是《六祖壇經》。


同樣的,共產主義源於西方,卻紮根於東方,在其發源地不單被遺棄,而且被詛咒,因為它不單否定造物主,它根本就是無神論。我以為這不能用一個“偶然”來說明這種現象。畢竟儒教也是敬鬼神而遠之的。


美國可以說是西方文明的登峰造極的社會,科學理性深入社會各個領域,但我拜讀了Corliss Lamont的《人本主義哲學》(http://www.corliss-lamont.org/philos8.htmhttp://www.corliss-lamont.org/philos8.htm)之後,才感受到人本主義在西方的艱難處境。《人本主義哲學》一書即闡述人本主義哲學,更多的是論證造物主概念的多餘。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才理解為什麽西方許多無神論者,在麥卡錫時代都被扣上共產黨的帽子。中國由於還沒有一個文藝複興時代,人文理性還有待啟蒙。但是,一旦中國經曆一場理性啟蒙運動,人本主義就會如佛教、馬克思主義一樣,在中國得到更大的發揚。


佛教哲學在中國得到發揚光大,是與漢語自在自然的表達結構有關係的。但為什麽會起源於印度?即使印度已經不太信奉佛教了,但印度教哲學於佛教哲學基礎是一樣的。事實上,佛教哲學是從印度教哲學演化過來的。印度語源於梵文,而梵文和英文都屬於印歐語係。我不是語言學家,但我猜測,語言歸類更多的是由音素來劃分的。而語法或許關係不太密切。我有幸在互聯網上結識一位印度筆友,與其討論了這一問題。他告訴我印度語並不象英語那樣每個句子都需要主語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麽佛教產生於印度。


是否信奉造物主與句法有關,這隻是我個人的假說,希望有識之士不吝賜教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