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之行— 紐約的博物館和畫廊
文章來源: 淡淡的日子2023-07-03 04:08:31

不得不說,如果喜歡藝術,應該住在像紐約這樣的大城市。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甚至是街頭藝術都隨處可見。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裏巴人,這裏的藝術氣息可以最大限度的充實每一個熱愛藝術的靈魂。這次來紐約時間有限,沒辦法顧及全麵,隻能去參觀三個博物館,也順便走訪一些畫廊。

 

The Met(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和Guggenheim Museum是我的最愛,每次來紐約都會按照這個順序挨個走訪它們仨。這次還特別幸運,趕上The Met正在舉辦梵高展。

 

夏日的曼哈頓比平日更加擁擠和喧囂,汽車喇叭聲,建築維修現場機械設備轟鳴聲,警車警笛聲。。。完全掩蓋了本就不絕於耳的滿大街的行人喧嘩聲。在紐約開車千萬別講禮貌,但分你有一點點對行人和紅綠燈的尊重,就一定會被緊貼在屁股後麵的車輛無情的鳴笛催促。第一天進紐約城,師姐非讓我鍛煉一下在紐約開車,說我後麵幾天自己要開那麽遠的路她不放心。結果我一路被紐約人“叭叭”的表示嫌棄,最後在預訂的停車場前終於完全的擋住了Traffic ,不得已隻能臨時換將,還是讓師姐開。第二天,我是說什麽也不開了,神經受不了。

 

紐約人雖然對方向盤前的“麵瓜”容忍程度是負數,但紐約的博物館卻對一切人都熱情開放,每天敞開大門接受數以萬計的參觀者。三個博物館我以前都來過,但都是走馬觀花的淺層了解。這次不同了,因為畫了幾年畫,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名人大家的作品,尤其是想近距離的感受一下世人眼中的奇才,梵高作品中的筆觸。

 

三個博物館的規模和收藏都不一樣,我最喜歡MoMA,但這次The Met卻讓我流連忘返,因為梵高展。

 

關於這位荷蘭後印象派畫家的生平,軼事,作品以及他對二十世紀繪畫的影響,人們都已經耳熟能詳了。我也不例外,對梵高這個名字一點兒都不陌生,他的作品《星夜》,《向日葵》,《絲柏樹》,《橄欖樹》,《夜間咖啡館》,《鳶尾花》,《羅納河上的星夜》等等等等,每一幅我也好像都在什麽地方見到過。對於他特有的風格,色彩的運用,對光線的大膽捕捉,對線條的特殊表現,尤其是筆觸,這最能體現印象派畫作特點的技法,我也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當我站在具體的,真實的,鮮豔的真跡麵前時,我還是被震撼到了。

 

這個梵高展展出的主要是1888年到1890年期間的作品,一共四十幅左右,以油畫為主,包括幾幅素描,草稿圖和一幅粉筆畫。梵高27歲開始作畫,37歲自殺離世,在十年間創作了2100幅作品,其中有870幅油畫。梵高早期的作品比較灰暗,可到了後期,尤其是離世前的兩年,他的作品充分展現了他自己特有的畫風,這裏看到的真跡正是這最後兩年作品中的一部分。

 

以前在印刷品或者網上看到梵高的作品,雖然也能感受到顏色,線條,筆觸對視覺的衝擊,但那畢竟是平麵的,很多立體,厚重,多層次的效果就感受不到了。而近距離的觀看原作,我才真實的體會到我繪畫小老師說的:油畫的筆觸感可以最大限度的抓住人心。

 

梵高後期作品無論內容如何,但筆觸如出一轍。每一幅畫都是由上千筆不同顏色的筆觸堆疊而完成的。這些筆觸有直有彎,有寬有窄,但長度都在一英寸左右,層層疊疊的鋪滿了畫麵。畫麵裏的人物,山水,樹木,花草,星雲,日月,甚至是光和風,都是由這樣一小段一小段的筆觸描繪出來的。所以梵高的畫很好辨認,亂中有序,扭曲中體現真實,而且顏色厚重,層次豐富,變化無窮。用他們專業人士的行話來說,就是畫麵的節奏感超強。擺幾幅來感受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