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歐洲的選擇決定中國未來
文章來源: stonebench2018-07-11 00:07:47

有朋友說中國輸了因為中國要吃不上豬肉了因為美國的便宜的優質大豆要短缺了中國大豆量上不去價格還更貴。。。這種思維就是便宜決定論------為了便宜的豬肉,該投降投降該下跪下跪,決不能跟美國鬥。這種思維好像想不到,妥協的結果是更多的壓榨。難道為了幾磅便宜豬肉,中國應該放棄抵抗,以更低的價格向美國獻上更多的勞動者的血汗?

大豆加稅與豬肉價格上漲當然不是貿易戰的全部,但基本原理是貫通的:中國少買了來自國外的便宜貨自己搞成本高的就是吃虧了(這個論調熟悉嗎?-----造不如買,買不如租論嘛)。純就經濟學而言確實如此。但國家建設與發展不隻是經濟,或者說,國家建設與發展不能完全依賴外在工廠與市場。看似依賴外國產品可以省下一筆錢,但省下的這筆錢對於依賴性產生的失血來說,簡直微不足道。比如某種芯片一次性幾十個億的研發經費省了,但幾百億的購買費用要每年花出去(不要誤解,不是說人家廠商不該賺錢)。在此意義上,貿易戰打響,強行切斷或者降低中國對國際經濟秩序的依賴雖然會對中國現有經濟模式造成衝擊,但卻會促成一個機會,就是讓中國切換到一個相對自足的發展模式:以較高投入實現貨源自給或者替代,形成一個相對完善健康的內循環體係,體係創造的價值在體係內實現增值。比如民眾創造價值沒有被被外國資本卷走,因此有能力種貴豆養貴豬賣貴肉。對中國來說,未嚐不是好事。但卻是一個艱難的挑戰。

四十年形成的對外依賴性不是一下子就能調整過來的。即得利益群體也不願意讓利與民。如果看中國的十八大的規劃,可以看出來中國在經濟上是在加大對外融合程度,也就是加大對外依賴性。但同時又有一個2025,它在本質上是要在現成體係內跟高端占據者分羹。這就形成了一個局麵:中國既要自己的提升,又要壓縮秩序創建國家的空間。對中國來說,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嘛。同樣地,這種想法不為現成市場秩序所接受也可以理解,畢竟這片山頭是人家開出來的,你學人家的也想跟人家平起平坐,也難怪人家不樂意。

對現在的世界經濟分工體係來說,中國想安穩地實現目標顯然不現實: 它即要留在體係內在貨源與市場兩頭依賴老大,又要跟老大分座位。老大如果沒有傻掉是一定不會接受的。因此老大的要求中國政府老老實實地當工頭。而中國政府如果不想當工頭,就必須擺脫對老大的市場與貨源的依賴。從十八大來看,中國本來想走二合一的路,但被老大看破了,於是要求中國少賣,多買,不要升級。中國說多買可以,少賣不行,不升級也不行。於是開戰。單純的貿易戰跟發展戰略圍剿戰混到一起了。

其實,美國是在把中國向它該走的方向推:獨立自主,在世界經濟體係之內建立自己的產銷內循環體係。

反過來看,中國穩住美國無望,又不願意完全從頭開始,那麽就要處理好與歐洲國家的關係。如果中歐關係穩住了,那麽對中國來說又是不幸中的萬幸。因為美國的保守傾向比較明顯,如果與美國融合的利益小於與中國融合的利益,歐洲應該會選擇接納中國。而歐洲接納中國,對中國是利好(利用在現有秩序中的機會實現地位飛躍),對美國則是利差。如果歐洲選擇美國而不選擇中國,那麽中國就又回到上麵提到的兩種選擇,要麽回到體係裏安分一點,要麽自力更生另起爐灶(太難太難,美歐不施強壓幾乎不可能)。因此,歐洲各國對中國的態度對中國的未來很重要。而歐洲對中國的態度又取決於創普對歐洲的態度。再往下推,創普對歐洲的態度又取決於他對中國的勝算。如果他自信能贏中國,那麽對歐洲就會強硬一些。他對歐洲越強硬,對中國就越有利。因此,在創普訪歐之際,中國最好示幾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