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故事連載 - 影子少校 5
文章來源: 南澗采萍2017-07-30 11:02:40

德國軍情局阿勃韋爾(Abwehr)在馬德裏的間諜頭目名叫卡爾-埃裏克·庫倫塔爾(Karl-Erich Kühlenthal),是阿勃韋爾在整個西班牙的負責人,也是赫赫有名的德軍間諜大師之一,他請阿勃韋爾的總頭目、德國海軍上將威爾海姆·卡納瑞斯(Wilhelm Canaris)向西班牙海軍方麵施加壓力,迫使西班牙海軍交出馬丁少校所帶的文件讓阿勃韋爾做鑒定。

迫於壓力,西班牙海軍同意讓阿勃韋爾對文件進行檢查,但隻給了他們一個小時的時限。5月8日,德軍技術人員用一根鐵絲插進還沒完全幹透的信封中,將信紙卷在鐵絲上,然後抽出來,以避免弄破信封上的蠟封印。拍完照後,再用同樣方法將信紙放回信封,但是,他們行動的粗糙令人咋舌:完全沒有注意到孟塔古放入信封做記號的那根眼睫毛!

鑒定之後,德國間諜判定文件真實,庫倫塔爾當日即乘飛機親自將文件照片送往德國,交給阿勃韋爾總部。

作為一名資深間諜大師,庫倫塔爾為何如此不假思索地接受一切?他為什麽不冷靜下來用腦子好好想一想?雖然此時少校馬丁的遺體已經安葬在英國公墓,重新屍檢沒有可能,但他為什麽沒有打電話或派人去韋爾瓦和做屍檢的那兩位西班牙驗屍官確認?況且,任何人如果仔揣摩一下奈伊將軍的信,都應該首先想到反情報的可能性;畢竟不久之前德軍軍情局還將一名飛機失事的法國間諜身上攜帶的書信判定為反情報,而那封書信反倒是真的。

答案很簡單,庫倫塔爾有一個不可告人的小秘密:他的祖母是猶太人。在當時那個環境下,庫倫塔爾非常擔心自己血統中的“不潔”會被人發現,所以他立功心切。至於他本人是不是百分百相信文件的真實性並不重要,關鍵之處是他不會放棄這個立功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冒錯過情報的風險,萬一情報是真的呢?對於他來說,“寧可錯報、不可漏報”應該是明智之舉。

就這樣,馬丁公文包內的文件照片在德軍軍情局內一級一級往上傳,高層的人越來越相信其中內容,並將其命名為“盎格魯-撒克遜指令”(Anglo-Saxon Order),最後由德國海軍元帥卡爾·多尼茲(Karl Dönitz)親手交給希特勒。

5月11日,馬丁的公文包連同其中文件被交還到韋爾瓦英國副領事海索頓的手中,海索頓立即將它作為外交包裹寄回倫敦。孟塔古的人對文件進行了檢查,發現三個信封都還沒完全幹透,奈伊將軍信中少了的那根眼睫毛當然是被注意到了,他們還發現信紙被重新折疊過,而且在幹透之後卷曲。這一切都證明信已經被取出閱讀過。

為了進一步把這個圈套做牢,孟塔古給海索頓發了回電,說經檢查可以確認書信未被打開過。海索頓當然是在第一時間將這個信息透露給了他的西班牙線人。

6月4日,海軍陸戰隊少校軍官威廉·馬丁的名字刊登《時報》的英軍陣亡將士名單中,而巧合的是當天的《時報》還刊登了另外兩起英軍戰機被德軍擊落事件,以及一架盟軍電影劇組專機在西班牙南部海域被德軍擊落事件,這三起事故的時間都和馬丁少校的假設空難時間相吻合,從而給孟塔古的騙局增加了額外的可信度。

整個“肉餡行動”並非完美無缺,希特勒為什麽會相信它?究其原因,主要是希特勒本人自始至終相信盟軍會集中兵力攻擊巴爾幹半島,以切斷他的軍需路線。

在地中海防禦問題上,希特勒和墨索裏尼持不同意見,墨索裏尼認為盟軍會在西西裏島登陸,而希特勒堅信希臘和巴爾幹半島才是盟軍的目標。

多尼茲元帥在他的日記裏寫到:

“元首不同意墨索裏尼的主張,認為最近截獲的‘安格魯-撒克遜指令’證實了他的看法,那就是盟軍計劃在撒丁島登陸,並以波羅奔尼撒半島一帶為掩蓋。”

到了1943年4月,希特勒對墨索裏尼已經失去信心,意大利軍隊瀕臨全麵崩潰,北非失利之後,墨索裏尼認為艾森豪威爾下一步一定會調兵意大利,而西西裏島是最明顯的登陸地點。墨索裏尼懇請希特勒從蘇維埃退兵,集中兵力守衛意大利。而此時意大利政府已經開始和盟軍秘密接觸,討論單方麵向盟軍投降的可能性。希特勒戰線拉得太長,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被動之下選擇放棄意大利、集中兵力保護他認為更重要的巴爾幹半島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沒有這個心態為基礎,希特勒恐怕不會如此輕易中計。

整個德軍高層隻有一個人對奈伊將軍的信有所懷疑,那就是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斯(Joseph Goebbels)。戈培爾斯是希特勒的最忠實信徒之一,也是納粹的英國事務專家,每天都要讀《時報》,喝紅茶,研究英國人的心理。他在日記中記下自己對奈伊將軍信件真實性的懷疑,但沒有公開表露。對於他來說,隻要是元首相信的,他也應該相信。

此時此刻,軍情五處並不能確認他們盡心策劃的騙局是否成功。在焦慮的等待之中,5月12日白金漢郡布萊奇利公園(Bletchley Park)情報中心的破譯員截獲了一份德軍指揮部發給軸心國地中海部隊的電文,要求他們全力以赴,做好迎接盟軍大舉進攻希臘的準備。孟塔古這才吃了一顆定心丸。英軍總參謀部立即密電正在美國訪問的丘吉爾:“肉餡一粒不剩、全部吞下,對方正在作出反應。”

5月19號,希特勒告知墨索裏尼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加強撒丁島和巴爾幹半島的防禦,鑒於意大利軍隊的鬆散和不堪一擊,希特勒將作戰經驗豐富的第一裝甲師從法國調往希臘,到六月底,德軍在撒丁島的兵力翻番,外加空軍支持。另兩個裝甲師也從東歐被調往巴爾幹半島。更有甚者,就在盟軍7月9日開始攻擊西西裏島之後,仍有21架德軍戰機撤出西西裏島飛往撒丁島,希特勒一直相信西西裏島隻不過是個幌子,從撒丁島控製巴爾幹才是盟軍真正的意圖。

“肉餡行動”隻是整個西西裏島登陸掩蓋行動的一部分,它最後起到多大的作用無法準確估計。但是,盟軍估計西西裏島登陸的頭一個星期傷亡人數為10,000人,但實際數字隻有1,400人;盟軍估計海軍方麵會有300艘艦隻被擊沉,但整個戰役中盟軍隻損失了12艘戰艦;整個戰役的預計時間是90天,但實際上盟軍隻用了38天便擊敗德軍,全麵占領西西裏島。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西西裏島登陸掩蓋行動另一部分的是盟軍和希臘抵抗組織在希臘的有組織破壞行動。希特勒向希臘的大舉增兵,意味著德軍此後不僅有理由、而且有力量對希臘抵抗組織進行全麵掃蕩,但此時盟軍派往希臘協調和執行破壞行動的部隊已經撤兵,希臘抵抗組織孤軍奮戰、內部分裂,因此遭受重大創傷。這也給以後希臘與盟軍之間的關係帶來一些陰影。

二戰結束之後,英軍對少校馬丁的真實身份一直秘而不宣,他的墓碑上隻寫著:
“威廉·馬丁,生於1907年3月29日,卒於1943年4月24日,威爾士卡迪夫的約翰·格林多·馬丁與已故安東尼婭·馬丁之愛子。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安息吧。”

這最後一句話,對於身前無親無愛、一無是處的流浪漢格林多來說,意義何其深長。

70餘年之後,與“肉餡行動”有關的資料被國家檔案館解密,一名業餘曆史學家在館中查資料時偶然看到格林多·邁克爾的名字,順藤摸瓜,才毫無疑義地證實少校馬丁就是威爾士流浪漢格林多。

1998年,英國政府在威廉·馬丁的墓碑上加了一行字:

“格林多·邁克爾,以海軍陸戰隊少校威廉·馬丁之名服役。”

而在格林多土生土長的那個威爾士煤礦小鎮,他的故事也被收進了當地的博物館,引用孟塔古在戰後寫的小說書名和1956年改編的同名電影:

"The Man Who Never Was"

“影子少校”

(完)

感謝閱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或BBC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