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苗助長:從春天裏的故事看中蘇毛鄧
文章來源: stonebench2020-04-25 23:58:19

小白菜種得太密了,數量又不多,時期又非常,所以昨天粗暴地間(輕拔---是的,不是挖,是拔)出來一些種到了別的地方。今天上午去看,多數都蔫了。

為了確保成活,隻好花點時間把大葉子剪掉。

下午再去看,好像沒有那麽蔫了。

兩次變化,給了俺一個啟示:葉子與根的關係,就是生死之機:如果自然生長不挪窩,那麽葉子與根的成長是同步的,植物不會因為根與葉子的生長不相配而死掉。但如果根部受損比如因為被直接拔出來再埋回土裏,那麽植物就很可能會死掉。為啥?因為植物的正常生命需要的水分根部供應不上了。蒸發超出供應一點兒就會蔫,蒸發超出供應很多就會很蔫,蒸發超出供應太多植物就死了----葉子對根的需求太多了,根無論如何也供應不夠。結果就是死。這種死,反而是生命活動太強(而供給不足)造成的---生命活動耗盡了生命的保障性資源。

剪掉大葉,為什麽可以挽回?因為就是有效地減少了生命活動,消耗減少,根部還可以有效地工作,慢慢地恢複供需平衡。

以上就是俺的春天裏的故事。

這個故事太簡單,所以它的啟示可以很深遠。這兩天想到蘇聯,其實,斯大林如果有點兒移花挪樹的智慧,就應該意識到強大以後,蘇聯應該改弦了:強大的蘇聯正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這棵大樹的長成是由“無產意識”之根滋養而成的;而強大發達本身卻反過來激發了私欲,侵蝕消解了“無產意識”的根係。在根係變弱的情況下,要保住生命,就隻有一個辦法:剪掉大葉,讓新的根係長起來。但這樣,蘇聯就落入這樣一個兩難困境:要麽剪掉大葉---主動向私有化妥協;要麽保留大葉,等根絕而亡。無論哪種選擇,蘇聯都將不複存在。斯大林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對這樣的領袖來說,兩者都不可能接受。所以我們就看到他不斷地“清洗”----保持“舊根係”,壓製“新的根係”的最粗糙的作法。

中國70年代麵臨同樣的問題。左派喜歡說毛搞了多少基礎設施建設,打下了多好的經濟基礎。俺不反對這種看法本身,但是如果看國家發展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就會發現,毛時期的所有成就,都是鄧否定毛的直接助力。不是因為毛壓製了鄧鄧要叛逆,也不是因為鄧主觀上不接受毛的一套,而是大勢發展到了這一步。49之後的30年(嚴格地說,應該從遵義會議開始),也是“無產意識(公心)”不斷轉化為財富(穩定也是財富的一種),而財富反過來又侵蝕“無產意識”的過程。對於公心已經大大弱化的實權群體來說,他們的成就越大,覺悟就越低,“叛逆”衝動就越強。毛也清楚地看到了這個問題,但毛的應對手法是教育群眾---希望在根本上保持公心動力。然而也是徒勞,群眾根本沒有辦法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毛重新啟用鄧,其實是下選中的上策:既然一定要變,那麽就要讓這個變化最穩,代價最小,而鄧,當然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佳人選。從毛到鄧的變化,其實就是根係變弱的情況下,剪掉大葉---停止向基於公心與奉獻的事業輸血,轉而激發人的私心,靠欲望來驅動人群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毛時代的公心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這種成就反過來催熟了私心,到70年代,在毛時代的公心動力已經不足為繼的情況下,鄧順應形勢,改為私心驅動,讓中國避免了大起大落。

從這個角度看,建國到70年代的很多大事都可以拿一條線穿起來了。

蘇聯的大葉剪得慢,中國的大葉剪得快。剪得慢的,結果是更弱一點兒;剪得快的,結果更強一點兒。

植物這樣,國家居然也這樣。

其實植物如此,動物,人,製度,國家都如此。根本都在動力的形式與內容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