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卡西南部一個月也看不夠(1):概述
文章來源: 渝美元然2022-11-14 13:31:25

在美東居住三十多年,對北美大陸最古老的Appalachian Mountains阿巴拉契亞山係(俗稱阿巴拉契亞山脈)獨有鍾情,向往不已。此山脈綿亙於北美洲東部,囊括該地區眾多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北起加拿大紐芬蘭拉布拉多,南至美亞拉巴馬州中部,全長近3200公裏,寬130~560公裏。

 
阿巴拉契亞山脈群山連綿,千山萬嶺,僅命名的山就達三萬多座。除北段在加拿大境內,中段和南段跨美國13 州,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山脈的南段(包括西弗吉裏亞、北卡、田納西、喬治亞、阿拉巴馬等州),尤其是Great Smoky Mountains 大煙山和Blue Ridge Parkway藍色山脊風景路一帶。
我曾五次遊覽了山脈南段,每次都為其山山水水的魅力而傾倒, 為其文化曆史而震撼。前兩次為一周遊,主要在the Great Smo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 大煙山國家公園北部靠田納西一帶(上圖A)。有房車後,在南段三地區各住過一月左右,細細地品味了每房車營地方園100多公裏內景點。從山脈最南緣的Alabama 中部 (Cheaha State Park 和Huntsville)一帶 (上圖B), 北卡西北 Boone 一帶(上圖C), 和西弗吉利亞New River Gorge 新河峽穀(現為國家公園)地區 (上圖D)(後兩次有博文係列介紹)。
今年九月初,我們在北卡西南邊陲、大煙山國家公園南門、藍色山脊景觀路南端起點的Cherokee Reservation 旁的一房車營地(Flaming Arrow Campground)(上圖E)住了一月。這一帶的北卡為四州接壤之地(與南卡,喬治亞,田納西三州交界),為北卡一百縣中的六縣之域 (Jackson, Swainee County,下圖),麵積不大,但自然資源、人為曆史極豐富。
在那裏我們越遊越有興趣,越遊越長知識,對美國自然地理文化曆史了解越多,一個月還真的看不夠!本節概述北卡西南部山水地理及人為曆史特點。
 
1 山頂圓渾的連綿群山
六次上阿巴拉契亞山脈,每次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舉目遠眺,山頂圓渾尤如平頂山 (flat top); 群山連綿尤如微波蕩漾;古老新河(New River) 穿梭在叢山峽穀中。
 
 
 
 
這平頂山景觀與古詩中描述的“橫看是峰,縱看是嶺”的名山景觀不一樣。實際上,正是這“圓渾的平頂山”特色顯示了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古老。山呀,越古老經曆的滄桑越多,經曆風雨霜雪侵蝕風化的時間越長,水土流失就越嚴重,它的梭角就被磨得越平,它的尖峰不知不覺地消失了,它的高度也慢慢地減低了。
阿巴拉契亞山脈形成於4億8千萬年前的奧陶紀是地球上稀有的古老山係之一。它曾與喜馬拉雅山一樣雄偉,一樣尖峰成林,但如今它平均海撥隻有910米左右, 最高峰Mount Mitchell 也隻有2,037 米。而美西部的落基山脈形成於2億8千萬年前,比阿巴拉契亞山脈年輕兩億歲, 它如今的平均高度約3900 多米,最高峰 Mount Elbert 為4399 米。再看看喜馬拉雅山脈吧,它形成於約6千萬年前(最年輕),它的平均高度為6000米,最高峰珠穆朗馬峰為8848.43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峰。所以,山的高度和峰的犀利與山的古老一般是成反比的!
 
2 美東的Continental Divides 大陸分水嶺
很久以來略知美西部有一條神奇的、沿落基山脈走向的 Continental Divide大陸分水嶺(下圖左邊紅線),即西部河流、水文流向的分界線。在分水嶺以西的河水流向太平洋,以東的則流向墨西哥海灣。去年房車環遊西部,在Wyoming 境內多次駛過分水嶺牌,因無法停車,遺憾不已。最後終於有幸在黃石公園內東邊(紅線上A點處)的分水嶺牌留下了紀念。
這次在北卡西南部才知道北美大陸實際上有六條大陸分水嶺,其中兩條縱向,一東一西(上圖)。東邊的大陸分水嶺則沿阿巴拉契亞山脈走向 (上圖右邊橙色線西邊河水流向Gulf of Mexico 墨西哥海灣, 東邊的則流向Atlantic Ocean大西洋。這東西兩大陸分水嶺深刻影響北美兩邊的水文、水分環境及隨之而產出的不同生態景觀和延生的曆史文化。為此特地登上了原本未安排的東部最陡石山,Whiteside Mountain,在山頂上的東部大陸分水嶺上留了影(右橙線B點)。
 
“Blue Smoke 藍色煙霧”
阿巴拉契亞山脈南段很多山名、河名、地名都源於這裏的原來主人,Cherokee 印第安部落的語言。Cherokee 人用“Blue Smoke”即“藍色煙霧”精確地概括了此山區的獨特風格, 於是有了“Blue Ridge Parkway 藍色山脊公路”, “The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大煙山國家公園”等名稱。在這一地區(特別是大煙山一帶)遙望山頂,終年總是呈夢幻般的湛藍色,似一層薄薄的藍紗繚繞。
 
 
 
為什麽會有這奇妙的藍色呢?原來山上森林覆蓋率高,很多特有森林樹種。這些植物釋放isoprene異戊二烯。這種化學物質到大氣中後,就產生了特有的霧霾與淡藍色顏色。這種藍色山脈景觀可不常見!很多讀者可能知道South Dakota 著名的Black Hill 黑山,那”黑山”名稱源於遠看其山頂呈黑色。原來黑山上的主要鬆樹種針葉反射出的光譜讓山頂蒙上一層黑紗。
阿巴拉契亞山南段的煙霧源於空氣濕度高,群山常常籠罩著多姿多態的白色雲霧繚繞。
 

4 河流、溪流、瀑布、湖泊星羅棋布
此地區大大小小的河流、溪流、瀑布、湖泊縱橫交錯、星羅棋布,主要的四條河流有 Little Tennessee, Nantahala, Oconaluftee and Tuckasegee。同樣,它們的名稱也都源於Cherokee 語言,它們是Cherokee 部落最早的生息之源。Cherokee 原始城與鎮都沿河而建。這些河流都發源於大煙山國家公園內的山頂小溪,流水雪白晶瑩,順山沿脊而下為瀑布。沿途水量逐漸增大,注入河流及幾個主要湖泊,如Fontana Lake, Santeetlah Lake, Nantahala Lake , and Glenville Lake。
 
 
 
 
 
5 物種極為豐富的溫帶雨林
北卡西南部因受南北東西氣候的影響,雨量特別充沛 (全美第二)。該地區的溫帶雨林物種極為豐富,名木、古木參天。建立於1920年的 Nantahala National Forests就是其特別代表。它是北卡四個國家森林中最大的一個,占地 2150平方公裏,遍及整個北卡西南地區。
 
 
Nantahala 也是來自Cherokee 語, 意思是“正午陽光之地”,意為那裏的太陽直到中午才能照到到達峽穀底。山地雨林樹木高大,太陽直到中午才能照射到林下。稀有的原始森林,森林Joyce Killmer Memorial Forest 更有值得一遊 (下節詳述)。
我們到山區時正值雨季未期,進入雨水較少秋季幹季,晝夜溫差較大。早晨多霧茫茫,直到十點左右,太陽才衝破雲層,氣溫漸漸升高,直到夕陽西下。令我驚奇的是,夜裏降溫多在後半夜或淩晨,夜晚天空繁星閃爍。
Appalachian 山脈南段四季分明,特色鮮明。夏初林下杜鵑花盛開,夏末秋初山花爛漫。
 
 
 
秋季五顏六色,層林盡染,藍色山脊公路與大煙山國家公園是賞秋的絕佳之處。今年九月下旬氣候特別反常,比平均氣溫低二十多度,所以今秋紅葉也提前了2-3周,十月初色彩繽紛的秋季就拉開了帷幕。
 
 
 
 

6 處處滲透著美國早期的曆史縮影
來美三十幾載因未係統接受過美國從小學到大學的基礎教育,對美國地理、文化、曆史、政治有很多空白、無知、甚至還偏見。近五年來,房車遊實地參觀了一係列美國早期曆史中關於印第安人的重要事件與地點,如Battle of the Little Bighorn Field (Montane) ,Crazy Horse Memorial (South Dakota), Arch National Park  Museum (Missouri) ,Museum of the Cherokee Museum (Cherokee, NC),The Ah-Tah-Thi-Ki Museum (The Museum of Seminoles)(Florida)。所訪之地必訪 Visitor Center、博物館、圖書館等,索取資料,仔細閱讀,再上網查閱。
這樣的遊,讓我領會到雖美利堅合眾國隻有兩百多年的曆史,但美原著部落民族(即印第安人)在這片廣闊富饒的土地上已生生息息了上千年。早期的美國政府完全代表了歐州早期白人移民的利益,用武力將原本的主人-印弟安人部落強迫遷移,趕進了所謂的的保護區。下圖雖色不甚清晰,但它一針見血、提綱要領地闡明那段血腥史:1830年美國當時總統Andrew Jackson 簽署了Indian Removal Act 印第安人遷移法案,將所有東部五個印第安部落強迫趕出所在領地的大致情況, 著名的Cherokee 人的Trial of Tears 淚痕之路與之相關(另節詳敘Cherokee 遷移經曆)。
 
 
而早期歐洲白人移民則受到軍隊保護,合法地在印第安人原有家園上逐漸地開拓起自己的家。這也是為什麽在東西部,很多山、河流等景觀名源自印第安部落語言,而基本上所有的城鎮卻是早期歐州開拓者名。
 
這就是美國早期曆史的縮影:一方麵是被武力驅趕,喪失家園的印第安人的苦難經曆;另一方麵是歐洲早期移民定居的艱難史(另節詳述)。
 
下節預告:北卡西南部稀有的原始森林、價值連城的大壩及其它瑰寶
 
喜愛生活情趣(旅遊,植物,野生生物…)更多的請看我的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