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人口變化看香港問題的無解
文章來源: 曉龍東雲2019-11-24 12:58:20
網上能查到的香港人口最早的數據是1911年,那個時候香港有45萬人口。從1911年到1931年20年的時間,香港人口增加了將近40萬,達到了84萬人口。這段時間應該外來移民很少,基本上就是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長。從1931年到1941年,香港第一次迎來了大規模的移民人口,10年間人口增加將近80萬。1931年到1941年,正是大陸軍閥混戰,國共相爭,日寇入侵。為躲避戰亂,很多人從大陸逃到香港。這一批移民對大陸多有強烈的認同感。
 
1941年年底,日本占領香港。在日本占領期間,大量香港人逃離。1945年日本投降的時候,香港人口降低到了1931年的水平。日本投降之後,香港人紛紛返回。短短兩年時間人口就恢複到了1941年的水平。從1947年到1951年這4年時間裏,香港人口猛增25萬。這增加的25萬人裏麵,應該有許多是因為大陸解放而逃到香港的,和國民黨勢力有關的人員。
 
從1951年到1981年這30年時間裏,香港人口增加了將近300萬。這30年裏中國大陸各種政治運動一波接一波,香港成了很多人的避難港。維基百科的數據是這30年大陸逃港人數超過200萬。從1947年到1981年這段時間裏,逃離大陸的人心中懷著對中共政權的恐懼,他們是反中的中堅力量。如果這200多萬人繼續留在大陸的話,他們財產可能被剝奪,他們的性命可能被剝奪,也可能他們的財產和性命都被剝奪。他們充滿了對中共政權的恐懼,幾十年以來他們繼續在教育中灌輸這種恐懼。從香港這次反送中的聲勢和持續的時間以及大量參與的年青人來看,這些人已經成功的培養出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接班人。香港目前的人口是740萬。不知道當年200多萬的反中勢力到底培養了多少接班人?估計至少也有1/3香港總人口。這是一股相當大的勢力,絕對不可小覷。反送中遊行的時候,有人不相信會有那麽多人參加,有人不理解會有那麽多人參加。稍稍分析一下香港的人口結構就知道,那麽多人上街完全是有可能的。
 
香港問題怎麽解決呢?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話,"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we face cannot be solved at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we were at when we created them."  我們無法在產生問題的這個思維層次上去解決問題。愛因斯坦的本意可能指的是物理學的重大問題,但是這句話適用於其他很多問題。我前兩天有個博客,剛寫了一半。第一條橫跨大西洋的電報電纜(上)自從五月花號從英國經曆54天來到北美之後,兩百年來,歐洲大陸和北美大陸之間的通信就是靠來往的船隻,也就是人力傳送。如何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呢?如果永遠停留在人力傳送的這個層次上,那麽你可以提高輪船的速度,信息傳送的時間可以從五十幾天提高到二十幾天,提高到幾天。甚至可以用現代噴氣式飛機,隻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從北美大陸到歐洲。但是你永遠沒有辦法隻靠手指動一動就能在幾秒之內把一條信息從北美傳到歐洲。所以要真正的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從產生這個問題的思維中跳出來。
 
當年鄧小平提出來的一國兩製是很了不起的,尤其是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之下,充分體現了一代領袖的胸懷和超人的自信。香港反中勢力的根源是對中共政權的恐懼,一國兩製就是從另外一個層次上來解除這種恐懼。事實證明,一國兩製達到了穩定香港繁榮和實現平穩過渡的作用。這一點也可以從80年代和90年代香港人口的變化看出來。中英關於香港的談判,起始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4年12月,"中英聯合聲明"簽訂。1981年香港的人口大約是500萬,到1991年才增加了65萬。有相當一批香港人因為對前途的不確定性而逃離。經過觀望之後,這些人開始回歸,從1991年到1996年是一個快速回歸的時期,這5年的時間裏香港人口就增加了65萬。
 
鄧小平的一國兩製寄希望於通過大陸的改革開放和香港的回歸,兩製逐步向中間的某個點靠攏,最後實現一製。令人遺憾的是,"兩製"在過去20年並不是向中間某個點逐步靠攏,而是背道而馳,漸行漸遠。反中勢力的根源在於對中共政權的恐懼,兩製的漸行漸遠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恐懼,而恐懼又導致更加反中。當然其中的責任並不完全在中共一方,香港多年的教育不斷強化這種恐懼,也起到了作用。
 
我曾經兩次到訪香港,非常喜歡這個東方明珠。沒有人願意看到這座城市的淪落,更不願意看到這個美麗城市充滿了暴力。不幸的是,用產生問題的思維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一國兩製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原先期望的作用。目前正在執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隻能暫時緩解問題,治標不治本。香港問題將成為一個長期存在的痼疾,動蕩將成為香港人生活中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