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的“憶苦飯”大異其趣(下)
文章來源: 加成2018-04-25 05:07:36

中美“憶苦飯”大異其趣(下)

憶苦飯開吃前,有時要先聽憶苦報告,由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現身說法,講他們在舊社會怎麽受地主老財剝削,怎麽牛馬不如,怎麽饑餓難忍。老貧農們不識字或識字不多,不能照本宣科,隻能臨場發揮,想到哪裏講到哪裏。有的人講得符合主持者要求,講者痛哭流涕,聽者也感動落淚。不過也有的人講著講著就離了譜,有個老貧農說:“同學們,憶苦飯不好吃吧?要是在舊社會遇到荒年,今天這樣的飯不要說貧下中農吃不上,就連地主都吃不上呢!”學生們聽了大驚失色,不是說地主靠剝削每天吃大魚大肉嗎,怎麽也吃糠咽菜?還有個老貧農說:“你們吃到這樣的飯還叫憶苦飯嗎?前幾年成立人民公社那會兒,我們要是能吃上這樣的飯,就笑不動了,就不會餓死半個村子的人了。”這哪裏是回憶舊社會的苦,倒是在控訴1960年時的大饑荒人禍了。

有趣的是,美國一些中小學校和幼稚園也有類似吃憶苦飯的活動。美國憶苦飯是安排連續三天的“要飯課”,吃從商店討來的快過期的食物,主食是粗糙且分量不足的麵包,菜則是水煮土豆塊加上兩片美國人不愛吃的肥肉片。孩子們用餐時,老師啟發說:“一百年前美國無家可歸者比現在多一倍,就是今天還有一百萬人無家可歸。而全世界還有兩億人靠乞討為生,他們吃的比你們今天吃的更差。”教師的話引起孩子們深深地思索,三天的“要飯課”讓孩子們感到難過,紛紛訴說乏力頭暈,說十分想念家裏的飯菜,還說領略到了饑餓的滋味。

美國舊金山某中學組織“體驗饑餓”活動,吸引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們通過抽簽分成三組,其比例與世界人口的“饑餓格局”大致相同。要是抽到的券上寫著“15”,就意味著屬於占世界總人口15%的富人,可以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還可享受殷勤服務。要是券上寫著“25”,就意味著屬於占世界人口25%的溫飽型,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飯、少量魚和豆子。要是券上寫著“60”,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窮人,隻能吃到少許沒放油的土豆,還得耐心排隊領取。盡管活動是象征性的,但孩子們意識到了世界饑餓人口之多,體會到世上仍充滿了不平等。參加過“體驗饑餓”活動的孩子,不會再浪費糧食,還向學校的“糧食銀行”捐贈自己節約下來的食品和零用錢。這些食品和金錢,有的分發給國內慈善機構,有的還遠送到貧困的非洲大陸。 

美國學校舉辦這類活動,是為了啟發孩子們懂得珍惜糧食,學會同情窮人。這與中國大陸的憶苦飯形式類似,目的和效果卻大不相同。反觀中國大陸的憶苦飯活動,由於鬧出與組織者初衷不合的種種笑話,到1990年代就基本上無疾而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