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紀念館的臘梅花
文章來源: 滄浪一羽2016-12-03 09:44:11

 

再過二個月,就到臘梅盛開的季節了。

 

猴年冬,在揚州的史可法紀念館(史公祠)內,數次暢快地觀賞我最愛的臘梅花。在那兒一坐就是二個小時,清香浮動,令人神情氣爽!

 

當地人稱史可法紀念館為史公祠,因為這兒本來是史可法的墓地和祠堂。又因為,這兒曾有小土山、上麵遍種梅花而被稱作梅花嶺。

臘梅雖有個梅字,但與梅花是不同的兩種花。臘梅屬臘梅科,是落葉灌木。梅花屬薔薇科,是落葉喬木。國內各地有多株幾百年至今猶存活的古梅,多為參天大樹。

 

臘梅花辨帶臘質、卷成碗狀、香濃;梅花辨不帶臘質、似碟子平展開,香淡。臘梅花的花期在春節前後的寒冬季節;而梅花的花期要遲一些,常在早春。

 

 

如今,這兒臘梅花數量甚多,雄甲一方。臘梅花的花辨金黃透亮,在清冷的空氣中,香味讓人醒腦提神。

臘梅有磬口臘梅、素心臘梅和狗蠅臘梅三種,山中還有野生臘梅。素心臘梅已很香,磬口臘梅是素心臘梅中的精品,圓形花辨聚成碗狀,猶如寺廟中所用法器銅磬之口而得名。狗蠅臘梅是葷心、尖辨,一般用作嫁接的砧木。史可法紀念館的臘梅花以磬口臘梅為多,更顯其珍貴。

查百度百科介紹,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漢族,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順天府大興人,祖籍河南開封府。史可法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任西安府推官。後轉平各地叛亂。北京城被攻陷後,史可法擁立明福王(弘光帝),繼續與清軍作戰。官至督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不久後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當時正值夏天,屍體腐爛較快,史可法的遺骸無法辨認,其義子史德威與揚州民眾隨後便將史可法的衣冠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嶺。史可法死後南明朝廷諡之為“忠靖”。清高宗追諡為“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清兵進攻揚州城時,遭到揚州軍民的頑強抵抗。與世界上大多遊牧民族一樣,攻陷揚州城以後,就進行了為期十天的殘酷屠殺、數十萬人遇害,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也由此被稱為明末抗清名將和民族英雄

 

筆者抄了百度百科上麵一段話以後,感到稱史可法為民族英雄,在邏輯上有矛盾。因為,現在的宣傳是中國早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史可法不過是在一個城市領導國內的漢民族抵抗另一個滿民族,並不是抵抗“外國”入侵,何來民族英雄?但從社會的發展進步角度,是滿民族用落後的遊牧文化去鎮壓先進的漢文化,史可法的抵抗又很有道理。況且,現在好多曆史學家(主要在海外)認為,清兵入關後,漢族已亡、中華文化的主體已亡,所以孫中山等開始的口號是“反清複明”、“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這些問題,在數次參觀史可法紀念館後,並不能得到答案。也不去管它了。倒是那兒的蠟梅花是如此之多、又開得如此之盛,令人流連忘返,記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