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被不斷改名的曆史大秘密
文章來源: xibeifenglai2016-07-30 04:16:08

(《紅樓夢》是假小說之形的真史書, 作者所寫“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脂批鄭重提示“作者用史筆也。宜作史筆看。作者秉刀斧之筆,撰成此書,一字不可更,一語不可少。” “字字看來皆是血”“實寫幼時往事,可傷”,“凡野史俱可毀,獨此書不可毀”。《紅樓夢》布局宏大,構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讀表麵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後的真曆史。由於書中人物事件之間皆有關聯,請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原來,甄英蓮是悲慘敗亡的四帝一監國的南明政權。接下來結合判詞談談關於香菱的不斷被改名的曆史大寓意。

 

代表南明的甄英蓮中的“蓮”也是“芙蓉”,與象征朱明的“芙蓉”黛玉又是暗合,可是英蓮被象征滿清的寶釵改名為香菱,何意?

 

 指滿清不承認南明的政治合法性!

 

看判詞:

 

----“根並荷花一莖香”,這是朱慈炤強調香菱其實原是英“”,蓮就是荷花芙蓉,也是朱明後裔

 

----“平生遭際實堪傷”,打小被拐賣,世家小姐的尊貴出身卻淪為任人欺淩的使喚丫鬟,影射了皇朱南明完全不被滿清承認政權的合法性,最終被剿殺的悲慘曆史,令人如何不心傷?

 

----“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兩地生孤木”即兩個“土”加一個“木”乃是個“”字,桂致香菱魂返故鄉,即指害死香菱的是夏金桂。 脂批特意提醒‘桂花夏家’的玄機庚夾: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時節焉得又有雪?三事原係風馬牛,今若強湊合,故終不相符。來此敗運之事,大都如此,當局者自不解耳。】“八月桂花香”,桂花開在中秋農曆八月,夏天怎能有桂花?四皇子朱慈炤是用夏桂即“夏日何得有桂”的其實“無桂”來影射吳三桂。夏金桂嫁給薛蟠時十七歲,即十七歲成為薛家(滿清)的人,暗指吳三桂在崇禎十七年投靠滿清。而脂批的“桂花時節焉得又有雪”又點出了夏金桂與薛家的互不見容,即吳三桂最後與滿清的徹底決裂。

 

 夏金桂又將香菱改名為秋菱,菱花同蓮花一樣夏天盛開秋天敗落,盛開的香菱碰到了夏金桂就如同菱花進入秋天一般即將凋落,“秋菱”又諧音“丘陵”,暗指墳墓,這次改名暗示英蓮即南明最終將在吳三桂手中敗亡命喪的悲慘結局。

 

     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南明的最後一任皇帝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瓦城,獲緬甸王莽達平達力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兵變,殺死其兄奪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      永曆帝得到清軍進入緬境的消息後,曾寫信給吳三桂,希望吳三桂能留他一條性命。1662年1月22日(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初三),莽白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南明滅亡。1662年6月1日(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望日,清康熙元年),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其身亡處後改名為逼死坡,即今天的昆明市五華區的華山西路。

 

 

首度破解,持續更新,敬請關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紅樓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