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
文章來源: JUNE_雙人魚12212019-11-04 06:28:53

我年少時,有人教育我要“以德報怨”,現在想起來就不平靜。

 

“以德報怨,以德報德”這是道家老子的觀點。

 

譬如,你打我,我要忍著,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裏吞。你欺負我,我還要對你好,你越欺負我,我就越對你好。我一點兒都不恨你,我還要用愛心和胸懷去感化你。

 

你妹的,臣妾做不到啊!

 

教育我要“以德報怨”的人,如果自己能做到,那是真聖人,那要有多偉大的胸懷愛心修養和情操啊。

 

如果自己做不到,還要站在道德製高點上要求別人,把別人弄得走投無路,入地無門的,就不道德了,這要逼瘋多少人呢。

 

以德報怨,去友好對待傷害過我的人,去原諒他而勉強自己,對於我,實難矣。

 

有人說,“老子的‘以德報怨’比孔子的‘以直報怨’高出100個數量級,但是我寧願喜歡“以直報怨”的孔子。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是儒家孔子的觀點。

 

譬如,你打我一記耳光,我不回你一拳,但是我吐你一口唾沫。你罵我,我可以不恨你,但是我不理你。

 

這不過分吧,總可以吧,因為你打了我,我實在是氣啊!

 

普遍流傳於民間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就是從孔子的這個觀點演變而來的,以後更有了“小肚雞腸”和“睚眥必報”,當然這個我們不提倡。

 

“以直報怨”,那什麽是“直”呢,孔子舉了個例子。

 

微生高,魯國人,大家都說他很直爽,很坦率。孔子卻說,“我看未必。“

 

有一天,有人向微生高借一瓶醋,他家裏沒有。但是他沒說他沒有,反而去鄰居家裏借了一瓶給他。

 

孔子說,微生高講義氣,固然很好,但不能說他直爽。直爽之人,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必繞那個彎子。微生高繞了那個彎子,就不能算是直。

 

溫習了“直”的概念,我們繼續。

 

如果有人冒犯你(也要分事情的大小了,為小事也不值當的),事發時你肯定會生氣,但是過了一陣兒你就忘了,這並不是說你度量大度量小的問題(當然度量小的人會一直懷恨在心,度量大的人也需要時間去消化掉這段怨恨),這隻能說明你看開了,心無掛礙了。

 

你放下了,不是說你原諒了,而是你不再斤斤計較了。

 

在河南安陽老城區,有一條“仁義巷”,那曾是明朝宰相郭樸的祖宅。

 

據說,當年郭家的鄰居為了建房,故意擠占了郭家一牆之地的麵積,郭家人氣不過,就和他們評理。一來二去鬧到了公堂,地方官害怕那兩家人,他也不敢受理。

 

郭家人就給當宰相的郭樸寫了封雞毛信,郭樸呢,也迅速回了封信雞毛,上麵寫道:“千裏捎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郭家人立刻就明白了,停止了訴訟,心甘情願地讓出了三尺之地。而他鄰居在得知此事之後,也懊悔不已,立刻把自己的院牆也後移了三尺。

 

就這樣你推我讓的,把原本隻有院牆大的一個地方,竟變成了一條寬可行人的巷子了。

 

生活對誰都不容易,每個人都是人生過客,最後誰又能留下什麽呢?!

 

《論語》裏有句孔子的話,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舊怨,所以怨恨他們的人也很少。”

 

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孤竹國君喜歡小兒子,死前立遺囑讓老三接班。等父親死後,叔齊欲讓位給他哥,他哥也不幹,兩人就結伴隱居到了首陽山,整天靠挖野菜草根度日。

 

隨後,周滅了商。

 

有一天,伯夷和叔齊正在山裏挖草根,遇到一個小姑娘,他們就跟小姑娘解釋為什麽挖草根吃。小姑娘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挖的難道就不是周草嗎?兩人聽後麵麵相覷,最後絕食餓死在山裏(你看看小姑娘的神補刀),這就是“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的典故。

 

孔夫子非常佩服伯夷叔齊,不但是佩服他們“不食周粟”,更是佩服他們有“不念舊惡”的良好品質。

 

“以直報怨”了,之後過去了就過去了,不懷恨在心,所以“壞人”也會漸漸被感化,彼此之間的怨恨也就淡了。

 

孔子教育我們的是,不但要直麵人生,不曲意迎合,還要胸懷寬廣。

 

畢竟是,心寬一寸,則路寬一丈。

 

 

 

為愛閱讀的你推薦一個有趣有料的北美公號文集:維羅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