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房子就是我的心, 此心不留客 ——《A Room of One's Own》by Virginia Woolf
文章來源: cc_claire2017-03-16 12:53:56

前不久重溫黃碧雲的《盛世戀》,看到這句話,深受打動,記在了心裏。奇怪以前看的時候怎麽沒有留意到。就用它來作為這篇讀後感的標題吧。

剛讀完伍爾夫的《自己的房間》。這篇文章完成於1928年10月,是作者就婦女與小說所作的演講。本書篇幅不大,開宗名義,她說談到女性、談到小說,她第一想到的是女性應該有一定的收入,同時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

可不是,錢並不庸俗,相反,有了它,你可以擺脫庸俗。有錢便有了一定自由,你不用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工作;不用為了生存去競爭去諂媚奉承,失了尊嚴;有了錢,你的眼界會更開闊,心態也會平和。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可以用錢換時間!伍爾夫說她看了以前為數不多的女性小說,比如英國19世紀的奧斯汀、勃朗特姐妹等等,無不宥於自己的身份(如家庭教師),文章裏不自覺地流露出一些憤怒、一些批判的情緒。 如果有錢,她們可以走出戶外、結識更多的人,有自己的同類,她們心態會平和很多,著眼點也會不同。現實是,貧窮剝奪你精神上的自由,而隻有自由才能產生出偉大作品。

她說,一年500英鎊的收入代表可以沉思的力量,一間鎖上門的房間意味著能進行獨立思考的力量(that five hundred a year stands for the power to contemplate, that a lock on the door means the power to think for oneself)。我覺得有一定道理。

然而,轉念一想,不正是因為作家們不同的身份背景、經曆才寫出多姿多彩的作品。如果大家都心態平和,都無欲無求,這種狀態下能寫出什麽來呢?定然隻能編造,即使能寫出不錯的作品,但肯定缺乏真性情,是沒有靈魂的作品。我是在說伍爾夫的作品沒有靈魂嗎?

其實我喜歡她的某些作品。伍爾夫看來屬於有錢有房的作家,她的作品在那個年代看來應該算實驗性作品,意識流,玩的是文字遊戲,是寫作手法上的創新。《達洛威夫人》、《到燈塔去》,都算是意識流作品。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她的短篇小說集《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文字空靈清新,我第一次領略到英語的美好就是她的這些文字。然而,她的作品除了意識流外,還有什麽?她想表達的是什麽?似乎也沒什麽了,就是那種沒有靈魂的感覺,我覺得這正是因為她養尊處優的結果。相反,窮作家寫出好作品的例子太多,窮人成為偉大作家的也太多。可見,錢既有用也無用,我把自己也繞糊塗了。

通篇讀下來,我覺得伍爾夫一直強調的不僅是女性的權利,雖然她一直在說女性要有錢有自己的房間,那隻是因為她演講的題目是婦女與小說。其實她一直在強調的是女性應該擺脫性別之爭,拋開性別的枷鎖,寫作時以現實為依據,專注於創造,不要把無謂的男女性別牽扯進來,要站在中性的立場上創作,這一觀點同樣適用於她對男性作家作品的分析。可悲的是,自從這篇講稿一出,大家都把她定位為女權主義,甚至懷疑她是同性戀。

讀這本書,感慨最深的活到現在,我還沒有達到這一目標,仍在掙紮。我最最想要的,並不是多少錢,而是一間自己的房間,擁有它不但意味著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更意味著有自己的時間,不會因為別的什麽事情而打斷,我現在太需要自己的時間了。南丁格爾抱怨,“婦女從未有……能稱之為屬於自己的半個小時”——她總是被打斷。奧斯汀是一直到生命結束都是這樣寫作的:“她沒有單獨的書房可以去,大多數工作須在共用的起居室裏完成,受製於各種各樣偶然的打擾。她小心翼翼,不讓仆人或客人以及任何家庭成員之外的人猜到她所從事的活動。”

我不需要太多的錢,不為生存發愁即可。我需要有自己的時間,需要一間自己的書房,不用像現在一樣,睜眼就是孩子上學、早餐、自己和老公的中餐、上班、下班後晚餐、孩子的學習,課後活動。唉,每天留給自己的時間是那麽少,少到好不容易有點時間,自己已筋疲力盡,哪怕是有自己的房間,也無法待在裏麵幹什麽,隻能休息了。所以在伍爾夫的錢和房間之外,我還要加上一條時間。

“這房間就是我的心,此心不留客,”且容我在裏麵自由自在地胡言亂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