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博客評論“現象”想到的(一):我們為什麽閱讀
文章來源: 土豆-禾苗2017-11-16 08:33:45

我們為什麽閱讀

由博客評論“現象”想到的(一)

熱鬧了一周,該冷靜下來了,大家累不?

看到子喬出文了,在看了幾天對攻型文體後,終於看到具象化的建議型文體了。今天就借題發揮一下,其實這篇胡思亂想的大部分是在9月中寫的,當時寫了一半作罷,一是因為會得罪所有作者/讀者,二是又有清高之嫌疑。現在看到子喬的那句話,覺得就利用一下這對罵聲過後的片刻寧靜,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籠統勾畫一番貼出來,供大家咀嚼一番,不合口味即可吐之。

子喬建議: 其實我一直主張應該第一,每篇文章附上作者的名字,第二,不重複計算點擊率,同一個IP點多少次隻算一次,但我不知道文學城為什麽不這樣做。

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子喬是想用物理手段引導/分流讀者,以減少碰撞概率,或減輕對數字(點擊率)的敏感度。如同馬路行人道上的各種分流管理(?)。

土豆覺得這些技術問題理論上都做得到,但估計不會有效果。因為土豆覺得讀者群體的心理因素會起著更大作用。剛進城時,其實對各位名博主都不了解,至少那個時候自己還可作為一個純局外人觀察城內人文現象,結果發現有明顯的“蜂群”現象,即便文章上並沒有附著作者名字,讀者們也早已自成一窩,這群的不去那群,那群不來這群。一群的骨幹上傳一文後,不用半天便馬上“沙發”“好文”“好文筆”“寫得好”等等,也可能是一大堆很虛很空的批判用詞,“無聊”,“膚淺”,“一派胡言”,“胡說八道”,“嘩眾取寵”等等,至於發這些評論的原因,其實與博主的“此篇”文章基本無關,而是“作者”與“讀者”長期以來形成的關係體現。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大家對不熟悉的博主文章往往會隻讀不評,更多的則是基本不讀,(假如點擊量真實的話)。

怎麽會形成這種現象的呢?這裏又產生一條時間線索與量的累計。

回憶以前國內的腦白金廣告,再怎麽被大家說爛並遭譴責的廣告,由於其狂轟濫炸式的播放,卻能影響全國民眾的大腦,帶動消費群的跟風效應。這就是社會行為心理的有趣現象。文學城中同樣也是。比如在某段時間A天天發稿(還真的得是天天發稿,注:發稿量本身沒什麽錯),如果其文章標題討巧,內容親近或敏感,則會快速引來點擊率,接下來這群讀者又會細化幾組,喜歡博主的則注重文中的金句妙言點讚沙發;而對文章中另一部分內容感冒的則有人離開,有人繼續觀察甚至做記錄備案。

想一想火山爆發的過程,想一想地震形成的原因,很類似哦。

平時看博文,可以觀察到作者的很多方方麵麵,有時也感覺到一些作者的一些“不一樣”的心理特征;但一旦到了“爆發點”,嗬嗬,也隻有在爆發點時,倒是可以更多了解評論者的特點,有豪放的,有帶正義感的,有和稀泥的,有顛來倒去越讀越糊塗,越讀越好玩的。確實好玩,謝謝大家。

這裏設個虛擬環境,極端的假設:大家都回到1926年,購得一本《我的奮鬥》;或者回到1949年,讀了《1984》。想象一下你會是個怎樣的讀者,你會做出什麽反應。

跳出文學城,如果再擴展看看我們社會的各時期各領域各階層,似乎都有這樣的現象,我們人類一直會說自己是對事不對人的,但當你進入某個群體時,你會發現大家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跟人”或“站隊”,最終不知不覺都在“對人不對事”。文科理科分流,男女分組,黑人白人死扛,左右對扇,雲端之上巨富人群的不屑一顧,等等。人類一直在不自覺地按著一個古老模式在運作,同時也一直暗存著一個戰爭與和平的周期性,文學城就是。

寫到這裏,嘎然停筆,不寫了,跳躍得太厲害了,土豆不寫了。土豆提問:我們為什麽閱讀?我們的閱讀習慣如何?我們如何對待評論?

在文學城遊手好閑兩個月了,土豆在很多私人領地(你們真的認為博客是私人領地嗎?)留下了爪印,一不小心也嘲諷戲謔了很多博主。記得第一次留言還是在子喬家的紅樓,土豆留下了“茴字有幾個寫法”,子喬回曰“歡迎新人”,暖流啊暖流;還有一次是針對蓮盆籽,蓮盆籽留下一句“半途又被土豆絆了一跤”,可愛至極。其他針對cng大哥的就不說了,今天這裏讚揚他一下,給大哥一個大寫的CNG,知足哦。

前幾天,被一位很恬靜的網友戲稱溫暖牌土豆,土豆驚喜,一直用奶名混的現在居然有了注冊商標,下一步就是上市了,多好啊,但自從看到大家為鵝牌打得不可開交後,土豆又變得談牌色變,現在不僅把自己衣服上所有的牌子剪了,也把手機(日係)車子等暴露在外,容易形成鄙視鏈對象的牌子用膠布給貼了。

博客裏可以找到一切,博客也可以什麽都不是

嗬嗬,大家周末快樂。

追加一段:

9月第一次有寫的念頭,但寫到一半就不想寫了;其實昨晚也是,一半時又不想寫了。剛開始動筆時確實是有明確目標明確針對性的,但寫著寫著,其實轉為思考自己的行為了。 

閱讀像呼吸。很形象的比喻。但一般論,呼吸是隨時隨處無選擇的;而同樣作為自然需求之一的閱讀是有主觀選擇性的。問題就在這裏,你真的以為自己是在做主動選擇嗎?土豆越來越懷疑這點了。如同你進入一家大賣場,隻想買一樣東西,或者隻想逛逛,但往往會大包小包地走出商場,回到家自己都不明白當初怎麽這麽糊塗。 

我們的“閱讀”,其實是被某種什麽東西指向性操控的,雖然最基層的還是自己的興趣愛好,但從眾的部分卻占著70%,土豆猜的。上階段石黑得獎,大家就談寫石黑就是一個例子;那年代,雖然沒強迫,但很多人還是會排隊買毛選,也是一個有趣的例子,(你可能不認同)。這裏又可引出客觀導向與主觀導向的問題。 

總而言之,有些怕怕的,我的大腦其實早已不是我的了。 

寫得很亂,想到一句寫一句,以後有空再慢慢整理吧。如果誰對這個心理導向問題感興趣,希望寫出來,或者把土豆這裏寫的拿去用也可以。土豆隻是想啟發大家一下,我們沒有那麽多的自由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