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漫 步——新冠疫情緩解後先去這兒
文章來源: 劍門奇石2021-05-21 09:50:16

                       

     費城,這個據說是僅次於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休斯頓居美國第五位的大城市,是美國最古老最具曆史意義的城市,而且於1790~1800年在華盛頓建成前曾是美國的首都,卻因了離我居住的城市很近,反而一直未曾去過。四月份剛巧第59屆世界果蠅大會在此召開,我們就跟著來出席會議的女兒在費城遊覽了幾天。幾天下來,對費城總算有了個大體了解,不過若說城市大吧,那與我相象中的大,差距還是很大的,因為我覺得還沒有我家鄉的縣級市大,費城是個徒步就可走完的城市。以前也去過美國好多城市,除了紐約等幾個大城市外,一般的都不太大;我的故鄉本來是個小縣城,一些不學無術的所謂市領導打著經營城市的幌子,把原來很具曆史文化的好好一個縣城大拆大建,弄得碩大無比,麵目全非;而原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卻被破壞殆盡,後來卻又為創建早巳名不符實的曆史文化名城不惜浪費納稅人的錢,造了不少假古董來糊弄上級領導和老百姓。

       費城是美國最老和最具曆史意義的城市倒不假,但要是與我們國內動輒就是上千年曆史的城市相比那就簡直不能放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因為費城從1681年始建至今也不過300多年;然而它倒真是名符其實“美利堅合眾國”誕生的地方,著名的“獨立宮”就見證了這一曆史過程。“獨立宮”是美國著名曆史建築,位於國家獨立曆史公園獨立大廈內。它於1732~1753年建造,原為殖民時代賓州的議會大廈,1774年9月和1775年5月在此召開過第一、第二次大陸會議並通過“獨立宣言”,成立美利堅合眾國。“獨立宣言”首頁有“人生平等,人人擁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力”。1787年在此舉行製憲會議,誕生了第一部“聯邦憲法”。“獨立宮”是一座兩層的舊式紅磚樓房,乳白色的門窗,乳白色的尖塔,塔上鑲嵌著一座大時鍾。塔頂就是當年懸掛“自由鍾”的地方。整座建築樸實無華,由於其承載著的凝重曆史,令人肅然起敬。300多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喚起人們的記憶,提醒人們這兒是美國革命發祥地,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搖籃。一樓會議室是“獨立宣言”和“聯邦憲法”簽署的地方,當年華盛頓、富蘭克林、傑弗遜以及各州代表坐過的桌子,椅子,簽名的鵝毛筆,墨水,華盛頓當年宣讀“獨立宣言”的會議室都以當時的實況呈現在參觀者的麵前,似乎還能讓遊客們想象當年在這兒曾經發生的激烈辯論。在“獨立宮”參觀,人們一定不會忘記去看“自由鍾”,“自由鍾”既是費城的象征,更是美國自由精神的象征,其著名度僅次於“自由女神象”,1776年7月4日它曾為第一次宣讀“獨立宣言”敲響。1783年4月16日,鍾聲再起,宣告美國獨立戰爭勝利。此鍾與我們國內一些寺院裏的鍾相比,其個頭要小得多,不過區區900多公斤,論其曆史年代也不太遠,它是1751年賓州議會以100英鎊的價格從英國訂購的。1752年大鍾抵達費城,但第一次試敲時就破裂,1753年由兩名費城工匠重新鑄造。1835年幾個小孩敲鍾慶祝華盛頓生日時鍾出現一英尺長的裂痕,1846年又是在慶祝華盛頓生日時被敲幾個小時後出現了鋸齒狀的裂痕。鍾麵上刻著聖經上的名言:“向世界所有的人們宣告自由”。“獨立宮”和“自由鍾”雖然外觀上是這樣不起眼,然而它們卻在美國人民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人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地方,那天去時就看到很多中學生排著長長的隊伍在裏麵參觀。

        費城以1901年落成的市政大廳為中心,高達648英尺的大廳頂端高高矗立著威廉佩恩的銅像,他是費城開埠之父,於1682年發表了費城的規劃藍本,今天費城街道布局呈棋盤狀就是當年由他創造的。從市政廳向西北延伸的一條林蔭大道以富蘭克林名字命名,沿途經費城藝術博 物館、羅丹博物館、富蘭克林紀念館和菲斯天文館等著名場所。羅丹博物館規模不大,但有小家碧玉的清新感,在它小小的院落裏展示了雕刻大師100多件青銅雕塑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思想者”、“吻”、“地獄之門”等。羅丹說“雕塑就是生命”,看著那些栩栩如生的雕象,似乎呼之欲出,更令人震撼。此時,不知怎麽的我突然想起羅丹眾多情人中那位可憐的情人卡米爾克洛黛爾,這位天才的女雕塑家在捱過漫長的三十多年瘋人院生活後,於1943年10月19日在一間冰冷的病房裏悄然仃止了呼吸,沒有人看見她的離去,隻有教堂的鍾聲默默回蕩著。她走了,留下的僅僅是緘默,沒有人知道她最後一刻在想些什麽;我想她一定是帶著無限的孤獨離開了這個讓她愛恨交加的世界,她留下了那些震撼人們靈魂的雕塑:“成熟”、“竊竊私語”、“沙恭達羅”、“珀耳修斯”------

        離羅丹博物館不遠處就是號稱全美第三大藝術館的費城藝術博物館,博物館是一幢古希臘神廟式建築,正麵是八根高大的羅馬柱和三角頂。博物館兩側各有一座騎馬銅像,左側山牆外有一尊鍍金騎馬像,是安樂尼 偉恩,美國獨立戰爭時的傑出將領,華盛頓當總統時的美國陸軍總司令。館內一共有20個展室,主要展品有歐洲藝術、亞洲藝術、美洲藝術、現代和當代藝術以及兵器館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梵高的“向日葵”、“卡米勒羅蘭像”,雷諾阿的“沐浴者”、“女童”,莫奈的“林蔭小道”、“塞納河上的橋”,畢加索的“三個音樂師”。館內還收藏了中國的許多文物,如北京智化寺中的萬佛閣藻井、唐代觀音象------這些寶貴文物在國外博物館看到它們不禁令人一陣陣酸楚,更讓人想起文革期間又有多少國寶被毀於一旦。博物館內的藏品據說有20多萬件,琳瑯滿目,目不 暇接,很多也不是我這藝術門外漢所能認知的。藝術館大門外的72級台階因了電影“洛奇”的拍攝而非常有名,巨星史泰龍飾演的洛奇跑過市場街道最後奔上廣場台階振臂高呼的形象令人振奮,在台階旁有洛奇的雕像,遊客們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歡與洛奇的雕像合影。

       費城有多所著名大學,特別是建於1779年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是美國八所長青滕大學中的一所;好多美國曆史上的名人也與費城有關,如偉大的政治家、作家、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我在讀初中二年級物理課時就知道這位避雷針的發明家曾在雷雨天放風箏把雷電引下來,所幸沒有被雷電擊倒;而另一位俄羅斯的科學家就沒有這麽幸運了,他在做同樣的實騐時不幸被雷電擊中喪命。富蘭克林雖然出生在波士頓,但他在少年時代就離家出走到此創業,開印刷所、辦報紙。他參與了美國憲法的起草,修改了“獨立宣言”,他一生的大部分活動都在費城,並於1790年逝世於此。費城以他為驕傲,他也是美元鈔票上惟一一位沒有當過總統的偉人。以他名字命名的大道也是費城的主要道路,在道路兩旁散布著重要的曆史建築和博物館。大道兩邊還掛有109個國家的國旗,表誌著這些國家的人民來到這兒生活。國父華盛頓也在此留下不少歲月。費城也是設計美國國旗的羅斯夫人的老家。費城交響樂團聞名於世。

       有一部以“費城故事”聞名的電影,事實上這個真實故事還真不是在費城發生。這個電影故事的主要原型有兩個人物,巧的是兩個故事都發生在紐約,兩人生前的職業都是律師,而且都因男同性戀和艾滋病患者的身份被公司意外得知後而以違法解僱。電影之所以沒有在原發地紐約拍攝而選擇在費城並起名“費城故事”,是因為電影所象征的法律意義。費城是美國的曆史名城,獨立宣言於1776年在這兒簽署,1787年5月25日~9月17日的美國製憲會議也在費城召開,美國最早的憲法在此頒布。美國憲法所代表的美國人民追求的自由、平等、團結,與電影“費城故事”消除對性取向和身患惡疾者的歧視的主題可謂不謀而合。男同性戀問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艾滋病暴發中一度被推上風口浪尖,人們談滋色變,對患者和同性戀歧視的聲音甚囂塵上;而美國政府和疾控部門對這些特殊的群體更是采取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因而導致艾滋病疫情通過輸血等渠道擴散至普通人群,疫情一度失控。“費城故事”首映於1993年,當時的美國社會對同性戀和艾滋病患者仍然不夠寬容,電影被賦予“好萊塢第一次向艾滋病宣戰”的意義,並因而獲得奧斯卡獎,其教育意義不僅對當時的美國,也對當今世界上不少國家依舊殘存的落後性觀念和對艾滋病患者不公正對待有著重要指導作用。電影裏給身患絕症的主角安排一名黑人律師也是象征一種跨越膚色的友誼。

        來到費城,中國城是必去的一個景點,唐人街入口是一座四層樓高絢麗色彩的牌坊,上麵“費城華埠”四個金色大字在夕陽下熠熠生輝。費城唐人街於19世紀60年代就巳存在,今天仍是移民中心,不過除了來自中國各省的人外,還有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家的移民。唐人街有很多中國餐館,我們住的賓館離唐人街不過300來米,所以常去光顧,有一家名叫峨嵋山莊的川菜館道還真是正宗的川味,雖然我們一再叫少辣些,可是上的菜還是那麽又麻又辣。

        這次費城之行,除了交流各人的研究外,我女兒居然在這兒遇到了在費城大學當教授的一位印度女士,當初她倆在德國一起當博士後,而且住在同一幢公寓,相處十分親蜜。後來她回印度,我女兒到了美國,從此天各一方,不想十七年後在這兒相遇,當年很漂亮的女孩如今雖風韻猶存,卻有些發福。原來她回印度不久就來到了費城,而且一直就在這兒奮鬥,據說她還是出身印度名門,不知什麽原因,如同許多在國外拚搏的優秀女士一樣,目前還是單身。我想要是能收集一些素材,到了小說家手中,不是又一個絕妙的新版“費城故事”麽!

        因會議時間是五天,所以這次費城之行時間很寬裕,再加費城確實也不大,所以幾天轉下來,對費城就很熟悉了,要不是最後一天的一場虛驚,那麽這次旅行就可以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了。那是在費城的最後一天晚上十時許,突然聽到一個緊急通知,說是賓館內出現緊急情況,要大家在房內等候,不要坐電梯,賓館正在檢查,這通知連續不斷地播送,弄得我心中甚是忐忑:要是火災怎麽辦?賓館是22層的高樓,共有客位4~5千,光是這個會議到會的就有3000多人;但聽了很久,沒聽到消防車的聲音。後又想會不會遭遇恐怖襲擊?這樣在惶惶不安中等了差不多半個多小時,終於盼來了警報解除的消息,雖是受了些驚嚇,總算是吉人天相,虛驚一場罷了,不過類似的情況以前倒還真從沒碰到過。

       建築師常說:“建築是石頭的史書”,然而縱使是石頭砌成的書,也有坍塌的一天,但留地上的印痕卻是難以磨滅的。今天的費城所以會受到人們的青睞,那是與它過去濃重的曆史,以及這些曆史造成的影響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