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荒野之木秀於林
文章來源: polebear2020-01-18 12:24:18

住在四季分明的地方有一個好處,四時風景和每個季節的感受絕不相同。喜歡冬日的密林和曠野,喜歡雪中徒步。絕大部分時候,視野裏空無一人,偶爾有遛狗或越野滑雪的人走過。日前黃昏時分鹿兒哥在眼前跳過,沒想到能夠這樣狹路相逢。心生激動,它跳過步道後停在樹林裏。掏出手機想捕捉它的身影,可惜光線太暗,拍出來的隻能看見翹起的白尾。

冬日裏的色彩

空寂的冬日

意識到拐錯了一個路口的時候,看看天色還早,索性繼續向前探索一下

原來樹林之外是另一片風景,不知道這一片天地還能堅持多久而不被開發成住宅小區

轉回到林子裏,極低的溫度下,居然還有涓涓細流,為這片林地裏的生靈提供最重要的水源

靜謐的森林裏,聽得嘣嘣的聲音,以為是啄木鳥覓食。停下來找它的身影,尋周圍有病的樹,不見鳥影。隻見一棵高高的樹空中搖擺得比別的樹更厲害。樹梢上看見有風,並不大,不太明白為什麽這棵樹會晃動得這麽厲害,而怦怦的聲音就是從這棵樹發出來的。心裏掠過一個詞兒“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難道是真的?

細細觀察這棵樹,發現它頂端的枝幹顏色跟周圍的都不一樣,雖然所有的樹都掉光了葉子。它上麵伸開的那些像傘骨一樣的枝椏都生病了,在這極寒的天氣裏,一點點的微風,樹枝上那一層像苔蘚一樣的寄生物一定積攢了比正常樹皮上更多的水份,此時都已結成寒冰。這些樹枝應該已經幹枯了,承受不了這些重量,雖然還沒有掉下來,但風的肆掠,一點點的力量也能讓生病的樹發出如此巨大的聲響。也許下一場風暴,它就真正的倒下了。於是繼續向前,回來的時候,還是遠遠的聽見樹的聲音,這是它的掙紮和抗爭嗎?它有沒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感歎呢?看來這個表達並不完全正確。

真正完完全全健康的大樹,在林中,應該不是那麽容易就受傷倒下的。這麽說,隻是本著一個已經被科學訓練僵化掉了的邏輯來的,非常達爾文主義。這些樹,這些生靈,生活在完完全全的自然環境之中,沒有人看顧照料它們。環境中有各種各樣的有害生物可以對它們造成傷害,它們長在那裏,對這些傷害完完全全沒有任何的抵抗。風來雨過雪打,它們隻是被動的接受,想來,做一棵植物有許許多多的局限。在步道周圍,這裏第一第二圖片裏的植物有許多,但不知道為什麽全部被砍掉了,根還留著。某天聊起來,有人說,砍掉這些長了很久的枝丫,是為了讓新的長出來的更健康,也許有些道理。所有的生靈,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都會有求生的本能。大規模的修剪,大概是園丁馴化植物的重要手段。這個方法,在別的領域裏也適用,雖然看起來蠻殘酷,尤其是那些被砍掉的枝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