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學校和以後成就的相關性
文章來源: 葉子舟2018-03-12 08:34:18

聽說各大私立高中前日發榜了,想來,現在有報考名校生的家庭定是幾家歡喜幾家憂了。

一個朋友好奇地詢問我孩子是否去上菲利普斯高中,待我笑答:我們壓根沒申請。有一摳門老媽,覺得公立學校挺不錯…

朋友很快回複了我的自我定位:…….這樣的老媽是太摳門。

看到朋友頗為認真的答複,我覺得在此分享一些有關教育的另類思考確是有些意義的…

記得小時候我的功課成績和老師的教學質量一直沒有什麽關聯,這讓我對學校到底在我的成長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並不確定。

而《怪誕經濟學》這本書更給我的這個困惑找到了科學依據:根據數據分析,在相同背景和資質的孩子中,去與不去好高中和他們將來的成就沒有相關性!

也就是說,落榜生的父母們,你們壓根不用沮喪,更用不著焦慮。換句中國的老話:是金子到哪裏都會發光的。何況,還有一個大實惠:省了這麽一大筆學費,可以想想怎麽花嘍……

除了學校無關性外,《怪誕經濟學》在育兒章節中還列舉了許多有關教育的數據統計及回歸分析結論,其中不乏一些會讓傳統育兒經推崇者大跌眼鏡的數據推論。

例如,以下幾個看似非常體現教育精神的舉措其實和孩子以後的成就毫無關係
1. 經常帶孩子去各種博物館
2. 每天給孩子讀書
3. 搬到一個好學區
4. 孩子參加早期教育…

那《怪誕經濟學》的數據分析又認為什麽才和孩子以後的成就相關呢?它們是

1. 基因
2. 父母本身的素質與成就

關於第一點,我想很多人都能想出幾個讓自己羨慕嫉妒恨的天才吧,這就是基因的強大,不服不行。

當然,我們大可不必就此自暴自棄,因為《怪誕經濟學》又指出,基因固然很強大,但隻占了百分之五十的份量,而另外百分之五十則歸功於第二點:父母自身的素質與成就

我對第二點的理解是:提升自身是最有效的育兒模式。換言之,這又應了中國的的另一句古話:身教重於言教。

舉個例子,你熱愛讀書,自然也會影響你的孩子去讀更多的書。若是自己對書拒之千裏,隻是出於職責給孩子讀書,卻不見得多有效了。

又比方說,自己對萬物沒有好奇之心,即使出於職責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這也並不能激發出孩子自己的求知欲。

換言之,如果你隻是為了完成育兒職責,形在心不在,又怎能指望孩子心形俱在呢?

當然,也有例外。隻不過這要看你的孩子是不是幸運地拿到了優質基因。若是先天基因沒有那麽走運,後天加強就更要靠父母的身教了。

說了這麽一大堆,我們不難看出孩子的成就和原生家庭密切相關。和自身主動力相比,學校的好壞對孩子將來的發展卻是沒有太多相並性的。

沒有考上心儀名校高中的孩子父母們,又何必心中糾結呢?

話外題:關於少兒寫作的兩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