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愛電影(七):33-37(新聞自由與責任)
文章來源: 土豆-禾苗2018-01-26 14:07:32

懶人愛電影(七):33-37

(新聞自由與責任)

 

其實本來這集是想寫愛爾蘭人係列的,有很多很多他們的電影。但看到這幾天《華盛頓郵報 The Post》的上映、眾多的評論,以及文學城上幾乎每天的針對美國媒體的失望/抱怨/讚美,土豆決定換個順序,提前貼出這個有關“新聞自由與責任”的係列。

    片名/年代              豆瓣電影打分     IMDb打分

33,對話尼克鬆Frost/Nixon(2008)     8.0           7.7

34,聚焦Spotlight(2015)           8.8           8.1

35,特朗勃 Trumbo(2015)           7.7           7.5

36,真相 Truth (2015)            7.5           6.8

37,華盛頓郵報 The Post(2017)       8.2           7.3

 

34,聚焦Spotlight(2015):

“聚焦”是波士頓環球報的一個專欄,Walter V. Robinson是"聚焦"欄目的編輯,欄目擁有一個獨立的調查小組。當Martin Baron接替了環球報的總編輯一職,他開始指派Robinson和他的團隊,緊跟一樁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個天主教牧師性騷擾教區裏的孩子。最終連載一係列超長的報道,從2002年1月6日一直持續到12月14日的最後一篇《A church seeks healing:Pope accepts Law’s resignation in Rome》。

http://www.bostonglobe.com/news/special-reports/2002/01/06/church-allowed-abuse-priest-for-years/cSHfGkTIrAT25qKGvBuDNM/story.html?p1=Article_Trending_Most_Viewed

Walter V. Robinson(“聚焦”欄目的編輯):

Robinson led the Globe's coverage of the Roman Catholic clergy sexual abuse scandal, for which the newspaper won, and he personally accepted, the 2003 Pulitzer Prize for Public Service. The last investigation Robinson led for the Spotlight Team, called "Debtors Hell", exposed the practices of debt collectors. That work was a finalist for the Local Reporting Pulitzer in 2007. The Pulitzer Board cited the staff's "well documented exposure, in print and online, of unscrupulous debt collectors, causing two firms to close and prompting action by state official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lter_V._Robinson

Martin Baron:2001-2012“波士頓環球報”總編輯;2012年底開始任“華盛頓郵報”總編輯。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Baron

 

35,特朗勃 Trumbo(2015)

James Dalton Trumbo,好萊塢十君子之一,《羅馬假日》、《出埃及記》、以及《斯巴達克斯》的編劇,就憑這幾個神級片名,土豆就沒必要再落筆獻醜了。直接用人家豆瓣的介紹吧:

“在榮譽背後,特朗勃的職業生涯實際上非常坎坷,他在40年代末遭到非美活動委員會(HUAC)的迫害,被米高梅於1950年解雇,並蹲了大牢。出獄後他被政府列進黑名單,一度無法工作,特朗勃就借用他人名字創作劇本。他曾憑借《羅馬假日》與《勇敢的人》奪下兩座最佳編劇的小金人,但當時劇本的作者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直到1960年,特朗勃才走出迫害,他的編劇才華才得以重見天日。”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lton_Trumbo

每次看到美國這段時期的事情,總會想一個問題:麥卡錫主義,對社會的殺傷力是無窮的,但這種類型的恐怖主義,為什麽在美國可以用不了10年就被降溫,而且能在法庭上得到事態扭轉。相比我們的十年動亂,(其實哪止10年),非得等到偉大領袖自然死亡才能終止其他人非正常死亡的悲劇。

好萊塢十君子,The Hollywood Ten,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Hollywood_Ten?

加餐,再推薦一部優秀之作:《晚安,好運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2005)

 

36,真相 Truth (2015)

“索尼買下《真相》的北美發行權,影片由凱特·布蘭切特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改編自《真相與責任:媒體、總統和特權》。原書聚焦2004年丹·拉瑟(羅伯特)關於小布什在越戰期間享受特殊待遇的報道,事後被懷疑部分參考文件涉嫌偽造。”(摘自豆瓣電影)

看完這部電影,很多人認為媒體的年代,新聞從業人員的壓力是“更”巨大的。是啊。嗬嗬。難道以前不是嗎?嗬嗬,出頭露麵靠大腦/嘴巴/筆杆子的行業,哪個沒風險?連在文學城寫博都有名譽風險呢!!

但是,想到了如今的“fake news”,以及CNN記者Jim Acosta的名言:“Journalists Make Honest Mistakes”。說什麽好呢?不可否認,人會犯錯,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你不能把自己的不認真,不推敲,不盡責作為賣點啊。

前幾年,日本一位年輕議員因為相信了一個e-mail情報,並以此作為證據質疑對立黨派的議員,當來來回回在國會上對質幾個星期後,發現此情報虛假。接下來是一連串的道歉,辭職。最令人悲痛的是這位年輕議員在得了憂鬱症精神病後選擇了自殺。土豆認為這才是“Honest Mistakes”。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B0%B8%E7%94%B0%E5%AF%BF%E5%BA%B7

 

37,華盛頓郵報 The Post(2017):

這部最近的熱點,很多人都看了,很多人都寫了,那土豆偷懶不寫了。土豆對明星集團大陣容的“電影”不會多說什麽,但對電影所描述的那時代的新聞媒體還是得表示一下敬意,雖然這“敬意”也有些虛無。

 

33,對話尼克鬆Frost/Nixon(2008)

在澳大利亞主持脫口秀的英國花花公子Frost,在直播中看見尼克鬆搭乘直升飛機離開白宮時萌生采訪他的意念。但沒有人對這位花花公子抱有期望,也沒有電視公司願意出錢購買他的采訪。

In 1977 The Nixon Interviews, a series of five 90-minute interviews with former US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were broadcast. Nixon was paid $600,000 plus a share of the profits for the interviews, which had to be funded by Frost himself after the US television networks turned down the programme, describing it as "checkbook journalism".

采訪的最後一個畫麵:在大大的特寫鏡頭裏,尼克鬆布滿皺紋顯得滄桑疲憊的臉龐,慌慌的眼神,低聲沉重地呐呐自語道“我讓美國人民失望了”。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Frost

 

----------------------------------------------

 

關於我為什麽推崇《聚焦 Spotlight》

 

常被大家說土豆的電影太偏門,太小眾,不僅如此,土豆的觀點也太邪門,太孤掌難鳴。於是乎,在孤枕難眠之夜就索性稀裏嘩啦地寫一通,再嘮叨幾句自己為什麽推崇《聚焦 Spotlight》以及《對話尼克鬆Frost/Nixon》,看看能否得到微弱支持。

土豆寫電影,但是,1,不寫大片,因為寫的人夠多了;2,(盡可能)不為大牌明星服務,(除非是ta的成名前的作品)。很多影評作者都會用將近1/3的篇幅寫導演與演員,而且往往讚美讚譽之詞多於抽皮鞭。土豆欣賞大家的善良與鼓勵他人的善心。

土豆基本不對導演/演員落筆,原則上土豆看電影是用看曆史事件的態度,再糟糕的導演/演員,如果他們的影片挖出了一個事件,平直地展現/告訴了土豆,甚至描述得有些粗糙不精確,土豆就會為她寫一筆,記一功,謝謝她們的勞動。但如果是大牌的導演/演員,“精致/嫻熟”地敘述一個事件,但同時又加上一大堆意識形態說教,嗬嗬,在謝謝他們告訴了土豆一個事件之餘,也會拍他們一巴掌:夾帶私貨,心術不正!

土豆認為:好的人物傳記/事件類別的電影應該是無色透明的,如一瓢清水,或如一縷清澈的空氣,沒有異味,也沒有芳香。沒有英雄,沒有反角,沒有是非的價值判斷,沒有對錯的道德/意識形態說教,而隻有作為描述對象的“事”與“人”。

關於《聚焦 Spotlight》,豆瓣上一位“zhoyoyo”以“講新聞的好電影”為題寫了一段:

“這不是一部和技巧和情懷有關的片子,場麵不豪華(雖然演員陣容豪華),不樹個人英雄(不像All the President’s Men裏麵成名的兩位記者),不拿新聞理想說事,它就認認真真地講了一個非常現實的,今天美國媒體編輯部還不停不停地在發生的故事。強還原是這部片子最大的優點;選題是這部片子、以及和Boston Globe所做的這係列報道會成功的最大原因。”

土豆喜歡《聚焦 Spotlight》與《對話尼克鬆Frost/Nixon》這兩部電影,因為她們“平平淡淡”地披露出“一件事”與“一群人”。對,土豆其實不是喜歡這部“電影”,土豆喜歡的是這群人做了這件事:

這群新聞人對真相不留餘力的追求和在真相麵前的自我克製精神;

這群導演演員對這群新聞人物的內斂式的展示,而絕不以演員知名而喧賓奪主。

他們都顯示出了他們的熱情,更顯示出了他們的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