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愛電影(四):17-22 (悲慘黑人史)
文章來源: 土豆-禾苗2017-10-13 06:32:36

懶人愛電影(四):17-22 

(悲慘黑人史)

 

幾乎每一天,網上總有那麽多討論,當關係到自己生命財產的問題時,所有的討論會迅速升為爭論,大家都會拿出一大堆的證據材料,再加上一些邏輯推理,企圖說服對方,但往往誰也說服不了誰。比如持槍禁槍之爭,國旗國歌時的姿勢問題,有時還要扯上左右派別。

土豆一直認為,地球人都明白的1+1=2這樣的邏輯體係不適用於社會/人文學中。社會人文史可能是100年+100年還是等於100年,什麽都沒變,甚至還有可能退回50年;也有可能像“美國”,從0開始,一建國就建了個世界榜樣,當然也有人不認同。土豆意識到人群心理以及社會行為的有趣,長時間的一種“狀態”對人的作用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今天談談黑人問題,美國的黑人問題。請先看單子:

17, 《神跡》Something The Lord Made (2004)

18, 《激辯風雲》 The Great Debaters  (2007)

19, 《隱藏人物》 Hidden Figures (2016)

20, 《相助》 The Help (2011)

21, 《愛戀》 Loving (2016)

這幾部電影,從內容上講一點不新鮮,都是黑人主題;另外,前麵幾部還都是名角出演,所以也一定不算小眾。但這幾部都是令土豆非常憤怒,非常壓抑,也非常困惑的電影。先簡單介紹一下內容:

17,《神跡》:黑人手術技師Vivien Thomas的故事。

時間:20世紀5/60年代,地點: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18,《激辯風雲》:黑人詩人/教育家Melvin B. Tolson 成立了黑人高校的第一支辯論隊,最終和辯論隊員們一起進入了哈佛大學的辯論殿堂。

時間:20世紀3/40年代,地點:德州以及一些高校

19,《隱藏人物》:在NASA工作的幾個傑出黑人女性的故事。

時間:20世紀60年代,地點:NASA

20,《相助》:剛出道的白人女記者筆錄下了黑人保姆們的辛酸故事。

時間:20世紀60年代,地點:密西西比州白人家園

21,《愛戀》:白人男與黑人女的戀愛婚姻。從因為婚姻而於1958年在弗吉尼亞州被判監禁,到1967年美國最高院的“Loving v. Virginia”判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ving_v._Virginia

這裏補一個小資料:估計大家還記得2015年6月的事件,聯邦高院裁定同性戀婚姻合法;沒多久後首席大法官羅伯茨發表了“我為什麽反對最高院的同性婚姻裁決”。當初土豆是認可羅伯茨的觀點,即聯邦高院不該裁決,甚至不該受理此案。但在看了影片《愛戀》 後,土豆偏向了聯邦高院,事實上也正是這個案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院的判決。

粗略介紹完這幾部電影,大家可以發現這些片子中沒有我們以前司空見慣表現血肉模糊的熱暴力內容,倒全是那種溫文爾雅、文質彬彬,體現在精英層裏的冷暴力。這就是土豆憤怒而且壓抑的原因,相信很多讀者觀眾都會有同感。下麵土豆再說說為什麽困惑。

在談為什麽這些電影讓我困惑之前,還是先想一下我們中國人對日本的態度。從1894年甲午戰敗至1945年抗戰結束,我們被小日本欺壓的窩囊史隻不過50多年,但我們對日本的恨卻持續至今,大家一定明白土豆在說什麽,相比之下鄰國韓國更有些過分。我們始終揪著日本要她道歉,但不妨捫心自問一下,什麽樣的道歉才是道歉?我們真的需要他們道歉嗎?我們需要的是有朝一日老子也要壓著你的任性感。

土豆困惑的就是這個:美國黑人對美國具有怎樣的感情?土豆認為,美國黑人其實和美利堅合眾國是不共戴天的,而且這種憤恨之情已溶於他們的血液,深深紮根於他們的潛意識中。這也是在美黑人與在美其他族裔的最大差別。對於“美國”(甚至“美洲”),黑人們沒有這個“國家”概念,他們的潛意識是:美國不是老子的國家,但老子也不想去哪裏。幾百年了,幾百年了,你們把俺們當猴子、當猩猩一樣對待,如今,爺終於自由了,爺和你一人一票了,爺也想威武一把。“對著幹”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本能。

於是乎,你去上學,他去搶劫;你起立唱國歌,他蹲著練筋骨;最後還白你一眼:Black Lives Matter。

華人們對黑人的行為很不理解也很反感,說他們不像我們有大局觀念,有理性,有愛國之心,等等。土豆不想幫黑人,但土豆還是會輕輕刺你一下,華人的真實想法是:老子好不容易不遠萬裏來到了美國,奮鬥了10多年有了好工作,有了白人區的豪宅,有了讀名牌大學的子孫們,你們鬧什麽鬧?你們生了那麽多孩子,擴大了地盤,我怎麽辦,我可沒地方去了!其實這不僅僅是華人的潛意識,也是在美其他族裔的想法。在美國,以前是white與colour兩塊,今後將會是black與others兩塊。others所具有的“美國觀”,black是偏偏不認的。

今天加餐,講講這部:

22,《黑色維納斯》 Vénus noire (2010)

南非黑人女子Sarah Baartman,在十九世紀的倫敦和巴黎被展示、侵犯、轉賣,死後被解剖研究並製成標本。她死於1815年,人體標本一直展示於巴黎的人類博物館至1974年,1975年移至勒昂市的自然史博物館。整整150多年的人體標本展示!

1994年當時的南非大統領曼德拉希望法國政府能夠讓Sarah回歸故裏,2002年Sarah Baartman終於回到並被埋葬於故鄉Gamtoos River Valley。看了這個故事,大家再回過頭來想想美國黑人的心境。

在土豆看過的眾多傳記片中,隻有3部讓土豆非常難受,非常沉重,每一分鍾都在震撼,以至於沒法一次看完,《黑色維納斯》就是其中一部,土豆看了不到一半,便決定暫停播放。第二天查了一係列資料後,晚上約了一位心理學的朋友一起才看完此片。

電影中還有一個看點非常耐人尋味,是她在英國的庭審記載,當大家以為Sarah一定會為了自由而承認自己是奴隸時,Sarah卻偏偏說自己是演員,是自願演出的,讓全場文明人士大跌眼鏡,這也讓土豆想起“娜拉走後怎樣”這個永恒的社會命題。

再說一遍,此片非常沉重,分分秒秒都在讓人顫抖。

Sarah Baartm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rah_Baartman

比較解剖學者: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s_Cuvier

寫得很粗糙,很雜亂無章,隻是想給大家提供一些素材,一些模糊的猜測與判斷。還是這句話,人文社會心理這類東西,沒法像1+1=2這樣地論證,要不然網上也不會有那麽多爭論了。歡迎大家來打砸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