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懂你,該有多好(四)清河鎮的菜農
文章來源: mayflower982022-08-11 08:39:43

江州那邊的是用小型快艇送人過江,收三十或者五十塊錢一趟。價錢分日夜,白天便宜,夜晚貴。因為晚上過江實在是太危險,江麵上烏漆麻黑的看不見,風大浪高水又急,加上還有過路的大小船隻,船老板也是將自己的性命捏在手心裏。除非是《水滸傳》裏聞名江州的浪裏白跳張順,投胎轉世。

        江麵上的風險還間接地影響到江州人的餐桌,清河的菜農不想冒著生命危險過江賣菜。

        江州是三麵臨水:東邊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一一鄱陽湖,南邊麵對著崇山峻嶺的廬山,耕地麵積有限。西邊是八裏湖,又是水汪汪的一大片。北邊背靠著長江,水裏隻有魚蝦不長蔬菜。幾百萬江州人吃的是本地的或從外地運來的高價蔬菜。有些人舍不得花大錢買菜,隻能熬著過,直到輪渡公司開工。

        江北這邊的菜農日子也難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瓜果蔬菜瘋長,賣不出去就隻能爛在地裏。

       自從改革開放,包產到戶後,清河鎮便成了江州市最大的蔬菜基地,從小鎮開往江州的輪渡幾乎成了 “ 蔬菜輪渡 ”。主要蔬菜是白菜、蘿卜、豇豆、茄子,辣椒,韮菜,蔥薑蒜,洋竽,包心菜等。

       自古以來,清河鎮的蔬菜都是長在菜園子裏,人蓄糞便作肥料。風吹雨打日曬,種瓜一定得瓜,種豆保證得豆,瓜菜雖然長得不怎麽十全十美,卻看著順眼吃著賊香。每樣蔬菜瓜果酸,甜,苦,辣,個性突出,不到季節絕不露麵見世人。

      在小鎮,有些菜農的地少,隻能隔三差五的將園子裏的菜挑到江州賣,貼補家用。後來,有膽大又精明的菜農,承包了一些荒僻的土地,開始用塑料大棚種菜。不但四季的蔬菜瓜果都種,且量大。每天五更不到,膽大又精明的菜農,用三輪車將各種各樣的新鮮的蔬菜瓜果用麻袋裝,風雨無阻的趕到汽車輪渡附近的那個臨江路批發賣,當然嘍,也是用麻袋收錢。

      於是附近有些菜農,特別是已婚婦女,專門在臨江路批發蔬菜,搭早班輪渡去江州的菜巿場賣,賺差價。

       而江州那邊的市場開放後,雖然菜場也有城管維護秩序,卻極少見到將清河的菜農趕得雞飛狗跳的。並且在後來,江州政府為了方便清河的菜農,幹脆就在輪渡碼頭的江堤壩上,專門建了一個半個足球場大的簡易菜巿場,雖然四麵透風,無遮無擋,但是上麵有雨蓬嚴嚴實實地罩著。菜市場裏麵幾乎賣所有的農產品,幹貨,水貨應有盡有。

       這一來,江北賣菜的婦女越來越多,劉嬸就是其中之一。

       時光倒流到上世紀的六十年代。

       劉嬸本名叫邢桂珍,嚴家閘附近的邢家莊人,和那個著名的邢繡娘是同一個村裏。劉嬸中等身材,有三分姿色,愛打扮。釆茶歌唱的跟本家老祖宗姑奶奶邢繡娘一樣的好聽,又會做人,腦子靈活。邢桂珍的丈夫劉衛國是清河鎮小碼頭對麵的劉家村人,因劉衛國在族裏的輩分大,邢桂珍結婚後,就被族裏的小輩們劉嬸前劉嬸後的追著叫,大人跟著小孩叫,時間長了,本名就很少有人提,除非是交公糧時。

        上個世紀的六零年正是餓飯的年頭,清河鎮在那時是個三省都遺忘的角落。當時清河鎮的鄉村幹部,為了鄉民活命,吃上一口飯。瞞著上頭,偷偷的將部分農田改成菜地,組織社員將蔬菜挑到江州賣。

        江州那邊的城裏人雖然享有定量的口糧,但也吃不飽,有清河的瓜菜湊合著吃,上上下下管事的人都是睜隻眼睛閉隻眼睛。

        運動來時,大家都很自覺的遵紀守法,清河這邊的和江州那邊的黎明靜悄悄。運動過去了,清河菜農依舊準時賣菜,江州市民也依舊是準時買菜,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偷偷的樂。

        那時劉嬸剛好二十歲,嫁到劉家村後,夫妻恩愛。誰知道婚後三年的一個冬天,劉衛國在挑河泥的時候,得了重感冒,後轉成慢性支氣管炎,呼吸時,喉嚨裏如拉風廂一樣 “ 呼一呼一!” 的響,可憐劉衛國年紀輕輕的卻是走兩步喘半天,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家裏家外全靠劉嬸一個人支撐著,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壓得她喘不過氣。

        劉嬸為支付丈夫昂貴的醫藥費,不得不和社員們五更雞叫時起床去江州賣菜。辛苦半天,除了按時價上交菜錢,劉嬸每次還可以從中落下一,二塊錢。

       毎天下午,社員們將各種各樣的蔬菜準備好,放在生產隊的倉庫裏。第二天早上天還未亮,劉嬸和同村的幾個已婚婦女一起,黑燈瞎火的摸黑沿著清河邊的小路向南走到臨江路,再折向西放開腳步走,不到二十分鍾就趕到輪渡附近馬路邊,哪裏早已是人聲嘈雜,附近各個生產隊的倉庫保管員,已經用大板車將瓜果蔬菜拉來了。

        那個時候汽車輪渡附近的臨江路還沒有任何私人店鋪,除了路口那個賣醬油的國營供銷社。

        卻說劉嬸放下肩上扛著的空菜筐,借助附近馬路邊微弱的昏黃的燈光,將生產隊保管員分給自己的瓜菜放進菜筐碼好。這是一種特製的竹筐,比普通的蘿筐矮半截,卻又大一圈。四根麻繩沿邊分別係牢,筐裏裝滿新鮮蔬菜,不用藏著掖著,顧客一眼就能看到底。

         劉嬸仗著自己年輕,挑著滿滿的菜筐,一馬當先的急吼吼地往渡輪趕,在渡輪上靠近出口歇下擔子。渡輪靠岸先下船,意味著先到菜市場,再占個風水寶地,菜價賣的好,也賣的快。真正的先下米,先吃飯。這些賣菜經,劉嬸是一學就會,一幹就是六,七年。

       一根扁擔兩隻筐,百菜肩挑兩腳光。

       清河蔬菜江州賣,換來糧油養三代。

我若懂你,該有多好(三)清河鎮

我若懂你,該有多好(二)清河邊的名勝古跡

我若懂你,該有多好 (一)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