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華人在海外動輒被架離會場的現象
文章來源: cng2018-10-01 21:55:41

中國遊客曾家,在瑞典被旅館報警拖出大堂的狗血事件剛剛離開頭條,英國又不消停了。這一次,是中央電視台駐倫敦記者孔琳琳,因為在英國保守黨論壇上怒斥“港獨”,情緒比較激動,和主辦方以及會場保安發生了爭吵衝突,被對方架離會場,然後遭到警方逮捕。幸虧中國駐倫敦官方機構出了麵,孔女士才被釋放,免於起訴。

如果讀者看了我以前寫的評瑞典事件的文章,你知道我是傾向於給老曾“洗地”的,因為他們是老百姓,遊客,去瑞典旅遊,純商業行為,在商言商,我願意從保護消費者的角度為他們著想。不過,孔女士就不同了,她作為中國官辦媒體在外國的代表,有半官方身份,為什麽搞得如此一地雞毛,到底發生了什麽?

孔女士怒斥“港獨”,如果她是在國內的話,這樣強硬愛國的立場肯定是無人質疑的。因為我們的國家從來就不曾有過容忍異見的文化傳統,人民群眾從上幼兒園小學以來,就是讀一個課本,被灌輸一種觀點,這也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孔女士作為官方媒體駐外記者,洋墨水肯定是喝了不少,但是看來在思想理念上仍屬於華夏”巨嬰“,一聽到“港獨”這樣的大逆不道,就出離憤怒了,也許再加上“我的國厲害了”的底氣,難免就惹出事來。

類似的,還有中國青少年在國外和各國人員聯歡,本來和和氣氣的,結果看到台灣青年批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就上去撕人家的旗子。如此粗暴還振振有詞的:你搞“台獨”,我打的就是你!

而在有言論自由的國家,比如美國,從來就有左右之分,就是中學生,早上起來要念pledge of allegiance,宣誓對這個偉大的國家效忠。白天上課,可能學習的是美國國父是奴隸主,美國建國怎樣滅絕了印第安人這樣黑曆史。所以,看待同一事物的多種視角,也許從小就銘刻在孩子的DNA裏,這是童子功。對他們的思維來說,港獨也好,統一也好,都是各種政治觀點的一種而已。顯然,孔琳琳女士完全沒有這個基本訓練。莫說她,就是在美國呆了10年20年的中國大陸第一代移民,因為從小沒有學習過自由主義的批判性思維,也需要戒驕戒躁,放下我是模範移民我怕誰的傲慢心態,認真學習美國的多元文化和容忍精神。

舉個例子,一年多前華郵報道了馬裏蘭大陸新移民因為地方抗議庇護城市政策,大鬧市政聽證會,因為架勢過於凶猛,被工作人員給請出去了(The discussion grew so heated that the Chinese American delegation was asked to leave the hearing room)。什麽會這樣?

仔細想想,這個中原因也是類似的。隨著華人一代移民積極參政,各種微信文章跟著攪和。很快的,反庇護城市!反對AA!反對亞裔細分!是讓很多來自大陸的華人同仇敵愾的口號。可是這些人很難想象,這個世界居然是多元的,每個人,哪怕是抱有最良善的本意,看問題的角度也可能是與我不同的。於是,在反XXX的微信文宣中,出現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字眼,給AA/亞裔細分這些政策的紛爭,貼上了排華法案甚至納粹焚化爐這樣恐怖標簽。

心有所思,行有所致,這些激憤的華人代表團殺入聽證會,態度激烈英語結巴,讓與會者膽寒心驚莫名其妙,人家保安隻好把他們請出去了。

最後說一點,不管是曾家和酒店吵架,還是孔記者怒斥“港獨”,還是美國華人到處參政也好鬧場也罷,我們華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我們的母語和英語的發音方式是不同的。有句行話,講英語用“氣”,講中文用“力”。英文講的好,很多時候是靠腹腔的氣流伴隨舌頭位置的調整,而中文要想完美地控製四聲,需要口腔肌肉的發達。你如果用講中文的“力”去怒講英文,又沒有人家母語發音者對氣息的控製,再情緒暴躁詞不達意輔以手勢,難免讓聽者感到受了人身威脅,盡管發言的可能還沒盡興呢。

所以,“碰瓷”的也好,“愛國”的也好,“積極參政”的也好,都把語調和心態放平和一些,沒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