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侏儒之歌》到《牆外》
文章來源: 土豆-禾苗2021-11-16 18:17:07

從《侏儒之歌》到《牆外》

羅大佑

最早是在80年代,讓台灣同學帶了一盤羅大佑的《愛人同誌》專輯,對其中幾首歌曲的歌詞非常驚訝,驚訝他們外圍人士的觀察,驚訝他們的表現形式。

      

      

台灣,過去積極“反動”,後來則始終保持著一種警惕與戒備,並在維持著“不被幹涉”的情況下與大陸做著生意……

黃家駒

90年代認識了香港的黃家駒,以及他的《光輝歲月》《海闊天空》。

      

      

香港過去不愧是富有的西式自由區,不僅在經濟上富有,能夠大力投資窮困潦倒的大陸;還能在文化產業中遊刃有餘地支持一下自由與反抗。這首《光輝歲月》,維基上說:粵語版是一首紀念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曼德拉的歌曲,以紀念他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為黑人所付出努力,當時曼德拉在監禁28年後剛被釋放,光輝歲月表達他的一生。在國語版裡麵,這首《光輝歲月》是為激勵年輕人努力拚搏而作。

如今的香港……並不是不努力,隻是努力不過“主權”……

黃明誌

這幾天,具體講就是上個月10月,看到了馬來西亞華人黃明誌的《玻璃心》,還有今天看到了《牆外》。

      

      

以前的幾首歌,有對“革命/運動”的嘲弄與指控、有對領袖的諷刺與影射,也不乏對普通民眾的同情與憐憫、以及對抗爭的理解或支持;而今天的幾首歌曲,似乎演變成對那一整群普通人的疑問:你們怎麽也……原來你們是一夥的……你們不值得同情……

這類疑問這類情感,正在不斷擴大範圍,從台灣香港,到東南亞,再到全世界。

怎麽會有這種變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