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家印度租客說起,看印度人在矽穀的成功
文章來源: 喬寧2019-09-20 14:37:51

《從一家印度租客說起,看印度人在矽穀的成功》

 

在矽穀的一個衛星城,我的印度租客已經住了兩年多了。

剛來申請租房的時候,我問了一下他們,他們才來美國四年多,先生在開出租車,太太在公司做電話客服,兩個人的工資都不高。受不了矽穀房租的飆漲,他們搬來了這個衛星城。太太在印度國內是學電子工程的,可是畢業後十多年,一直沒有找到電子工程師的工作。我想她脫離專業那麽久,很難回到技術工作崗位上去了。那個時候他們非常努力的工作,省錢準備買房子。是一家比較有夢想的印度新移民。

上個月我去走訪他們,修理熱水爐,順便跟他們聊聊天。這兩年,他們的變化很大,他們把買房子的頭款買了一部大卡車跑長途。由於是自己的卡車,又能吃苦耐勞,收入很不錯,他太太告訴我,她先生現在可以掙到20多(原話)。據我所知,開卡車的辛苦,一天到晚在外麵跑,一個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一年可以掙到十萬。他們是自己的車,收入會更好些。他們打算再去買一輛卡車雇人幹,可以掙得更多。太太很高興地告訴我,她找到了軟件工程師的工作已經開始上班了,拿年薪,有股票,有醫療保險,各方麵的福利待遇非常好。他們才來美國6年,已經飛速地進入小康家庭!我開玩笑地對他們說,看來這房子給他們家帶來了好運。她也很高興說,你如果想賣房子,一定賣給我們。

在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最近這些年,印度人大量湧入矽穀。我每天從電子郵件裏邊收到無數個就業中介招人的信息,有一次一天接到32個電話,都是印度人打來的。他們把就業中介幾乎全部壟斷了。有些中介根本就不在美國,而設在印度,他們可以遙控給美國的公司找員工。印度人申請H1簽證的個案,比中國人多一倍。

印度工程師在矽穀各個公司裏邊真是烏泱烏泱的。我的感覺,加上向朋友們尋問,老印與老中的比例在1比2或1比3之間,白人黑人和其他人種大約占1/4。而我所在的行業算是印度人比較多的,他們集中在軟件開發部門,一個小組七八個老印一兩個老中也是有的,硬件部門還是老中和白人的天下。同事們對老印的印象是,說起想法來一個頂倆,幹起活來兩個頂一。

說到躋身管理層,我的同事中有一位是清華學機械的工程師。當我問及他們回國的同學聚會中,有沒有很多同學升了做高官?他告訴我,清華培養就是工程人員,學校不鼓勵學工程的人去做管理。國家機關和大多數的國營企業,中國人民大學的倒是有不少同學成了部級高官。

記得有一個電視劇,父親和高三學文科的女兒對話,父親這樣告訴女兒,學理工科的都是做工的,而學文科商科的是將來領導管理他們的。我們的教育製度所培養的理工科畢業生,注定大多要在技術的工作崗位上打轉。

大家說到印度人的成功,是英語比中國人好,教育理念比較接近歐美,他們的思維比較容易被白人所接受。比中國人團結,愛表現。。。這些我都讚同,這些都是事實。

再說到這些矽穀的大公司,CEO由越來越多的印度人所取代,而中國人則在競爭中被棄置在一邊。我覺得更同意另一種講法,從貿易戰,美國上上下下對中國的態度,要把中國老二打趴下那種勁頭,基本上解釋了為什麽矽穀公司的要職給了印度人,而不是中國人。城頭失火,殃及魚池。這不得不聯想到在二戰期間,大批在美國的日本人,不分青紅皂白通通進了集中營,這樣對待敵對國的老百姓,怎麽可能重用他們呢?

還有一種說法提到,這十幾家大型公司都是印度人做CEO,印度人不但贏了中國人,還贏了白人。我想CEO不是公司中做最後決策的,CEO的背後還有一個董事會。董事會決定CEO的任免。CEO隻是主持日常事務,而公司的營運方向大政方針,最後還是有董事會的決定的。選印度人做CEO比白人更易操控。大家可以看一看這些公司董事會的人員組成就可以明白了。

最近這十來年,中國的經濟騰飛,幾乎有一半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都回國去了,獨生子女居多,留在美國的越來越少。回國去的,有創業的,也有進入各個領域發展的。美國正在失去昔日的光環,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吸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