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裏人生 — 觀棋·閱史·麵壁·無為
文章來源: 伯樂山翁2017-01-28 06:41:01

畫裏人生 — 觀棋·閱史·麵壁·無為

— 我的四幅自畫像

 

恭賀新禧    雞年大吉

 

2012年,我在《70油畫展》上展出了四張自畫像。

這是一個係列畫,它們的題目分別是:觀棋·閱史·麵壁·無為。我以自畫像這一形式,描述了我移居加拿大後所選擇的藝術人生。

 

1)《觀棋》The Observer  2007  102cmX102cm

 

    既已退出社會與曆史棋局的廝殺,便成了一個旁觀者。“觀棋不語真君子”,不語,是為了更好的觀察、更好的思考;不語,我便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在自己的私人領地 — 畫布上,按自己的意願,用畫筆記錄下我的觀察和思考。

 

(局部)

 

2)《閱史》The Researcher  2009 102cmX102cm

 

    畫中背景英文大意為:“藝術是一種肮髒的工作,但某些人偏要去幹它”這是蒙特利爾藝術院校學生校園文化衫上的一句話。當我麵對曆史時,必須在“死去的”傳統藝術及時尚的“小便池”藝術之間做出選擇,我試著用自己的藝術去作出回答。

(局部)

 

3)《麵壁》The Meditator  2008  102cmX102cm

 

    “孤獨非禍,清靜是福,我行我素,自得其樂”,在移居加拿大兩個十年後,我給自己總結了這16個字。在拜金主義泛濫,商業炒作猖獗的當代,能找到一小塊讓你靜下心來認真畫畫的地方,這是福氣。不追“時尚”的藝術家是注定要孤獨的,然而藝術的珍貴和樂趣恰在此孤獨中。

 

(局部)

 

4)《無為》The Dreamer   2012  102cmX102cm

 

    我們屬於在“理想主義”教育下成長的那一代人,曾虔誠地相信有一種崇高的藝術和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然而現實卻殘酷地讓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我意識到了:那隻是人類做了幾千年的一個夢。我老了,我累了,但我依舊不停地用畫筆在畫布上重複做著這個古老的夢。

 

(局部)

 

 

我讀研究生時的導師之一、82歲的侯一民老師在評點我的自畫像,

緊隨他的是他老伴鄧澍老師(2012年,中國美術館)

 

附錄:

所謂個人敘事在此有兩層意思:一是個人講述的故事,以個人視角為敘事出發點,由此而進行觀察、敘述、分析和歸納;二是講述個人的故事,例如個人的生活經曆、藝術思考、與外界的關係之類。

這類作品中《觀棋》可做一例。畫麵的前部主體是加拿大18世紀的兩個法國移民,一男一女,既像父女,也若師生,更如主仆,他們正在對弈。畫麵後部是畫家本人,所謂“觀棋”,實則“觀棋不語”,這是藝術家麵對曆史和異域文化的最初態度,而進一步的目的,實為自省,即通過他人博弈來自我反思。這一主題的推進,是《閱史》和《麵壁》二畫中藝術家從畫麵的後台走到了前台。……

             摘自  段煉著  《視覺文化與視覺藝術符號學 藝術史研究的新視角》 2015年出版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