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糖尿病
文章來源: 唐山故鄉2022-06-16 12:13:43

        人們說糖尿病是吃出來的,尤其是進食穀物、澱粉、甜品。此言非虛,尤其是對二型糖尿病而言。但凡事都有例外,一型糖尿病患者即使不吃那些穀物、澱粉、甜品,照樣難逃病魔的夢魘。

        舌以嚐百味,以嚐美食,有道是“舌尖上的美食家”。祖國的博大精深文化將百味高度概括為五味,—— 酸甜苦辣鹹。百味也好五味也罷,感官的探測器或者傳感器 (Sensor)為味蕾,其分布密度以舌尖為最,兩側次之,舌麵又次之,而舌的底麵幾乎沒有。人(可能甚至動物)對糖、甜、甘的敏感程度也是這個次序。

        身體正常(胰島素正常分泌、沒有糖尿病)的人隻有在進食甜品時,舌尖才會有所反應,“嗯,我嚐到了甜蜜”。當停止進食甜品,味蕾的反應也就消失。而糖尿病患者的舌尖會有持續的反應,即使在沒有任何進食的情況下或者夜間。這種反應就像針尖的刺激,有熱和辣的感覺。當糖尿病加重時,這樣的刺激會增強,並且感受到的區域也會擴張。擴張的方向是由舌尖向舌的兩端,再由舌尖和兩端向舌麵的中心 —— 三麵向心擴張。從醫學的角度上來講,味蕾受到了損傷或者壞死,Sensor 傳遞著錯誤的信息。在糖尿病在完全發作之前,味蕾不至於完全壞死。顯然味蕾和胰島素正相關。

        糖尿病患者對自身血糖的高低有切身的感受,血糖儀的測試是一種監控。每天紮上一針或者幾針還是頗為痛苦。是否能夠用睡液代替血液進行測試,這是不是醫學工作者和醫療器械工作人員應負的使命和責任?

        糖尿病和族群有關,尤其偏愛華人。你看美國肥胖者那麽多,蛋糕那麽甜,糖尿病羅患的比例尚不及華人。

        糖尿病又和生活質量、貧富有關,典型的閑貧愛富。改革開放前,我厲害國人每人每月隻能憑票購買二兩糖、半斤油、一斤肉,一個個骨瘦嶙峋,哪裏聽說過什麽糖尿病。糖的攝取、轉換、吸收、儲存、使用必須精打細算,任何一個糖分子的浪費,都可能引發至命的後果,那個懲罰就是一個字 —— 死 (Your Penalty Is Death)。這也就是三年自然災害死了那麽多人的原因。我們存活下來的人基因有著輕微的變異,我們都是糖的守財奴,護糖就是保命,守護糖分子的概念深入到了我們的細胞、骨髓。 

      最近唐山上了熱搜,唐山是祖國的代名詞,根係所在、魂牽夢瑩的地方。附上一張熱搜中的照片。

        一個個肥頭大耳,膘肥體壯,挺著大白肚子,糖尿病人不在少數。乾坤騰、翻天覆地的變化。祖國啊,多年未親近。心中的淨土啊,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