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愛電影(九):41-47 (愛爾蘭專題)
文章來源: 土豆-禾苗2018-06-15 19:34:02

懶人愛電影(九):41-47

(愛爾蘭專題)

2018年5月25日 愛爾蘭全民公投,通過對“禁止墮胎”的原憲法進行修改;

2015年5月22日 愛爾蘭成為世界第一個用全民公投方法決定憲法修改:同性婚姻合法;

1995年11月24日 愛爾蘭全民公投通過刪除憲法中“禁止離婚”條案;

1983年 愛爾蘭通過新憲法修正案,把“禁止墮胎”明確寫入憲法,成為世界上最難進行人流的國家之一;

…………

5月25日前後,微信上出現很多關於愛爾蘭“禁止人流”的公投文,觸動我去整理一下有關愛爾蘭的幾部電影,當然,還是一如既往地使用真實事件,提供/轉抄一些簡短的敘事性介紹以及評論,供有興趣的讀者自己選擇深入研究,(土豆相信自己的很多係列能夠幫助爸爸媽媽們引導教育孩子)。

愛爾蘭,最早“認識”他們是在日本,周圍的一群英語教師們,“純正英格蘭”種的總會拿“愛爾蘭”種的開刷:笨、暴力(喜歡拳擊)、固執、好酒貪杯、在本國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一出國就做人流,等等。有些玩笑聽聽蠻好玩的,有些卻實在不夠厚道、特損人。即便如此,這批人還是會經常聚會、每次聚會也必定互損,估計是實在找不到日本朋友的緣故吧,兩種幽默相差太遠。

今天先從愛爾蘭的天主教“虔誠信仰”說起,也是強烈建議媽媽們帶著孩子一起看的,這裏有“人”、有“信仰”、有“宗教”、有“愛”,更有無數個“為什麽”:

41,吾家有女艾芙琳 Evelyn (2002)

42,瑪德蓮墮落少女 The Magdalene Sisters (2002)

43,菲洛梅娜 Philomena (2013)

愛爾蘭國民中大多數為嚴格的天主教徒以及少量比較保守的新教徒。1983年的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胎兒和孕婦享有同樣的人權,隻有在孕婦出現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才可以打掉胎兒,私自墮胎最高可獲刑14年。換句話講就是不管是強奸導致懷孕,還是戀人/夫妻之間的意外懷孕,還是胎兒發育有異常,一律不準墮胎。這個修正案一方麵導致沒有安全保障的(地下)非法人流行業的產生,另一方麵也導致後來日均9人前往英國做人流,給英國的公共醫療係統帶來一定程度壓力,以至於今年5月投票日前,英國很多學校/機構支持鼓勵愛爾蘭學生回國投票爭取權利,不算他們曠課,還補貼來回車費。

簡單知道了“墮胎”之困難後,接下來可以推導出幾個社會問題,一個是“敗壞家庭名譽”的失足少女問題;一個是生下來的兒童的教育權問題;一個是所產生的“棄兒”的問題。

《吾家有女艾芙琳 Evelyn》:50年代的愛爾蘭,一家5口,夫妻及兩個兒子一個女兒,1953年聖誕節一過,妻子跟著有錢男人飛去了澳洲,留下父親Desmond Doyle一人帶著孩子。誰料禍不單行,父親不久又丟了工作,失意而沮喪的他依靠夜夜泡在酒吧裏麻醉自己。外婆本來就不喜歡這個女婿,但也不想幫著撫養三個自己的親骨肉,(遵紀守法還是報複心理?),於是報告給政府,讓政府依據愛爾蘭的法律,立刻強行帶走三個孩子並送進教會的收容所。被送入修道院的女兒Evelyn受到了修女的虐待,但純真的她依然相信父親會把她接回家。接下來就是父親的重新振作:努力工作,並在朋友的幫助下走上法庭抗爭之路,直到同政府的官司打到愛爾蘭最高法院,鏈接

《瑪德蓮墮落少女 The Magdalene Sisters》:估計這部片子很多人看過,所謂失足少女的去向與糾正。不多講了,從基層修道院直至梵蒂岡的罪惡!還是希望大家自己看,和孩子們一起看!!

關於:Mary Magdalene這位耶穌身旁的神秘女性;以其名命名建立的宗教設施Magdalene asylum以及Magdalene Laundries in Ireland

《菲洛梅娜 Philomena》影片取材於記者馬丁·思科史密斯於2009年發表的紀實文學報告:1951年,年輕的菲洛梅娜未婚先孕,被父親送至位於羅斯克裏的修道院。1952年7月生下一個兒子後,她與其他年輕女性還必須為修道院工作四年。可是有一天,其子安東尼與另一女孩被院長賣給了一對美國夫婦。2002年,年老的菲洛梅娜想起兒子有50歲了,希望生前能見他一麵。在其女兒的介紹下,菲洛梅娜認識了記者馬丁,馬丁想了解並寫下這段曆史故事,而菲洛梅娜需要馬丁幫忙並陪伴她去美國尋找兒子……

關於:記者馬丁·思科史密斯以及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

**********************************************************************************************

接下來的兩部是有關愛爾蘭的建國史,是打仗電影,說不定是爸爸們的喜好:

44,傲氣蓋天 Michael Collins (1996)

45,風吹麥浪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2006)

《傲氣蓋天》是以領袖人物為題材的傳記片,稍微有些枯燥;《風吹麥浪》則把鏡頭對準了一群普通愛爾蘭年輕人(起義者?),看得非常揪心,非常歎息不止……

愛爾蘭建國運動分前期的愛爾蘭vs英國的獨立戰爭,至1921年簽訂《英愛條約》(產生“北愛爾蘭”問題);接下來後期是打到1923年的內戰,原因是這份《英愛條約》導致了獨立派領導人內部的對立。

《傲氣蓋天》中的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獨立戰爭的實際指揮者、並主張簽約的Michael Collins,最後卻在內戰中身亡;一位是Éamon de Valera,有點像躲在背後的政客,因妒忌Michael Collins的名望,不滿條約並挑起內戰,後來當了第一任總理。好在如今大多數愛爾蘭黨派以及普通民眾都認為Michael Collins才是對現代愛爾蘭國家的建立做出貢獻的人。

《風吹麥浪》則更讓觀眾對獨立戰爭勝利後的轉折感到撕心裂肺的疼痛:年輕醫科生的弟弟跟著哥哥上了戰場,兄弟倆好不容易熬過了殘酷的獨立戰爭,卻在內戰中成了對手,最後主和派的哥哥不得不命令處決了自己的弟弟……

土豆是兩部片子結合著看,突然會覺得他們的這段曆史很類似於中國的近代史:從抵禦外強到抗戰或獨立戰爭,又到內戰;又想到了當初孫中山和黃興的關係,或孫中山和袁世凱的關係轉變,還有蔣介石與毛澤東;還有二戰結束前蘇俄要求外蒙古獨立的協議,宋子文為什麽不願簽?

*********************************************************************************************

講完了愛爾蘭共和國,也得提一下遺留下來的北愛爾蘭問題,那就再加兩部吧:

46,血腥星期天 Bloody Sunday (2002)

1972年1月30日星期日,在北愛爾蘭德裏博格賽德地區發生英國傘兵向正在遊行的市民開槍,英軍向人群發射了一百餘發子彈,造成14人死亡,13人受傷的事件。包括記者和旁觀者在內的很多人證明當時遭到槍擊的人都沒有攜帶武器。……。更麻煩的是,流血星期日是北愛爾蘭命運的一個主要負麵轉折點。當英國軍隊剛剛到達北愛爾蘭時,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認為英國軍隊是來保護他們的中性的軍隊。然而在流血星期日後,很多天主教徒都開始把英國軍隊看作是他們的敵人,在此後的二十年內,北愛爾蘭陷入了共和派和保皇派雙方的準軍事組織的恐怖主義戰爭。雙方有數千人被謀殺或者暗殺。”

47,因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大名鼎鼎的丹尼爾·戴-劉易斯的電影,根據在英國北愛爾蘭發生的著名冤獄事件基爾福四人案(Guildford Four)改編:70年代,北愛共和軍開始致力於反對英國的恐怖暴力抗爭,父親出於幫助兒子脫離險惡環境的目的,把遊手好閑無所事事的浪蕩兒子Gerry Conlon送出北愛爾蘭去了英國的姑媽家。沒想到,兒子被牽連進炸彈襲擊案,(Guildford pub bombings);於是4人被捕,即Guildford Four;這四人在此案審訊期間,一直聲稱被警方拷問,暗示被屈打成招。當他們被裁定為謀殺者並被判處無期徒刑時,法官表示他很遺憾這四個人並未被控以能判處死刑的叛國罪。(受Gerry Conlon牽連,其姑媽一家大人小孩7人也被帶入獄中,稱為Maguire Seven)。

可憐天下父母心,Gerry Conlon的父親趕往英國想盡辦法拯救兒子,最後和兒子進了同一個監獄,並在監獄裏開始給律師們挨個兒寫信,直到找到了人權女律師Gareth Peirce(由當時還不怎麽出名的Emma Thompson出演)……可惜,父親沒等到最後一天,於1980年死於獄中。

關於這位惹是生非的當事人Gerry Conlon;關於Guildford Four and Maguire Seven;關於女律師Gareth Peirce

46,47兩部,雖然也是暴力加冤案,讓觀眾抓狂,讓你想衝上去抽那些警察,但是相比華夏的現代史,嗬嗬,我們的文明進步體現在哪裏?

*************************************************************************************************

追加推薦一部土豆超級喜歡的沉重壓抑的故事型影片吧:

推薦哪部呢?估計很多叔叔阿姨們都看過1946年的《孤星血淚》、1948年的《霧都孤兒》、1957年的《桂河大橋》、1962年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5年的《日瓦戈醫生》,以及1984年的《印度之行》,那土豆就推薦1970年的《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吧,這些大片都出自同一個導演大衛·裏恩 David Lean之手,從倫敦狹小的剪輯房起家,輾轉於北非/阿拉伯的沙漠、蘇俄的平原,再到緬甸的熱帶雨林、以及炙熱灼燒的印度……而這部1970年的《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其關鍵詞是:獨立戰爭前夕的愛爾蘭沿海寒村,個性開朗熱情奔放的女孩/少婦,英國駐軍/軍官,愛,寬容,責任……

如果有誰早已把導演大衛·裏恩David Lean的這7部都看過了,請報個大名,土豆向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