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我們一生都要為銀行打工?
文章來源: 人工智能2021-05-28 13:23:10

    在當今社會裏,你可以是一個非常獨立的人,但完全遠離銀行是很難的,即使是一個無家可歸者,政府的支票也要有個金融機構去兌付,它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是必須,也就是說大眾被金融機構剝削是逃避不了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貸款100萬買房分30年還清,按5.5%的利息計,連本帶利要還200萬。下圖為加拿大5大銀行2016年的盈利情況:

    5家銀行年收入(Revenue)是1350億加元,按加拿大3千7百萬人口,人均為銀行貢獻3650元,當然有很大比例不直接來自於個人;淨利潤300億,人均近千元;還有銀行的存款與貸款的數據。
看到這裏是否有一種全民在為銀行打工的感覺。每年五月份前後有一天被理解為“稅務自由日”(Tax Freedom Day),之前大家都是為政府打工,以後還要再計算一下接下來的多少天是為銀行打工,加拿大人均收入是5萬元左右(大人孩子都平均在內),減掉稅恐怕平均要給銀行打一個月的工,我們給它起個名叫“債務自由日”(Debt Fremdom Day),有空算一算,今年的哪一天是你的債務自由日。

    有人一定會說,廢話,我有錢還會向銀行貸款嗎?可你想過銀行的錢是哪來的,上圖裏的Deposits、Loans已清楚表明,銀行的錢來自於你我、再貸回給你我,伴隨著這個過程,我們平均每人每年為其打工一個月左右。我們每個人都在為信用買單,不管你信用多好,你都比不過銀行,所以銀行憑信用掙你的錢沒商量。你有錢不敢直接貸給別人是擔心有去無回,所以選擇了銀行,付出利益以換取保障;需要貸款的人也隻好付出高額貸款利息以獲得資金,已解所需,代價就是上圖中銀行的收益。

    在現實社會的商業世界中,大量第三方信用機構的存在就是為交易提供信用服務的。人類因信用付出的成本是極其高昂的,信用成本在多數交易中屬於占比最大的成本之一。稅收很大一部分用於社會化的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如商檢、質檢、交易所、律法、法院、仲裁、協會、擔保、保險等,大量的人力資源服務於第三方信用機構。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區塊鏈及智能合約,區塊鏈建立了一個任何威權都無法更改的執行環境,一個智能合約就運行在這樣的環境下,當合約條件滿足時,不受任何幹擾、不折不扣地去執行。區塊鏈其實是“信用機器”,它通過技術手段幫助人們降低信任成本,確保信任安全。這正是區塊鏈的“初心”,也是它的最大價值。

    區塊鏈是如何創造信任的?我們以“1”、“2”、“3”來總結區塊鏈的特點:“1”句話概括區塊鏈:可信的分布式數據庫;“2”大核心性質:分布式、不可篡改;“3”個關鍵機製:密碼學原理、數據存儲結構、共識機製。一個智能合約是一套以數字形式定義的承諾,包括合約參與方可以在上麵執行這些承諾的協議 。在傳統的中心化機製下,合約存在被機構管理者修改、停止的威脅,主觀意誌可以幹預合同的執行。區塊鏈賦予智能合約一個絕佳的執行環境,因為寫入區塊鏈的執行條件不能再被修改,參與方不能人為幹預合同的執行,合同不以參與人的意誌為轉移,隻要條件滿足,合同就執行下去。

    好,寫到這裏,如果你對區塊鏈及智能合約比較了解,你就明白我還有什麽想說的;如果你是個新手,我說再多也很難一下理解,有興趣可以去自學。一句話,去中心化的區塊鏈金融及鏈上運行的智能合約,將徹底取代目前的金融體係,一個高效(比傳統金融係統高至少3倍)、低成本(隻有傳統金融係統25%)、不依賴於第三方信任機構做中間人的、完全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金融運作平台很快將麵世,挑戰傳統銀行係統。

    許多人對加密數字貨幣及區塊鏈技術持懷疑態度,我給出的答案是,能否提高勞動生產力才是技術得以生存的決定因素,其它均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