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讓我了解陸戰1師長史密斯
文章來源: 林向田2021-10-08 06:27:47

《長津湖》本想欺騙世人煽動仇美,卻不料引發探尋韓戰真相熱潮,網上源源不絕的文章揭露出那場戰爭的真相。一部抗美神劇引發了那麽多人對這場戰爭、對長津湖之戰曆史真相的挖掘,不能不說是一件好事。美陸戰1師從第九兵團15萬大軍重重包圍中成為漏網之魚,原因何在?美陸戰1師能順利突圍與師長奧利弗·P·史密斯(Oliver Prince Smith)的指揮密不可分。

1 史密斯其人

史密斯1893年出生於德克薩斯,後遷居加州。他就讀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1916畢業(誌願軍20軍是參戰的三個軍之一,軍長張翼翔1914年出生15歲參加紅軍)。1917年任預備役少尉,駐關島海軍陸戰隊。1944年3月,任陸戰5團團長,策劃實施了維勞梅茲半島登陸戰,4月升任準將副師長,9月策劃佩萊利烏島登陸戰,接著參加了貝裏琉島戰役。1945年3月,史密斯和美陸戰1師參加了衝繩戰役。

2 史密斯正確判斷有大量中國軍隊

誌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驕橫地判斷,入朝中國軍隊總兵力不過三、四萬人,在戰略上不過是象征性的,戰術上也僅僅是保護豐滿水電站等有限目的,因此決定發起“總攻勢”,以美第8集團軍在西,第10軍在東,發動鉗形攻勢,向鴨綠江全線推進,試圖一舉消滅在朝鮮境內的全部誌願軍和人民軍,爭取在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

但是務實的史密斯卻判斷,中國部隊肯定不是麥克阿瑟所說的“小股部隊”,能在黃草嶺阻擊美陸戰1師7團2個星期,絕非遊擊隊和小部隊所為。史密斯早就察覺到中國已經大規模幹涉朝鮮半島的戰事,而麥克阿瑟的做法將把美軍拖入地獄。

史密斯是一個果敢卻又審慎的將領,早在仁川登陸後就不像遠東美軍最高司令長官麥克阿瑟上將那樣得意忘形,對飲馬鴨綠江的冒進戰略更心存疑議。十來天前,在麥克阿瑟催兵北進之際,他當即對在這種易遭伏擊的地形中孤軍冒進表示了不同意見。異見被駁回後,他擅自把向北急進的命令改為試探性進攻。他的頂頭上司、東線最高司令長官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對他的蝸牛步深為不滿,飛來督戰。

3 史密斯違反軍令建設臨時機場

環形陣地中,修建一條簡易飛機跑道,這是陸1師師長史密斯少將遠見卓識的傑作。剛抵下碣隅裏,就下令修建一條簡易機場跑道,並把自己的憂慮傳達給部下。每當夜幕降臨,下碣隅裏開始受到攻擊之際,機場施工現場卻燈火通明。即便在最緊張的混戰中,跑道施工也沒有停歇。12月1日,也就是陸戰1師主力撤出柳潭裏那天,一條長度不夠的簡易跑道終於完工,第一架C―47運輸機試驗降落。美軍雙引擎運輸機頻繁起降,運來大量急需藥品、物資和500多名傷愈歸隊的官兵,運送了4000多名傷員。

在古土裏建設的臨時機場,此刻發揮了關鍵作用。12月7日到9日,這個簡易機場運走了440多名傷員,大大減輕了撤退負擔。

4 堅持從陸地有次序地撤退

見形勢急轉直下,陸戰1師已深陷全軍覆沒之險地,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飛臨下碣隅裏,命令陸戰1師盡速後撤,甚至不惜扔掉一切重裝備。史密斯回答了兩條:第一,撤離速度取決於後送傷員的能力;第二,決心戰鬥到海邊,帶回大部分裝備。搶運傷員高潮中,空軍少將威廉姆.丹納飛抵下碣隅裏,提議把陸1師全部空運出去。史密斯根本不予考慮:倘若空運過程中受到猛烈攻擊,部隊將遭到重大損失,況且,車輛火炮坦克等重裝備無法帶走。還有最重要的兩點:掩護機場的一個連隊撤不下來,南邊古土裏被圍困在公路上的一個營也無法救援。陸1師還是要沿著公路一步一個腳印地殺出去,帶上所有的裝備,接上古土裏的孤軍一起撤到海邊。

長津湖之戰,美軍陸戰1師不但突破9兵團15萬人的重重包圍,更難能可貴的是陸戰一師還掩護了默默跟在後麵的9萬多朝鮮難民成功撤退,他們都成功逃脫了北朝鮮,不得不說是現代陸戰史的奇跡。9萬名居民從朝鮮興南港南撤,其中包括包括韓國總統文在寅的父母,文在寅本人便出生在巨濟島。文在寅說“沒有長津湖戰役,便沒有興南大撤退,也就沒有我”,他向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致以敬意與謝意。

這是幾天前的【今日金句】,打仗的成了冰雕,指揮打仗的成了反革命,隻有拍電影忽悠粉紅的發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