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核訛詐核威脅決心中國製造
文章來源: yongbing19932023-06-01 04:49:13

麵對核訛詐核威脅決心中國製造

 


麵對核訛詐核威脅決心中國製造!《中國製造》這四個字從想到說到做到成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國曆史有幾千年,近代中國史幾百年來受盡外國侵略,各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軍隊和在上海各租界是從新中國成立後取消的。在舊中國,民族工業是很薄弱的,甚至連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從外國進口,因此許多東西都帶一個‘洋’字。如“洋火”其實就是火柴,“洋油”是用來點燈的煤油,“洋灰”是水泥,而“洋釘”是釘木板用的小釘子。何談其他《中國製造》,而新中國的毛澤東時代從釘子到《原子彈》都能《中國製造》。中國幾千年來有過嗎?

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下午2點59分40秒,在新疆羅布泊的核試驗基地,主操作員韓雲梯按下了牽動人心的按鈕。現場指令:五、四、三、兩、一,起爆!一個巨大的太陽般的火球騰空而起,隨後,火球與地麵衝起的塵柱連成一體,形成極為壯觀的蘑菇雲。一直等在中南海西花廳辦公室的周恩來總理,馬上將好消息報告給毛澤東主席。接到這個消息,毛澤東作出指示:“一定要再次確認是否是核爆炸,以便使外人相信。”防化學院原院長苗汝坤等7名戰士在第一時間衝進了蘑菇雲。原子彈爆炸之後,煙雲起來了,防化兵7個人第一波就衝進去了,用了幾分鍾的時間就把爆炸輻射的這個麵積,就測出來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麵對複雜的國際形勢,為了給國內的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1955年1月15號,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擴大會議,提出了中國建立和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毛澤東說:“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得到核實報告後,羅布泊核試驗基地再一次匯報:“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確確實實爆炸了!”中國從此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 、法國之後,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

現場廣播:同誌們,我們試驗成功的消息傳到北京了!周總理來電話,代表黨中央、毛主席和國務院,向參加這次試驗的全體同誌祝賀!兩個小時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來到人民大會堂接見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創作和演出的全體人員。毛主席讓周總理把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告訴大家,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掌握了核技術,這讓在場的人們興奮不已。

美國從1942年開始,實施了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這個計劃名字叫做曼哈頓計劃。美國研發原子彈是從1942年6月開始的,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曆時3年,耗資20億美元,按計劃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

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誕生記。在人民共和國的國防科技發展史上,有許多令世界震撼的奇跡。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的研製成功就是其中之一。導彈核武器曾是美國的一張王牌。

在世界武器庫中,導彈和原子彈相繼問世的初期,人們並沒有想到把它們結合起來,組成有實戰價值的導彈核武器。

這一方麵是初期的原子彈,其重量和尺寸都大大超過了當時導彈的運載能力。如美國1945年8月投擲於日本廣島的“槍式”原子彈,直徑28英寸,長120英寸,重7000磅;投擲於長崎的“內爆式”原子彈,直徑60英寸,長128英寸,重1萬磅。而當時的導彈最多隻能攜帶1800磅的彈頭。另一方麵是初期的導彈命中精度很低,如當時由德國最先研製成功的“V-2”導彈,飛行130英裏就要偏離目標5英裏以上。導彈史上有這麽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1944年6月15日子夜,德國發射“V-2”導彈偷襲英國倫敦,竟有一枚導彈在飛行途中失靈,掉過頭來直向德國首都柏林飛去,在希特勒的防空指揮部上空爆炸。因此,當時還沒有一位科學家能預見到,導彈和原子彈是天生的一對,總有一天會“聯姻” 結合在一起。

1951年事情發生了變化。這一年,美國用飛機空投試驗了一種可用作導彈核彈頭的小型原子裝置。這時,美國對研製導彈核武器發生了興趣。美國空軍製定了一項神秘的研製計劃,調集了大批科研人員,研製可用於實戰的導彈核武器。經過7年的努力,美國於1958年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個由彈道導彈同氫彈頭配套組成的導彈核武器——雷神中程戰略導彈。如果從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算起,其間經曆了13年。因此,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時,美國感到震驚,但對中國的力量還是作了過低的估計。其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說,中國雖有原子彈,但在5年之內不會有運載工具,並推斷中國至少要10年之後才能掌握導彈核武器。

導彈核武器成了美國推行核威脅戰略的一張王牌,也成為美國和前蘇聯在國防尖端技術上進行激烈較量的主要焦點。世界從此變得更加不安寧。

兩條戰線上的攻關

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和核威脅,中國決心也要掌握導彈核武器。

其實,中國在研製原子彈的同時,就把下一步的發展目標瞄準了導彈核武器。1964年5月,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即將研製成功的前夕,擔負中國國防科技領導工作的聶榮臻元帥,就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科學家開會,指出原子武器的發展有兩條線:一是炸響,然後與導彈結合;二是研製氫彈。同年9月,中央決定啟動導彈核武器研製計劃。這項計劃確定同時在兩條戰線開展研製工作。

一條戰線是加快現代火箭技術的研究。火箭是導彈核武器的運載工具。我國的導彈一開始是仿製前蘇聯的產品,第一枚仿製的近程導彈發射成功後,就轉入了自行設計。由仿製走向自行設計,是一條充滿艱難曲折的道路。其間,經曆過失敗和挫折,但研製人員沒有氣餒和後退,終於從失敗走向了成功。1964年7月,連續發射了三枚自行設計製造的中程導彈,全部獲得成功。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為此向聶榮臻元帥提出,以自行設計的中程導彈為基礎,研製能運載核彈頭的改進型運載火箭,使導彈的射程、精度、使用性能等指標,符合導彈核武器的實戰要求。

在科研人員的奮力拚搏下,改進型運載火箭從方案設計到完成飛行試驗,僅用了10個月時間。速度之快是驚人的。1966年6月30日,當改進型運載火箭進行彈頭引爆控製係統考核飛行試驗時,周恩來總理來到了位於戈壁灘上的導彈發射基地,親自指導和觀看發射試驗。發射試驗圓滿成功,在慶祝會上,周總理高興地指揮參試人員唱起了《東方紅》歌曲。

另一條戰線是研製適於導彈運載的小型核彈頭。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表明我國已經掌握了有關裂變反應方麵的核理論,掌握了核武器基本材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具備了製造核裝置和進行核試驗的能力。但導彈運載的核彈頭,要求既小型化又威力大,還要經受住彈頭再入環境的考驗。於是,研究人員提出,要進行原子彈空爆試驗,驗證原子彈在動態下的技術性能,為研製核彈頭提供參考數據。

1965年5月14日,一架裝有原子彈的轟炸機從西北某機場起飛,飛臨試驗場上空,飛行員按照預定程序,將原子彈投擲下去。隻聽到一陣巨大轟響,原子彈在距地麵一定高度,並在爆炸目標中心點所要求的範圍內,準確實現了空爆。這是我國進行的第二次原子彈爆炸試驗。試驗達到了預定目標。

有意思的是,自從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後,世界核大國就密切關注著中國核技術的發展。美國空軍派出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多次潛入中國領空,企圖竊取情報,但被我防空部隊用導彈擊落,先後擊落了6架美國和台灣的偵察機。麵對一次次失敗,美英等國紛紛猜測中國正在加快進行核試驗,但又斷言我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研製成功小型化核彈。然而,他們又一次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中國科研人員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聰明才智,在研製小型核彈方麵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周總理的擔心

兩條戰線取得的勝利,為研製導彈核武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央決定,將“兩彈”結合,進行一次彈道式導彈核武器全程發射試驗。1966年3月11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召開中央專委第十五次會議。周總理開門見山地說:“今天的會議主要是討論國防科委關於兩彈結合試驗的報告。”

按照報告中提出的試驗方案,“兩彈”結合試驗將在我國自己的國土上進行。發射場在西北導彈試驗基地,核彈的落點在新疆核試驗場的沙漠深處。用導彈運載核彈頭在本國國土上進行熱核試驗,這在世界核武器試驗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連美國也從未敢在它的國土上進行這種試驗。因此,當周總理的話音剛落,有人就問:“是真試還是假試?”周總理立即嚴肅地回答:“當然是真試,一切準備工作在8月底完成。”

中央作出導彈核武器實彈發射試驗的決定是建立在審慎和科學的基礎之上的。在這之前,周總理多次召開中央專委會議進行研究。專家們認為,采用地麵各種環境條件模擬試驗和地下核爆試驗,都不能完全模擬飛行過程中的真實狀態,起不到綜合檢驗的作用;采用飛行“冷”試驗方式(即不配置真實核彈),也不能綜合檢驗原子彈頭在飛行過程中的真實狀態;隻有采用全射程、全威力、正常彈道、低空爆炸的試驗方式進行“熱”試驗,既可達到試驗目的,又符合實戰情況。對試驗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專家們也進行了認真分析和製定了應急對策。從導彈的可靠性及試驗的安全問題分析,經過改進的導彈本身有自毀裝置,如在導彈飛行過程中發生故障不能正常飛行時,可由地麵發出指令將彈體炸毀;核彈頭有保險開關,如導彈彈體炸毀,因保險開關打不開,不會引起核彈發生核裂變。在會上,周總理對專家們說:“進行這樣的試驗,我總是不放心,怕掉下來,二、七機部研究一下,七機部保證不掉下來,二機部研究萬一掉下來,保證不會核爆炸。”(注:二、七機部為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七機械工業部,前者為核工業,後者為航天工業。)

毛澤東主席在聽取聶榮臻元帥、錢學森有關這次核試驗的匯報後高興地說:“誰說我們中國人搞不成導彈核武器,現在不是搞出來了嗎?”接著,毛主席又十分嚴肅地指出:“一定要認真充分地作好準備,要從壞處著想,不要打無準備之仗。”

根據毛主席、周總理的指示,各有關部門再次進行了認真充分的準備,對導彈和核彈頭進行了各種模擬試驗,采用安全可靠性強的發射方案,其核心是確保導彈按預定軌道飛行,在預定彈著點正常核爆,萬一在飛行過程中發生意外,確保彈體及時炸毀,而核彈頭不發生爆炸。

導彈把原子彈打出去了

1966年10月19日,在正式進行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前夕,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召集參試單位主管負責人和科學家開會,周總理激動地說:“赫魯曉夫不是說,中國10年內搞不出原子彈嗎?可我們隻用了4年就搞出來了。這是爭氣彈,爭光彈!核爆炸成功後,有人攻擊我們有彈無槍,無非是說我們光有原子彈,沒有運載工具。我們要用導彈把原子彈打出去,用行動來回答挑戰!” 10月24日,毛主席、周總理批準實施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10月25日,聶榮臻元帥受中央委托,親臨發射場主持發射試驗。

10月26日,導彈核武器安全轉運至發射陣地。發射中隊班長田現坤負責結合核彈頭,把引爆係統和電源接通。為了操作方便,他冒著零下十多攝氏度的嚴寒,脫下皮工作服,在彈頭與彈體的狹小縫隙之間,像繡花一樣,準確無誤地完成了上百個動作,把導彈和原子彈對接在一起。

10月27日淩晨,東方欲曉,微風輕拂,萬裏晴空。乳白色的導彈豎立在發射台上,控製室裏,操作手們全神貫注地注視著各種儀表的變化。隻見兩顆綠色信號彈劃破晨空。“點火!”隨著指揮員命令的下達,操作手迅速準確地按下了發射電鈕。頃刻,巨響隆隆,大地顫抖,火光衝天,導彈像一條巨龍,載著核彈頭,向千裏之外的預定目標飛去。不久,落區報告,核彈精確命中目標,成功實現核爆炸。

核爆震驚了世界。西方報刊驚呼:“中國這種閃電般的進步,是神話般地不可思議。”

是的,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枚導彈核武器誕生,美國用了13年,而我們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隻用了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