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 與 “美食家” 的區別
文章來源: 白水之魚2017-08-23 07:43:57

“吃貨”是近些年網絡上的流行語,其含義已經由原來損人的貶義詞演變成誇獎一個人吃遍天下美食的褒義詞,甚至有取代“美食家”的趨勢,因為美食家們通常都自詡自己是個“吃貨”。其實“美食家”與“吃貨”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美食家”分專業和民間兩類,專業美食家指那些專職從事美食評判,評論工作的專家。從事這項工作,當然首先要成為吃貨,食遍天下了。本文討論的是“民間美食家”(Foodie)。Foodie的含義本身比較含糊,可以是“美食家”,也可以是“吃貨”,都是指那些熱愛食品的人。他們來自社會各種階層,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是喜歡旅行。

如果你經常走南闖北,將你吃過的美食拍照發在社交媒體上,或喜歡將自己做的得意拿手好菜分享給朋友, 你可能會把自己描述為一個“美食家”或“吃貨”。當一個“吃貨”不簡單,成為一個“美食家”就更難了。

國際食品信息基金會的《2017食品與健康調查》將食物消費群體歸納成六個不同類型:1. 美食家foodies,2. 享樂購物者pleasure shoppers、3. 勤奮搜索者diligent searchers、4. 產品選擇者product selectors、5. 無偏見購買者unbiased buyers和6. 冷漠消費者indifferent consumers。

在此他們將美食家foodies與其它消費群體區分開來,除了“美食家”和“冷漠消費者”以外,吃貨可以遍布其它任何一個或全部消費群體。

這些資料不同於傳統的調查,如不同年齡、收入或性別的消費者如何看待和購買食物的數據。

你可能是一個美食家,如果你…

為了尋找一道高質量的美食,可以在成本和便利上做出犧牲,尤其是美味,健康,與你的個人信念相吻合。美食家對“健康食品” 的定義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消費者。

其他五種群體認為健康食品是“重要食品的一部分”,而美食家會盡量選擇“最低程度的加工”,“無人造成分和添加劑”,“富含健康成分或營養“,即健康食品的三大屬性,作為自己食品健康的定義。

美食家們對他們的營養知識更自信。普通民眾和吃貨一般說不清自己渴望的健康益處與相關食物或營養的關係,而大多數美食家能夠做到這一點。此外,當麵對相互矛盾的美食營養信息時,美食家通常不懷疑他們的食物選擇,而吃貨們要麽是無所謂,要麽是猶豫不決。 

吃貨常常會優先考慮食物的成本和便利程度,他們也不關心可持續性或產品包裝。而美食家更可能為了食物的品味質量而犧牲這些購買動力。美食家在決定購買和享受食品時,味道和質量永遠是第一考慮。 

調查顯示,美食家以女性居多(63%女性vs 37%男性),收入也較高(52%年收入超過75000美元),平均年齡為58歲。他們也不太可能有18歲以下的孩子。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麽美食家們不太關心食品的成本或便利問題。 

所以,一個吃貨要想成為一個美食家,除了喜歡吃,喜歡分享,還要學習和具備上述美食家的特征。 

原創博文推薦: