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故事: 穿過記憶的河流 (前言)
文章來源: 美加萬花筒2018-03-12 10:11:20

上海弄堂故事: 穿過記憶的河流(前言)

那天夜裏,依稀夢裏又回到了萬航渡路750弄永樂村,就像當年父母親乘坐著三輪車把我從上海紅房子婦產科醫院抱回家那般情景,在繈褓裏我睜大了眼睛四處觀望……這是最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式裏弄,寬敞的弄堂,兩排三層樓獨立門戶,前樓、後樓、亭子間,二層和三層各有一個小巧的陽台,底樓有個小花園。迎接我的人群中有寶寶姐姐,寶寶媽媽,蘭英媽媽,邢家姆媽,陳家老伯,朱家姆媽,毛毛姆媽……大家的臉上喜氣洋洋,“嘰嘰喳喳”評頭論足,熱情地歡迎我的到來。

不知怎麽的,人們又紛紛散去,耳邊傳來他們的竊竊私語,似懂非懂,卻能感受到各自心裏掩飾不住的熱切,“聽說伐?永樂村和附近的幾個弄堂,信義村、梅村,包括後麵的太平裏都要被開發商動遷了,我們的弄堂,我們住了幾十年的家即將被推倒碾平,這一片將改建為商住兩用新大樓……”

(網路圖片)

刹那間,我驚醒了!胸口“一扇一扇”猛烈起伏著,大口喘著粗氣,好像隻有這樣才能讓我感覺到自己真實的存在,方才的一切恍若夢境,即刻消失在眼前……

終於,我意識到夢裏真真切切看到的永樂村已經不複存在了,那些逝去的人們也不可複生,可他們的音容笑貌依舊栩栩如生,久久地回蕩在我麵前……

三十年前,我懷揣著對未知的憧憬、興奮與迷茫離開故鄉上海,飛到大洋彼岸去留學闖蕩。然而,似水流年中的一些往事,依然纏繞在心底,童年歲月以至青少年時期的成長曆程,也像釀酒般珍藏在記憶的深處,並沒有逝漸漸淡去。成長過程中的全部歡樂與痛苦,生命中的重要階段,隨著歲月的流逝反而變得越來越清晰了。

我的父母親相識在民國時代的北平,均出自書香門第,我父親在燕京大學西語係就學,我母親則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係。結婚沒多久,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了,不得已他們隨我祖父遷至西南聯大所在地昆明。在那裏,我父親參加了美國陳納德將軍領導下的赫赫有名的“飛虎隊”。抗戰勝利後,從昆明碾轉到了上海,沒想到內戰爆發,津浦鐵路中斷,回不了北平,經朋友介紹到上海虹橋機場當機械工程師。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他沒有接受“美孚石油公司”提供的優惠與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去台灣或美國,而是留在機場為解放軍服務,直到1959年部隊整編,他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虹橋機場。為了能重新找到工作,輾轉周折好幾年,最後才與我母親前後加入了教育工作者的隊伍。

父母親是舊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們親眼目睹了苦難深重的祖國受西方列強欺淩割地,也看到國民黨舊官僚貪腐橫行欺行霸市,建國以後,他們由衷地擁護政府、沒日沒夜地為建設新中國而努力,真心希望中國老百姓能從此過上好日子。

從昆明到上海後不久,我父母就搬到了萬航渡路永樂村。那裏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寄予了無限的感情。我們裏弄裏的很多居民,和我家一樣都是1949年前後搬來居住,有資本家,資方代理,舊政府職員,各階層民眾……什麽都有。無論各家是什麽身份,那時的鄰裏關係融洽,相互幫助,相互關照,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文化大革命期間,我父親以“美蔣大特務大間諜”罪名被批鬥、被抄家、被縮減住房、被逼迫在裏弄裏打掃衛生、被專政隊隊員按著頭向“偉大領袖”下跪認罪。我們的左鄰右舍很多家庭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磨難,有的甚至忍受不了慘無人道的折磨而自盡!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永樂村,這個地處萬航渡路的一所普通新式裏弄,以及臨近的幾個裏弄,信義村、梅村、還有後麵棚戶區太平裏,因開發商動遷全部拆除,並蓋上了高樓大廈。整個工程從2003年開始動遷,2009年上半年全部夷為平地,新樓於2012年開始建設,2014年全部完工建成。

前些日子回上海故地重遊, 在曹家渡45路公共汽車終點站下車,抬頭四下環望,眼前的景色幾乎讓我淚奔!過去的萬航渡路早已成為曆史,映入眼簾的是眼花繚亂的現代化高樓,各式各類廣告招牌。過去熟悉的幾個裏弄成了金融中心,我們永樂村750弄的門牌居然還在,不過是高樓下掛著“星巴克”招牌的一家咖啡店。

作為一個飄泊異鄉的遊子,我忘不了昔日親如一家的鄰裏們,更懷念從小到大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們,在那裏發生的悲歡喜樂刻印在我的心裏,成為永恒的記憶。故土,以及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一切,對於我來說,始終有著極度複雜的感情。其中包括對故鄉的眷戀,對逝去故人們的懷念,也承載著父輩的艱辛和磨難,那份刻骨銘心比任何時候都深刻。

回憶,讓自己找到了回到故鄉的方式,回到了清純的童年和青年時代,回到了那些善良友好的鄰裏之間。回憶也能喚醒對那些摧殘人性運動的深刻反思,讓我了解人類更廣闊的生命意義。我想把刻印在腦海裏的這一切統統寫出來,生怕那些住進高樓的下一代忘卻了過往的那段曆史,那段有著酸甜苦辣的過去。

那些記憶,經過了時間的過濾、沉澱,逐漸生成了時間感和距離感,愛恨情仇也漸漸淡去……在回顧往事的過程中,我希望始終保持著敏銳的觸覺,懷著一顆童稚的心,通過成長過程的心窗,純真、雅拙、真實地記錄過去的日子,從而讓那些記憶中的片段“活起來”,具有韻律感,呈現多種色彩,而不至於老生常談,泛泛說教。

(網路圖片)

還有,目前看到的大多有關上海的故事,無外乎“十裏洋場”燈紅酒綠,風花雪月,淑女紳士,感覺實在太“高大上”,離大多數上海人的生活很遠。我想換一個群體,讓讀者也能了解一下那個時代上海弄堂裏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對本地居民來說,弄堂以及它培育出來的社區曆史的記載,是上海市民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環,希望讀者能從這些故事中,不光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還能洞察其人性。

張欣在為北島“說吧,記憶---《城門開》”寫過這麽一段評論,我覺得特別好:記憶是私人的、自我的、主觀的,而曆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由集體記憶構成的……章貽和在《往事並不如煙》中曾提到過每個歲月的經曆者都有責職把他們的記憶用文字書寫,才不致使曆史形成斷層和真空,才不致使我們的民族重演曆史的悲劇。

 

上海弄堂故事: 後記

曆史是千千萬萬個人把自己的經曆寫出來形成的,任何個人或群體的經曆是曆史中的一個個例。

《上海弄堂故事》係列是按照個人記憶記錄下來的關於萬航渡路永樂村的故事,這隻是發生在我個人家庭和鄰裏們的事,不代表這種事一定發生或不發生在別的家庭中。特別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離開永樂村,到現在書寫這篇紀實係列篇《上海弄堂故事》已經幾十年過去了,雖然記憶中的點點滴滴猶如發生在昨天,依然免不了會有偏差,望大家諒解。

我寫《上海弄堂故事》為的是用文字記錄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已經不複存在的上海弄堂和弄堂裏普通人家的生活經曆,為紀念已經逝去的歲月和鄰裏們。讓我感到非常慶幸的是:在寫這本書的這幾周裏,那些老鄰居們、幼時的玩伴們和久遠的故事,一個個、一樁樁又栩栩如生地回到了我的麵前,回到了字裏行間,並沒有因為歲月而隨風逝去……

於美國加州

2018年2月28日

目錄

 

上海弄堂故事(1):記憶的萌芽

上海弄堂故事(2):蘭英媽媽

上海弄堂故事(3):悲催的幼兒園生活

上海弄堂故事(4): “社會青年黃大哥

上海弄堂故事(5) : 太平裏的野孩子

上海弄堂故事(6) 渡過三年自然災害

上海弄堂故事(7) 不堪回首的文革噩夢

上海弄堂故事(8) 被掃地出門

上海弄堂故事(9) 一個人的芳華

上海弄堂故事(10) 我的遊泳生涯 (上)

上海弄堂故事(11) 我的遊泳生涯 (下 )

上海弄堂故事(12) 致那些不幸的家庭

上海弄堂故事(13):我的寶寶姐姐

上海弄堂故事(14) 我家鄰居是軍統

上海弄堂故事(15) 難忘昔日好夥伴

上海弄堂故事(16) 朱家一家人

上海弄堂故事(17) 我的舞台夢

上海弄堂故事(18) 三代人的輪回

上海弄堂故事(19)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上海弄堂故事(20) 初戀,不懂得珍惜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許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