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華帝國皇上鄧樸方又下聖旨了
文章來源: yongbing19932021-12-30 05:55:20

康華帝國皇上鄧樸方又下聖旨了


鄧樸方康華帝國


大家一定記憶猶新,“反官倒、反腐敗”,在國人一片喊打聲中,康華被撤銷。

康華是高幹子弟紮堆的地方,這些高幹子弟進來之前,最大的也就是處級幹部,大多數是一般幹部,有的還在單位不得誌。(80年代的高幹子弟在官場商界還沒露頭角)。但是“基金會”“小康華”“大康華”都有行政級別。“小康華”是司廳級,“大康華”是省部級。進來時是高幹子弟,出來時都是高幹了。沒有人能說清楚,康華進了多少高幹子弟,康華又走出了多少高級幹部。事實上,康華為中國官場培養輸送了大量的市長以上的高幹。

鄧小平在同中央負責同誌談話時指出,我們確實有些事情要向人民作出交代,要紮紮實實做幾件事情,體現出我們是真正反對腐敗,不是假的。腐敗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們往往下不了手。這就會喪失人心,使人們以為我們在包庇腐敗。這個關我們必須過,要兌現。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該怎麽處理就怎麽處理,一定要取信於民。

“康華”:中國官倒與腐敗的始作俑者

一度聲震海內外的“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正式被中共中央清理後,已經銷聲匿跡,不過“康華”的驟起驟落,卻一直是一個謎……
康華公司背景:“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曾經聞名於海內外,因為“康華”與“白貓黑貓”祖師爺的大公子鄧樸方的名字緊緊聯係在一起。

“小康華”“大康華”及其母體中國殘疾人基金會,鄧樸方手下的管理人員是清一色的高幹子弟,中下層管理幹部也百分之百是憑關係進來的。無論是小康華時期還是大康華時期,總公司、二級公司和外地分公司使用了不少犯錯誤下台的幹部和退居二線的高幹(國務院部委司局長以上的幹部,地方副市長以上的幹部),再加上原來的高幹子弟。

因此這個公司能量驚人,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都有康華的一杯羹,國務院有什麽部委,康華就有什麽公司,有些部委撤消精簡下來的公司,康華都捷足先登收入旗下。

很多從國家部委到康華任職的幹部,都把生意做回了原係統。如石油部出來的,在康華繼續幹石油生意。跑陳幕華那裏公關,建起了康華自己的金融機構和租賃公司。

最後連保險業和民航業都想幹。(被國務院堅決製止了)。還想在山東和日本合資一家相當於寶鋼規模的鋼鐵公司。(冶金工業部一狀告到國務院,才罷休。)

說康華是“官倒”,康華人不服氣,說它不是“官倒”,全國人民不服氣!

到底是不是“官倒”,看看其人員組成和經營範圍、運作方式(可以直接找趙紫陽),就知道了。

最後,1988年秋,李鵬、姚依林的治理整頓政策出台之後,成立剛半年的“大康華”,首當其衝。六部委聯合調查組進駐康華,在群情洶湧,國人一片喊打聲中,將其撤銷。“大康華”壽命不足兩年,其中一年還是在被審查中度過的。

“康華”高幹子弟紮堆

“康華”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派生出來,名義上是辦企業養殘疾人事業。

鄧樸方說“大康華”同“基金會”脫鉤,但公司賺到的錢還是要為殘疾人辦事,實際在財務上還是同“基金會”有直接聯係,根本的一條就是減輕國家對殘疾人的負擔。

康華是高幹子弟紮堆的地方,這些高幹子弟進來之前,最大的也就是處級幹部,大多數是一般幹部,有的還在單位不得誌。(80年代的高幹子弟在官場商界還沒露頭角)。但是“基金會”“小康華”“大康華”都有行政級別。“小康華”是司廳級,“大康華”是省部級。進來時是高幹子弟,出來時都是高幹了。

“小康華”,即“康華公司”(後來改注冊為“中國康華實業有限公司”)是84年9月成立的,鄧樸方是董事長,王魯光(王樹聲之子)任副董事長,俞Z聲(黃敬之子)任總經理。

沒有人能說清楚,康華進了多少高幹子弟,康華又走出了多少高級幹部。事實上,康華為中國官場培養輸送了大量的市長以上的高幹。

“大康華”即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是1988年3月拿到執照的。公司三巨頭都是鄧樸方親自邀請出山的省部級退居二線幹部。

轟轟烈烈“大康華”

曾為“康華”公司發起人之一的王曉光(其父王延春,曾任湖南省委書記)說:“鄧樸方找趙紫陽談過幾次。頭一次談,趙紫陽聽完鄧樸方的想法後說:‘先不要成立大的了,你就把那個小的搞好就行了……把小的鞏固住再說。’”

“後來‘小康華’確實搞得不錯,鄧樸方又找趙紫陽談。這已是1987年初,趙紫陽同意了。由國務院辦公廳下文,成立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

建“大康華”的方針是:以貿易為先導,實業為基礎,金融為依托,科技為支柱。鄧樸方同意這個方針。同時他考慮“大康華”是個部級公司的架子,要撐起這個公司,必須有幾位部長級的老幹部。鄧樸方首先想到了原冶金部部長唐克。鄧樸方找唐克談話,唐克果然像大老板。一米八的大個子,嘴裏咬一支和他的體型很般配的粗粗的雪茄煙,一聲不響地聽鄧樸方講。

“嗯”,唐克從嘴裏拔下那支粗大的雪茄煙,像抓了一支大筆似地揮揮,“最近,我正研究21世紀的經濟走向。你們的想法很好,對頭。”他將雪茄煙在半空中一戳:“行,為殘疾人服務,我願當這個董事長,爭取把公司搞好。”

“我再給你推薦兩個人,高揚文和周傳典。”唐克推薦的這兩個人都是他的老搭檔,曾任冶金部副部長。

於是,“大康華”的領導班子便這樣定下來:董事長,唐克;副董事長,高揚文;總裁,韓伯平(時任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副總裁,周傳典(常務)等。但是,後台老板(垂簾聽政者)依然是:“白貓黑貓”祖師爺的大公子——鄧樸方。

“大康華”成立時,國家投入1億人民幣,“小康華”及“康輝旅行社”帶入7千萬資產。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最初隻籌建了7個二級公司,都是正局級。

在康華公司成立大會上,唐克、高揚文先後講話。唐克說:“我講了,總公司是管理型,我再給你們現在的工作製定一個方針,叫作‘跑部’方針。不是跑步,是跑部……”

唐克那支雪茄在半空裏書寫,“部門的部,中央各部委,國家機關,都管著許多公司。但現在下文件了,要求脫勾。這些公司脫到哪裏去?各部把公司交給誰?”唐克燦然一笑,將粗大的雪茄朝懷裏畫個弧圈,一隻眼神秘地擠擠:“所以要‘跑部’。動作要快、要勤……”

唐克之後是高揚文講話:“原來議定‘小康華’專攻外貿,我看有側重是對的,但除此外,7個二級公司也可以做外貿。現在搞改革麽,哪些行業適合康華做?說不準。所以要跨行業、跨地區,允許業務範圍交叉……”

“唐高講話”,大政方針已定,“大康華”全麵運作起來。天上地下,飛機火車,四麵八方……

1988年3月正式拿到營業執照不足半年的時間裏,“康華”便取得了令人驚歎,也令人憤懣的成就。

一直經營很好的“小康華”自不必說,就是剛掛起牌子拉起隊伍的公司也可以自豪地報幾個數字。

康華國際信托公司贏利700多萬,康華國際租賃公司業務量達1億多元。周傳典拉人搞起的“金屬公司”贏得500多萬元。高揚文組織人馬搞起的“礦業運輸公司”也贏利500多萬元。康華綜合能源開發公司靠自己的信譽和關係便融資幾千萬元。

鄧樸方曾“欣慰的回顧”“康華”曾經著名於海內外。“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國光大集團”、“中國工商開發總公司”和“中國農業信托投資公司”並稱中國的五大公司。

“康華”一度如此之多:北到哈爾濱,南到廣州、深圳,處處有“康華”;上海7家、武漢4家、廣州7家、南京5家、一個江蘇省就有35家“康華”。……

“大康華”招蜂引蝶

根據唐克提出的“跑部”方針,“大康華”的能人紛紛出動“跑部”。多數工業部委都把自己的企業和廠子拉出單子和計劃,想在“康華”裏搞一塊自己的天地。高揚文更是雄心勃勃,與空軍談判,想把“聯航”劃入“康華”。

美國來了高級經濟代表團,同“康華”談判,想把C130飛機的全套生產設備遷來中國……

日本也來了高級代表團,找“康華”談判,想在中國投資,再建一座規模相當於“寶鋼”的大鋼廠……

香港的甘維珍谘詢公司也來找“康華”,介紹美國最大的IAB保險公司,想同“康華”合作,打開中國保險公司在大陸的一統天下的局麵。

日本伊滕忠商社主動來找“康華”,主動表示願提供10億美元貸款,年利率4.5%,大大低於當時英國8%左右的萊波爾利率。

美國的最早與蘇聯做生意的哈默公司也來找“康華”談生意。這次提出想見鄧小平。在“康華”公關部副經理楊壯生陪同下,他如願以償地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

“康華”的魄力是如此吸引人。僅打開半扇門,二級公司便從7個一下子猛增到60多個。“康華”的副業是如此興旺發達:這60多個“雞娃子”,有“自生”,沒“自滅”,反而都在令人驚愕的極短時間裏“長大了”,又“下了雞蛋”,“還能孵出雞娃子”。以至於“康華”總公司自己也鬧不清有多少孫子輩的“康華”?

以至於全國上驚呼:“你們這不成了康華共和國了麽!”

“康華”就像施肥過多長瘋了的莊稼。當它在成就的頂峰上明光閃爍時,一些有生活閱曆的人便已不安地想到那句至理名言———物極必反。

“大康華”從峰頂上墜落

一次,有關領導向鄧小平匯報工作,談到國內在香港辦公司太濫,港人對此頗有微詞時,鄧小平簡短說一句:“先從我們家開刀。”(忍不住點評一句:不愧為——蔣公介石總裁衣缽的“忠實繼承人,家國一體。)他指的是“康華”在香港的幾家分公司。其實鄧小平這句話主要證明了兩個問題。之後,鄧樸方退出了“康華”,卻又與“康華”有斬不斷的聯係,矛盾便由此發生。

“康華”都發生了哪些問題呢?……

有關部門反映“‘家耗子’倒賣石油”。“家耗子”叫鄭浩,曾任石油部總調度長、儲運局局長。他是由唐克動員出來,出任“康華”所屬綜合能源開發公司總經理。他到“康華”,一分工資也沒領過,他說“給殘疾人辦事怎麽能要錢?”

鄭浩作為儲運局局長,對石油部情況很了解。石油部有批罐底油,是抽走油後殘留罐底的油,質量差,如果能夠加以利用,這批罐底油的生意做好了可以有幾千萬元的收益。

可是,他犯了一忌。俗話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他曾在石油部任過總調度長,又把生意做回石油部,立刻引起反感和看法。受到一片指責:“家耗子,偷油吃。”

第二筆大生意更顯出他精明能幹,可影響更糟糕。石油運輸一直是個緊張問題,他馬上看出這裏有生意可做。他靠借款和融資,搞了40節油罐車,與齊齊哈爾鐵路局聯營做運輸。每節油罐上印了“中國康華”4個大字。伴著列車的隆隆聲,老百姓的議論也“隆隆”不休。

比“家耗子”問題更嚴重更有根據的還有“勞務案”,“走私汽車案”、“套匯案”、“偷稅”及“貪汙”……

事後查明,以上問題都有事實根據。

實事求是講,老百姓對“康華”的議論許多與事實相關。國務院對“康華”進行清理整頓和審計,是有根據有必要的正確之舉。更嚴重的是,它已經開始擾亂國家的經濟秩序。若沒有此舉,“康華”滋生腐敗的大案要案也許會更多……後果更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