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抄襲了三部美國災難大片了嗎?
文章來源: cng2019-03-04 19:49:43

這個周末我為了支持一把國貨,緊趕慢趕驅車半個小時去把國產大片《流浪地球》給看了,結果真是不枉此行,有三日不見刮目相看的感受,國產科幻的視覺特效已經接近好萊塢水平,而在情節設計上,刨除了前半段散亂拖遝人物過多不知所雲的毛病,到了後來,居然漸入佳境,情節高潮處讓人有了一種淚奔的衝動。加上AMC的座椅可以放倒,舒舒服服躺著一邊吃爆米花喝可樂一邊欣賞這視覺盛宴,此樂何極。

不過,總體看下來,還是感到片子的場景和情節設計給人似曾相識的感受。我就在這裏吐吐槽,說“抄襲”,有點故作驚人之語,主要是借機回顧一下多年來看過的三部美國災難片精品。

《流浪地球》說的是太陽有朝一日漸漸老化擴散,眼看要吞噬地球,迎來人類末日(不是由於全球變暖喔),人類啟動緊急避險計劃,吳京扮演的中國宇航員劉培強受命登上國際空間站,執行一個為期20年的任務。這樣,他不得不和幼子劉啟告別,把兒子托付給老丈人吳孟達,從此釀成了父子二人多年的隔閡和冷漠,隻有在最後扭轉命運的關頭,父子倆才重新回到心靈的契合。

這是整個故事發展的感情框架,應該說象極了幾年前的《星際旅行》INTERSTELLAR,大導演諾蘭拍攝的。在那個片子裏,大英雄為了拯救地球而依然踏上航天不歸路,給心愛幼女墨芙造成了長期心理陰影,恰好墨芙也是爺爺養大的。當然了,大劉的想象力在這裏是肯定碾壓星際了,美國人看到地球要完蛋了就趕緊派出飛船出去找出路,而中國人說這多麻煩,幹脆給地球裝上發動機直接就跑了 。

這倆片的結局也類似,也是老鼠的女兒會打洞,墨芙也最後成為天體物理學家,給地球的救贖找到的方案,當然是在英雄老爸穿越時空的遙控指導下。劉啟也一樣,繼承了宇航員父親的遺傳基因,成長為極寒環境下運載車的駕駛員,為點燃木星讓地球逃命的使命立下汗馬功勞,在父親獻上自己的性命之後。

當然,大劉的想象力也有不如諾蘭的地方,比如,流浪的地球裝了重聚變發動機,辛辛苦苦飛了二十年才到木星,整個逃難計劃要耗時兩千年,也才逃到四光年之外;而人家諾蘭的飛船在太空“蟲洞”中穿來穿去,在茫茫宇宙中往來翕忽,俶爾遠逝,好不逍遙。流浪地球的計劃需要幾十代人完成,而星際旅行的男主,黑洞鑽了幾遍宇宙繞一大圈回來,白頭發都沒多一根。想來是大劉用物理方程計算了一下覺得地球飛不了這麽快,還是被理科男的死腦筋給束縛住了。

飛離太陽的地球,表麵氣溫驟降至零下七八十度,所劉啟和他幹妹妹朵朵以及一幹人等在地表冒險的時候,看到的北京上海都被凍成了冰棍,北京央視大褲衩,上海的環球金融中心都身披掛層層冰柱,這個末世的淒涼景象是多麽的似曾相識,因為我們曾在2004描寫全球變暖的大片《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看到過。

前幾天,美國經曆奇寒,引得特朗普總統發帖冷嘲熱諷:“太冷了,說好的全球變暖在哪呢?快來吧我們需要你”!其實,總統這樣貌似合理其實荒謬的詰難,早在15年前就被氣候學家在《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這部電影中回答了。全球升溫,海洋變暖,大西洋暖流消失,氣旋異常,冷的時候賊冷,熱的時候奇熱,在電影描寫的時代,墨西哥以北的美國國土,基本都凍成北極了。

《流浪地球》的第一個小高潮,就是探險隊員們在冰凍的高樓大廈中穿行,結果老爺爺吳孟達一個失手,在上海中空的冰凍大廈中跌落,全靠身上的一根鐵索被隊友拉住,結果他的體重差點連帶著別人也一塊完蛋。整個場景環環相扣讓人喘不過氣來,不過老爺爺最後還是光榮了,他腦海中最後的念頭在畫外音中讀出:“這是我生活過的城市,在那個年代,我們都在追求一種叫做“錢”的東西....”。

在《明日之後》,整個紐約市被凍成一個冰坨,男主人公氣象學家的公子也被困其中,男主在完成了給美國總統獻奇謀的任務之後,率領一個小隊,橫穿冰原,北上救子,結果在路上陷入和《流浪地球團隊》一模一樣的險境,一位老爺子在一個購物中心形成的深井中急速墜落,被神勇的男主用一根繩索拉住,眼看倆人要雙雙摔成肉餅,老爺子拔刀,決然割斷繩索,自己粉身碎骨,換得好兄弟的生存。

《流浪地球》的最後,是地球企圖借用木星的引力形成一種彈弓效應,掙脫太陽係的桎梏。沒想到,借力不成,反而被比它體積大十倍的木星引力牢牢控製,眼看就要被撞得粉碎,地球大氣層已經開始被木星緩緩吸入,地木之間形成了一道仿佛飛天彩虹般的氣漩通道,亦真亦幻,也彰顯了中國科幻的視覺特效實力。

但正是富含氫氣的木星大氣和地球空氣中氧氣和混合,反而引發了一個 絕處逢生的機會。地球上的劉啟團隊,決定把所有核聚變燃料集中在一個發動機上,向木星開炮以期點燃大氣中的氫氧爆炸,以將地球推離木星的引力。

毫不意外的是,這個天才的計劃失敗了,為什麽呢?原因很簡單,整部片子,都是地球上的兒子們東擋西殺橫衝直撞,一次次地把生死置之度外。而空間站上高高在上的老子,卻是一會冬眠休息(宇航員幹幾年就冷凍睡覺,以減緩衰老益壽延年,這個橋段也有《星際旅行》的影子),一會和俄羅斯同事嘮嗑,再時不時遙看地球長籲短歎一番,總不見劉培強幹了什麽正事。

這也正是《流浪地球》這個電影在編劇上的一個重大缺陷,地球和空間站這兩條線,一鬆一緊懸殊太大。好在導演是不會把這個缺憾持續到終場的。老將出馬,一個頂倆,兒子失敗了,老子就要頂上。於是,劉培強駕駛富含燃料的空間站毅然決然駛向木星,把自己的血肉之軀當成了引信,點燃大氣,讓地球絕處逢生。

1998年美國有一個災難片叫《深度撞擊》,講的是老掉牙的彗星撞地球的故事。基本思路和我們的《流浪地球》差不多,基本上也是地球人在地上疲於奔命,宇航員在天上忙忙叨叨。他們最理想的計劃是飛船把核彈埋入彗星核心,將其炸成碎片。但是功敗垂成,一炮才把彗星炸成一大一小兩截,還是如催命鬼般朝地球奔來。

到了最後時刻,勇敢的美國飛行員們,眼看著小碎片擊中地球引發巨大傷亡,也和英雄的劉培強一般,經曆一番天人交戰,最後決心犧牲自己執行自殺任務。連場景和細節都和我們的《流浪地球》相當類似,英雄們一個一個和家庭和愛人告別,說盡心中永別話,然後在彗星碎片從疏到密啪啪啪撞擊飛船的聲音中,通話畫麵從清晰到雪花,英雄消失在宇宙空間中,換來億萬人類未來的命運的救贖。

有人說《流浪地球》的一個重大缺憾是沒有刻畫出一個令人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男主人公劉培強得妻子就露了一小臉兒,還是因為身患絕症被老公給犧牲排除掉了。除此之外,父子情,爺孫情,兄妹,戰友之間的感情,都齊活了。不過要我說,這也不單是這部國產片的獨有的缺點。

《星際旅行》,把男主人公和女兒墨芙之間親情,刻畫得九曲回腸峰回路轉,即使在時空和年齡差異的隔絕下,依然牽腸掛肚。相比之下,最後男主人公放棄地球優越生活,單槍匹馬遨遊宇宙去尋找真愛大美女ANNE HATHAWAY的壯舉,反倒勾不起觀眾的眼淚了。

《明日之後》裏,大氣象學家常年忙於科研和到處宣傳全球變暖,忽略的家庭的幸福和兒子的成長。隻有在災難降臨之際,才發誓去尋找兒子,以實現對兒子最後的承諾。最後,當大科學家在已成大冰窖的紐約找到兒子,才驚訝地發現兒子成長其實不需要父親,已經自個成長為小科學家了,還拯救了其他一大票人。這樣的父子親情,看得觀眾們不禁自發鼓掌。

《深度撞擊》的結局,卻是美麗智慧的女主角死於非命。這既不是《星際旅行》最後的父女團聚和《明日之後》的父子凱旋,也不是《流浪地球》和《深度撞擊》中犧牲自我而拯救大多數的英雄壯舉。相反,這是一個相當獨特的故事。

原來,身為電視名主持的女主,成長在一個原本幸福而後來破裂的家庭中,禍根是父親的婚外情。當災難降臨,隻有有一技之長能複興人類的理科人士,以及有成就的社會賢達才有機會進入救生掩體,一般性的文科生隻能靠抽簽,抽不中就隻能和風燭殘年的老人(沒有抽簽權)一起等死(《流浪地球》中,也有人們經過篩選進入地下城的殘忍情節)。女主角由於卓越成就而入選,但是在最後一刻,她把名額讓給了一對求生的母女倆。

此時的女主角在末日的地球上已是孓然一身,沒有孩子男友老公,母親由於被丈夫拋棄,不願等死而在抑鬱中自殺。父親的小情人抽簽進入掩體人間蒸發,隻剩下老花花公子孤獨地在淒清的豪宅中等待末日的降臨。

在彗星撞擊地球之前的幾分鍾,  女主來到父親的海邊海景房,這也是她從小長大的地方,在這裏,父女倆相擁相伴,重溫兒時成長的舊夢。這時,撞擊引發的空前海嘯推起上千米高的巨浪,把父女倆的身體,連同自由女神像和世貿中心帝國大廈,都擊成碎片。不過,他們人生的最後幾分鍾,並不孤寂,沒有恐懼。

難道,科幻災難片不擅長寫愛情,是中外的一個通病?正也許應了一句中國老話,“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愛情,也許隻是人類在傳宗接代過程中意外發展出的一段可遺傳性的荷爾蒙變異,哪裏有源自DNA複製的血緣傳遞來得堅固和牢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