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西學中》《中西醫結合》 【中國中醫藥報】新中國首創“西學中”與中西醫結合研究
紀念毛澤東關於“西學中”批示65周年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時間:2023-10-13 在紀念毛澤東主席於1958年10月11日,對衛生部黨組《關於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情況、成績和經驗給中央的報告》作出重要批示(簡稱關於“西學中”批示)65周年之際,回顧新中國首創舉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簡稱“西學中”班),組織西醫係統學習中醫,培養“西學中”人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包括現代醫藥學方法)開辟了中西醫結合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和曆史性貢獻;顯示出創辦“西學中”班培養“西學中”人才、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無比正確!現僅就在新時期新征程上如何牢記、堅守毛澤東主席關於“西學中”批示精神和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指示批示等問題,略陳己見如下。 牢記毛澤東關於“西學中”重要指示和批示 1954年6月,毛澤東為籌建中醫研究機構作出重要指示:“即時成立中醫研究機構,羅致好的中醫進行研究,派好的西醫學習中醫,共同參加研究工作。”正是在毛澤東這一重要指示下,1955年12月19日在北京成立中醫研究院的同時舉辦了我國首屆“西學中”班開學典禮。1956年衛生部又在北京、天津、武漢、上海、成都、廣州開辦了6個“西學中”班,請全國各地著名中醫學家為“西學中”班講課、傳道授業、臨床帶教、精心培養“西學中”學員。結業後的“西學中”人員,始終以中醫為師,與中醫團結合作,共同承擔起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學的曆史使命,並開創了中西醫結合研究。 1958年10月11日,毛澤東對衛生部黨組“關於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情況、成績和經驗給中央的報告”作了重要批示:“尚昆同誌:此件很好。衛生部黨組的建議在最後一段,即今後舉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由各省、市、自治區黨委領導負責辦理。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個省、市、自治區各辦一個70~80人的西醫離職學習班,以兩年為期,則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國就有大約2000名這樣的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其中可能出幾個高明的理論家。此事請與徐運北同誌一商,替中央寫一個簡短的指示,將衛生部的報告轉發給地方黨委,請他們加以研究遵照辦理。指示中要指出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閑視之,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發出後,可在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十月十一日。” 毛澤東主席的這一偉大批示,已成為指引中國醫藥學科學發展的綱領性經典文獻。在這一偉大的批示鼓舞和指引下,我國各級政府、醫藥衛生界開始重視和加強中醫藥研究,各種形式的“西學中”班在全國興辦,掀起了“西學中”的熱潮。特別是批示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不僅極大鼓舞了廣大西醫學習中醫、繼承發揚中醫藥學的積極性,更成為我國中醫藥、少數民族醫藥及中西醫結合工作者的共同行動綱領和指南,為開創中西醫結合研究和創造統一的新醫藥學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指明了研究方向;為黨中央和國務院製定衛生工作、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奠定思想和理論基礎。尤其批示中強調培養“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出幾個高明的理論家”,體現了毛澤東對培養“西學中”人員的充分肯定和寄以厚望。我們要永遠牢記和傳承這一偉大的批示。 “西學中”專家的中西醫結合科研取得輝煌成就 遍布全國各地、各個醫藥學科的“西學中”人員,開創了中西醫結合研究,被稱為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開拓者和主力軍,尤其是在中西醫結合科研領域湧現出眾多國內外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及其科研重大成果。在此僅以我國“西學中”老前輩屠呦呦先生為例,闡述我國中西醫結合專家開展中醫藥研究的優勢所在。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終身研究員、著名“西學中”藥學家。她率領其團隊通過一係列艱苦卓絕的中西醫藥結合研究,從傳統中藥青蒿中成功提取出抗瘧新藥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幾百萬瘧疾患者生命,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自1901年設立諾貝爾獎至今,中國第一位本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這令中國人民,特別是“西學中”人深感自豪和驕傲!她的研究成果讓全世界都確信了毛澤東的“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的英明論斷;讓全世界都認識到中西醫結合研究是發掘這一偉大寶庫的最有力手段和最精準有效的科研方法。 屠呦呦是中國科學家中的巾幗英雄,是“西學中”及中西醫結合界的一代宗師,更是我國“西學中”人才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和最敬愛的導師。她是真正精研岐黃,“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西學中”科學家、藥學家,是一位最令人尊敬的、偉大的“西學中”老前輩,是開展中西醫結合科研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為全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的楷模、典範、先鋒。屠呦呦先生獲諾貝爾獎,更捍衛了“西學中”及中西醫結合的地位和榮譽!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屠呦呦頒授了“共和國勳章”。 屠呦呦的“西學中”及對“西學中”的認識 屠呦呦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係,分配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舉辦的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學習、結業,是我國“西學中”的老前輩。她在《我與中西醫結合事業》一書中撰文說:“以中西醫藥結合的知識,先後在生藥、炮製及化學領域從事中藥科研。”並講道:“這一國際上好幾個西方國家共同下大力研究的熱門課題之所以在中國、在中醫研究院獲得成功,不是偶然的,是與我們堅持以寶庫作為堅強後盾、又有50年代以來國家努力培養的西學中、中西醫結合的人才,從而堅信、執著地追求寓於寶庫中的精華分不開的,這是中醫藥的驕傲,也是努力貫徹黨的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政策的勝利,的確是一條值得總結、值得重視的……醫藥科研之路。” 屠呦呦在卡羅林斯卡學院演講《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中說:“學科交叉為研究發現成功提供了準備……從1959年到1962年,我參加西醫學習中醫班,係統學習了中醫藥知識。化學家路易·帕斯特說過‘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古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種準備。當抗瘧項目給我機會的時候,西學中的序曲為我從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準備。”她意味深長地向全世界述說“西學中”,闡述並宣傳“西學中”的重要性。 屠呦呦談“中西醫結合” 屠呦呦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聞發布會上講道:“在醫藥領域,中國中醫有很多好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現代科研手段,實現中西醫結合,從而發現更多新藥為人民健康服務。” 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中提到:“‘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曆,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表明中西醫藥結合科研,能為傳承與創新發展中醫藥學取得顯著成績,更能為全人類的健康作出巨大貢獻,表達著中西醫結合的優越性、創新性和必然性,閃爍著中西醫結合科技工作者的中西醫結合思維及中國智慧。她堅持走中西醫結合道路的堅定信念、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不斷創新的科學思想、熱愛中醫藥與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真摯情懷,堅持中西醫結合研究的“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忍不拔奮鬥精神等等,為醫藥科技工作者樹立了典範,並再次證明:一是毛澤東1958年提出的“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這一偉大的科學論斷,無比英明正確;二是黨中央製定的一係列繼承發揚和傳承與創新發展中醫藥學、中西醫並重、中西醫結合方針政策,無比英明正確;三是黨中央大力號召西學中,培養“西學中”人才,與中醫團結合作,共同繼承發揚、傳承與創新發展中醫藥學的方針政策,無比英明正確;四是我國政府舉辦“西學中”班,培養“西學中”人才、中西醫結合人才,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傳承與創新發展中醫藥學,無比英明正確;五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堅持中西醫結合”,無比英明正確。我國開創並一直開展著的中西醫結合研究,迄今已65周年。 屠呦呦是對全人類作出突出貢獻的偉大的“西學中”藥學家。現實尤其需要真正讀懂屠呦呦先生,讀懂她和她率領的團隊背後付出的艱辛和堅持,讀懂她酷愛中醫藥學、努力鑽研中醫藥學、堅持運用中西醫藥結合的方法研究中藥的科學精神;讀懂她的善於發現、敢於質疑及中西醫結合思維等“西學中”人的特質;讀懂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重大科學意義和現實意義。 呼籲和建議組織屠呦呦學術思想研究會及論壇,加強對屠呦呦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創造精神、艱苦奮鬥的科學家精神,以及學術思想、科學研究思路與方法、學習與研究中醫藥學的思路與方法、學術成就等研究,廣泛交流屠呦呦先生的科學家精神、學術思想、學術成就等。研究、討論、交流和明確:如何認識從傳統中藥青蒿,到研究成功青蒿素,並獲得了諾貝爾獎?屠呦呦到底是用什麽科研思路方法研究成功青蒿素的?如青蒿素概念的提出、青蒿素的提取方法、藥理作用、化學結構關鍵性問題的研究等。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給我們帶來了什麽啟示?向屠呦呦學習的真髓、真諦是什麽?隻有真正讀懂屠呦呦,才能大力宣傳屠呦呦。以屠呦呦等我國“西學中”老前輩為榜樣,為我國的也是世界的中醫藥學及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而貢獻智慧和力量! 我國開展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65年來的實踐充分表明:中西醫結合研究促進了傳承與創新發展中醫藥學,促進了中醫藥現代化發展,促進了中西醫結合防治疾病、保護和增進人類健康的能力和效果,促進了全世界的西醫對“中國醫藥學偉大寶庫”的認識、青睞、研究和發掘,促進了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在海外發展和走向世界,促進了我國在世界上首創的“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誕生及建設發展,促進了藏西醫結合、蒙西醫結合、維西醫結合等等研究,形成了中國各少數民族醫藥“結合醫學”研究的走勢,促進了日本、韓國、印度、美國、加拿大、意大利、英國等世界各國各民族傳統醫藥與現代醫藥相結合的“結合醫學”研究,促進了全世界醫藥學發展格局的深刻變化,促進了對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的理性認識和科學認識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